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失敗的芯片戰爭!

2024-08-25科技

在現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裏,科技變得超級重要,成了各國之間比來比去的重點。特別是在拜登總統當政期間,美國對中國的科技策略,特別是芯片技術上,做得特別明顯。

美國是怎麽做的呢?他們一方面透過限制和管制,不讓中國得到先進的半導體技術,另一方面又給芯片制造商補貼,讓他們去美國開廠。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個全球芯片產業的競爭格局。

這個格局下,半導體產業的合作方式也在變化。美國想要透過政治和經濟手段,重新規劃這個產業鏈。

拜登和南韓的SK集團之間就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有一次視訊通話,拜登總統感謝了SK集團投資220億美元到美國,還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友好。

這個「芯片戰爭」,是美國用來限制中國科技發展的策略之一。他們不光在外交上施壓,不讓盟友給中國關鍵的技術,還用錢來吸引全球芯片制造商。

比如說,光刻機,這是制造半導體時非常重要的一個裝置,它的制造過程需要全球5000多家供應商的精細合作。雖然ASML這個品牌很有名,但實際上背後是很多國家的企業一起努力的結果。

美國在科技領域用的策略,和他們在地緣政治和產業政策上的策略是一樣的,就是保持平衡。從以前打壓日本的半導體產業,到現在和日本等國家合作,美國一直在調整自己的全球科技戰略。

2022年,佩洛西突然光臨台灣,期間與台灣一些重要人物,包括蔡英文、賴清德以及台積電的大佬張忠謀和劉德音共進了午餐。這場午餐是佩洛西在台停留的19個小時中唯一的正式餐聚,不僅美味還有不少的政治味道。

同時,【外交政策】雜誌也沒閑著,發表了一篇名為「對華芯片禁令的局限性」的深度分析文章。文章裏面講到了拜登政府為了防止中國拿到先進的半導體技術,特別是那些能用來升級武器的高科技,決定嚴格控制相關出口,希望透過這種方式來保持美國在技術和經濟上的優勢。

但是,這種策略雖好,代價也不小。限制出口不僅讓中國在半導體領域加速自力更生,還可能讓美國及其盟友的芯片裝置制造商收入下滑,影響他們未來的研發投入。

長期來看,西方在保持技術優勢這件事上有兩種策略:一種是硬阻擋,寧可自損經濟也不讓對手獲得先進技術;另一種則是推動自身創新,透過銷售現有產品來籌集資金,用於開發下一代的領先技術。

文章作者覺得,盡管中國在芯片設計和生產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距離美國的差距可能只有五年左右,但實施出口管制並不能有效阻止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因為大多數軍事系統更看重芯片的可靠性而不是尖端效能,而中國完全有能力透過其他途徑弄到一些先進芯片。

而從更大的角度來看,這種出口管制可能還會加劇全球經濟分化,增深中美之間的矛盾,甚至推動兩國向沖突的邊緣更進一步。

中芯國際的總部坐落在繁華的上海。

說到半導體裝置,你可能會想到光刻機,這東西對芯片制造可是核心裝置。提到光刻機,就不得不提歐洲的科技巨頭阿斯麥,這家公司在全球有4萬名員工,其中有2.4萬人在荷蘭。阿斯麥在高端深紫外光刻機(DUV)市場幾乎占據了90%的份額,而在更高端的極紫外光刻機(EUV)領域,它更是獨家掌握關鍵技術。

不過,制裁和出口限制常常扭曲市場,比如日本的半導體裝置制造商,如東京電子、尼康和佳能等,在與阿斯麥、三星、英特爾及台積電的競爭中曾經失勢。特別是尼康和佳能,他們在1990年代之前曾領先光刻機市場,但在EUV領域與阿斯麥的競爭中敗下陣來,自2010年後便由阿斯麥獨霸市場。

然而,近幾年,在美國發起的「芯片聯盟」出口管制行動中,因為管制不涉及舊裝置,日本的這些公司借此機會重返市場,特別是進入了中國市場,甚至日本公司還出售了不少二手光刻機給中國廠家,東京電子、尼康、佳能等都逆勢擴張。

同時,佳能還啟動了新一輪芯片制造裝置的研發,試圖找到新的技術路徑,如奈米壓印等,為中國半導體業提供新的思路。這樣看來,日本和中國的半導體企業在這場芯片戰爭中都是「追趕者」,有著共同的目標和挑戰。

根據日經的一份調查,近100位日本半導體企業的高管中,40%的人表示要重點發展美國市場,而另外60%的高管則認為如果世界真的分裂成兩大陣營,他們會同時在美中兩個市場經營。

盡管在EUV光刻機方面失手,日本在光刻膠、掩膜和光掩膜制造等關鍵材料和裝置上仍舊具有強大的競爭力,是國際半導體產業鏈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今年4月,中德兩國總理會晤時,中國側重點強調了保護主義的弊端,認為這種「溫室」下培養不出有真正競爭力的企業。實際上,依賴政策而非市場的行為只能獲得短期利益,長期來看,並不利於企業的發展。

市場需求始終是推動創新的最大動力。中國現在的戰略是利用其龐大的市場來促進科技進步,這也是其未來發展的核心任務。這不僅是對自身的挑戰,也是對全球科技格局的一次重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