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小夥1分錢點外賣差點被揍,商家哭訴:都是它惹的禍!

2024-07-17科技

一、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和移動支付的便利,外賣已經悄然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的外賣行業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截至2022年底,全國即時外賣配送訂單已經突破400億大關,外賣使用者規模更是達到了5.21億,幾乎占到了全體網民的一半。

這個龐大的市場不僅包括日常三餐,還延伸到了下午茶、淩晨小吃等各個時段,可謂是全方位、全天候地滿足著人們的飲食需求。

在這片看似繁榮的市場下,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正在浮現。隨著各大平台的使用者量趨於飽和,商家們面臨著如何吸引新客戶、留住老顧客的巨大挑戰。

在這樣的背景下,外賣券應運而生,成為了新的商機。對平台而言,外賣券是吸引使用者的流量密碼;對商家來說,它是攬客的有力工具;而對消費者而言,它則是實惠的代名詞。

這看似一個三贏的局面,卻也埋下了潛在的矛盾種子。正如一句古語所言:"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外賣券這把雙刃劍,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矛盾與沖突,甚至演變成了法律糾紛和道德困境。

二、2020年9月的一個平凡午後,杭州的小劉(化名)正如往常一樣,從繁忙的工作中抽身,準備點一份午餐。他熟練地開啟那個熟悉的黃色外賣App,開始瀏覽各種美食選項。

突然,小劉的眼前一亮,他發現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優惠:透過疊加各種優惠券,他竟然只需要花費1分錢就能點到一份豐盛的午餐。

小劉的手指飛快地滑動著,內心激動不已。"桀桀"的笑聲不自覺地從他嘴裏溜出來。他迅速完成了下單操作,心滿意足地等待著這頓"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小劉並不知道,他的這個訂單在另一端引起了軒然大波。在某家餐飲店的廚房裏,老板王某(化名)正和幾個夥計忙得熱火朝天。

突然,訂單機器發出了熟悉的"滴滴"聲。王某隨手撕下訂單條,卻在看到訂單金額時驚呆了。"1塊錢!?這是哪個混蛋點的單?1塊錢吃什麽飯!"王某的怒吼聲驚動了整個廚房。

他粗略一算,如果真的按這個價格送餐,算上人工費、配送費和打包費,他至少要虧損8元。王某試圖聯系小劉取消訂單,但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無奈之下,他只能在平台上取消了訂單。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開完會回來的小劉發現訂單被取消後,又重新下了一單。

這次,由於疊加了更多優惠,小劉竟然用0.01元點齊了30多元的飯菜。王某徹底怒了。在炎熱的廚房裏忙活了一上午,又接連遇到這種虧本的訂單,他的理智瞬間崩塌。

這個神經病搞我是吧?我讓你搞我!"王某咬牙切齒地說著,拿起外賣單就沖出了店門,打算找到小劉狠狠教訓一頓。當王某氣勢洶洶地來到小劉面前時,小劉完全摸不著頭腦。

三、面對一個陌生人的突然威脅,他本能地後退並報了警。警察到場後,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最終判定王某有錯在先,處以300元罰款作為對小劉的賠償。

小劉接受了賠償,但拒絕了道歉。他認為自己完全是無辜的,只是按照平台規則使用了優惠券。"他放了券就要能夠承擔得起,難不成以後凡是用券的,他都要去打一頓?"小劉憤怒地說道。

這起因1分錢外賣引發的沖突,不僅暴露了商家在面對優惠券時的無奈,也反映出了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的利益沖突。一個小小的外賣券,竟然差點釀成暴力事件,著實令人唏噓。

這個案例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在追求優惠的同時,各方都需要保持理性,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內行事。從表面上看,小劉和王某之間的糾紛似乎只是一起普通的商家與顧客之間的爭執。

從法律的角度來看,王某的行為其實已經觸犯了多項法律規定,讓自己置身於危險的境地。首先,根據【民法典】的規定,一旦商家接受了顧客的訂單,就應當履行提供商品或服務的義務。

在這個案例中,王某多次拒絕向小劉提供餐食,已經構成了違約行為。按照法律,他應當承擔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即便王某認為訂單價格過低,也應該透過合法途徑解決,而不是擅自取消訂單或拒絕履行。

四、其次,王某的暴力行為更是嚴重違法。【消費者保護法】第五條明確規定,消費者因購買商品而遭受人身損害的,有權獲得賠償。

王某氣急敗壞地沖到小劉面前,威脅甚至試圖動手,這種行為無疑已經造成了對小劉的人身傷害。這不僅違反了消費者保護法,還可能構成治安管理處罰法中的尋釁滋事罪。

最後,【民法典】還規定,如果一方明確表示不履行合約義務,另一方可以在合約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王某多次拒絕履行訂單,已經喪失了作為商家應有的誠信。

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給自己帶來了法律風險。法律的存在,就是為了保護每一個公民的合法權益。無論是商家還是消費者,都應當在法律的框架內行事。

王某的行為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給自己帶來了法律風險。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即使面對不合理的情況,也要冷靜處理,透過合法途徑解決問題,而不是采取極端行為。

正如小劉所說,如果商家不希望消費者透過外賣券獲得過多優惠,完全可以在發放優惠券時設定合理的使用限制,而不是事後采取違法手段。

這不僅有悖商業道德,更是在法律的邊緣試探,實在是得不償失。總的來說,這個案例警示我們,在經營過程中,商家應該更加重視法律風險,建立健全的內部管理制度,避免因一時沖動而觸犯法律。

同時,也提醒消費者在維護自身權益時,要善用法律武器,透過正當途徑解決糾紛。就在杭州發生這起糾紛的前一年,2019年,濱江市的某高校裏,兩名叫曾某和李某(均為化名)的大學生,正在上演著另一出關於外賣券的"好戲"。

這兩個家境並不富裕的大學生,平日裏最大的樂趣就是打遊戲。為了買遊戲裏的皮膚和角色,他們經常把生活費都花光,只能靠泡面度日。

五、一條神秘的QQ群訊息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天上真有白掉的餡餅!你還在為吃飯苦惱嗎?私聊我,用券把價格打下來!"這條訊息像一道曙光,照進了兩個囊中羞澀的大學生心裏。

他們對視一眼,決定試一試,反正他們的錢包已經空空如也,也沒什麽好損失的。按照指示,他們用新的手機號註冊某外賣平台的新使用者,果然獲得了15元的外賣券。

就這樣,他們花不到3塊錢就美滋滋地吃上了一頓飯。嘗到甜頭的兩人開始變本加厲。他們透過互聯網大量收購便宜的手機號,用這些號碼不斷註冊新帳號,換取外賣券。

有時候,他們一天能夠弄到3、400元的優惠,從此再也沒為吃飯花過錢。但他們並不滿足於此。很快,他們發現了更大的"商機"——與商家合作"刷單"。

他們向商家承諾可以幫助"0成本獲益"和"提高銷售量",只需要商家給他們3-5元的紅包作為報酬。這種操作的本質是,曾某和李某利用大量的優惠券下虛假訂單,商家不需要真的制作食物,只要點選"已送達",就能獲得平台的補貼。

商家再給曾某和李某一小部份作為傭金,雙方都能賺錢,唯獨平台蒙受損失。就這樣,兩個大學生不僅解決了自己的吃飯問題,每個月還有數千元的收入。

他們甚至發展了一批"下線",抽取部份傭金。在他們看來,這簡直是一本萬利的買賣。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這種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的底線。

他們的"聰明"操作,實際上是在利用技術手段進行詐騙,不僅損害了平台的利益,也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這個案例反映出,在互聯網時代,一些年輕人為了追求利益,往往會忽視法律和道德的界限。

他們可能認為自己只是在鉆制度的空子,實際上卻已經踩到了法律的紅線。這種行為不僅可能帶來嚴重的法律後果,還會對個人的誠信和未來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曾某和李某的"聰明"操作並沒有持續太久。2019年8月,外賣平台在核對賬目時發現了異常,同月隨即報警。濱江警方迅速展開調查,將曾某、李某以及其他參與刷單的學生和商家一並抓獲,以"詐騙罪"的罪名將他們送入了監獄。

這個案例引發了廣泛討論:普通消費者日常"薅羊毛"的行為,是否也構成犯罪?這個問題讓許多人感到惶恐。然而,答案是否定的。

六、法律界人士指出,合理使用優惠券和詐騙行為的關鍵區別在於消費和資訊的真實性。如果消費者使用真實資訊進行真實交易,即使使用了大額優惠券,也不構成違法。

但是,如果像曾某和李某這樣,透過虛假資訊或者冒用他人身份獲取利益,就已經踩到了法律的紅線。更嚴重的是,他們還與商家勾結進行"刷單"行為,這已經超出了普通的"薅羊毛"範疇,而是有組織、有預謀的詐騙行為。

一旦金額達到一定數量,就會構成犯罪。這個案例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在追求優惠的同時,我們也要時刻謹記法律的底線。

所謂"便宜沒好貨",過分貪圖小利很可能會讓自己陷入違法的境地。同時,這也提醒我們,在網路時代,每個人的行為都可能被記錄和追蹤。

即使一時得逞,最終也難逃法律的制裁。對於消費者來說,理性使用優惠券,享受正當權益,才是明智之舉。對於商家和平台而言,也應該建立更完善的監管機制,防止類似的詐騙行為發生。

只有各方都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內行事,才能構建一個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外賣券作為一種行銷手段,本應該是促進消費、惠及各方的工具。

七、從小劉被威脅到曾某、李某因詐騙入獄,我們看到了它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對商家而言,應該對自己發放的每一張優惠券負責,合理設定使用條件,而不是事後采取極端手段。

正如小劉所說,如果不希望消費者透過外賣券獲得過多優惠,完全可以在發放優惠券時設定合理的使用限制。對消費者來說,要理性使用優惠,不要抱有僥幸心理去鉆制度的空子。

享受正當權益是應該的,但不應該像曾某和李某那樣越過法律的底線。而對平台而言,則需要不斷完善規則,堵住可能被濫用的漏洞。

同時也要加強對商家和消費者行為的監管,及時發現和制止違規行為。只有各方都盡責盡責,外賣券才能真正發揮其促進消費、惠及各方的積極作用。

希望在未來,我們能看到更加健康、有序的外賣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