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黃金峽,北端秦嶺,南邊巴山

2024-08-26科學

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cctv-10)的【地理中國】欄目,早在2018年3月,曾播出過一檔名叫「探秘興隆嶺」的專題片。興隆嶺地處秦嶺山脈主脊南側,為冬季風·背風坡與夏季風·迎風坡,海拔3071公尺,也是漢中境域山脈最高峰。興隆嶺冬季相對溫暖,夏季則多降雨,並與黃金峽在氣候、水文等方面有著密切之影響。所以央視【地理中國】欄目,對兩者地貌形態之間的某些關聯要素,做了科普解析。

「黃金峽」西起洋縣黃安鎮,東至渭門村(屬洋縣黃金峽鎮,後同),全長約50公裏。漢水在此軛形曲流,穿切呈態弧度。峽中嶺谷與積壩交替出現,水流湍急處,險灘多密布,以龜、籠、金溜子等河灘為最甚,早年眾纖夫船工在此艱辛通途。

黃金峽有大、小兩峽之分。小峽從洋縣黃安鎮東村到還村廟(屬黃金峽鎮,後同),長約20公裏,地處漢中盆地與盆東嶺丘的過渡帶;大峽從還村廟至渭門村,長約30公裏,為全峽核心地段,漢水深切峰崖,兩岸峻峭成谷。黃金峽分別溝通陜南兩大自然地理單元—西側漢中盆地與東側安康谷地,凸顯咽喉走廊性質,也是漢水上遊最長的峽谷型河段。

峽谷是典型的流水侵蝕地貌,通常是由於地塊擡升和流水下切的作用共同引起的,在江河流經之地尤為明顯。而黃金峽所地處華北、揚子兩大古板塊匯合點(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碰撞匯合形成的「秦嶺造山帶」)。多斷裂發育,巖石破碎,地殼擡升,且因漢江長期下切侵蝕而形成峽谷。

央視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之「探秘興隆嶺」專題片中,對黃金峽內容的視訊截圖。受其早期版塊碰撞擠壓的影響,秦嶺南坡與巴山北坡各之余脈在此隔河遙對,更加具有地理意義。

漢水流經黃金峽段,河道在峽口西側淺寬,東側深窄。上源水流緩慢,有助於泥沙堆積;山高谷深,兩岸森林茂密,植被涵養水源能力強,人口稀疏散居,水土流失較輕,即便有泥沙進入峽谷,也多為有機土質類的沖積良壤。

因所處的自然環境,漢水流入黃金峽後漸而由濁變清,故此峽又稱之「過濾器」。但由於近年來,黃金峽河段已在修建水電站以及配套於兩岸的公路、橋梁等基礎工程,使得對此地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破壞性影響,如峽中河流,已不像之前地理題解的表述那樣「清澈過濾」,而是黃土湧流,只待水電站建好後,能還原這一片綠水青山!

黃金峽谷中段,漢水支流子午河在此匯入幹流。子午河發源於秦嶺深山中(寧陜縣境),正源又稱「汶水河」,上遊與縱貫秦嶺的「子午古道」蜿蜒交替,形成水陸險脈。子午河匯入漢水這裏地名叫做「白沙渡」,人車均可通行,但因受水電站建設影響,渡口已經關閉,如要渡江,則需前往白沙渡西側2公裏的黃金峽大橋,大橋於2017年建成通車。

黃金峽大橋上瞰望漢水下遊方向,附近就是水電站的建設工地。黃金峽水利樞紐,是「引漢濟渭」工程的核心計畫,也被稱為陜西省內的「小南水北調」。關中及渭北台塬地區為暖溫帶氣候,相對少雨幹旱,雖有黃、渭、涇等河流蜒繞,但使用價值仍杯水車薪,所以只得從水蘊資源更加豐富的漢水流域進行提取引灌,以實作「一水穿秦嶺,潤得三秦興」的發展目標。不過這樣一來,對漢水流域所造成的壓力與影響就很大了,漢水上遊雖說植被茂密,但經此重大工程的建設後,自然生態環境亦會產生重大改變,如最普遍的水土流失現象。而漢水中下遊還得同時擔負對華北平原的「南水北調」工程,即使水源充沛,所面臨的生態壓力也非常大。至於如何取舍,未來自有評說。

黃金峽東側的渭門村,這裏已離開峽谷地貌區,空間地勢也漸漸變得寬緩,在臨河沖積灘一帶,遍布農耕,多以油菜、豆類等為主。村戶為山地式散居,建置於河畔高台上。

漢水下遊方向,前方不遠處,已進入西鄉縣境。

雖然現代水利工程影響了河道環境,但黃金峽仍留保持著那份「綠水青山」般的地理氣勢,湧緩在秦巴山林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