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身份證的「份」,原來是「分」的誤用,這個「份」字值200億元

2024-01-14科學

你知道身份證上的「份」的由來嗎?這個字20多年前,就值200億元。

「1984年政府向公民頒發了‘居民身份證’,‘身分’的‘分’不用‘分’而用‘份’。政府有關部門,身分證的設計者、審定者似乎提倡用‘份’,影響面較大。這給我們語文教學帶來了一些麻煩。盡管如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和眾多的教師一樣,仍舊用‘身分’而不取‘身份’。」這是北京第63中學教師郭寶林,發表在【語文建設】1999年第2期上的【身分,還是身份?】文章中的一段話。

網路資料圖片

郭寶林對「身分」,還是「身份」進行了認真研究。他在文章中稱:「身分的‘分’,是用‘分’還是用‘份’?教了幾十年語文,原來還清楚,近些年來,倒有些糊塗了。」

郭寶林在語文教學中堅持用「身分」的理由是:

中學課本中也把「身分」作為規範詞,如「課文(【茶館】) 在藝術表現上的另一特色是語言準確、生動,不僅符合人物身分、個性,而且具有那個時代的生活特征。」(高中語文課本第四冊1991年版138頁)作為教師,定然要把語委的示範課本的要求作為標準,向學生灌輸。

同時,他查閱了11種有一定影響的字典、詞典,發現大多數位詞典主張用「身分」不用「身份」。

他還考察了構成「身分」的「分」與「份」的本義、意義的演變以及「身分」一詞的使用情況。

今日頭條資料圖片

郭寶林在文章中稱:「歷來只有‘分’而不是‘份’作‘身分’解;‘身分’一詞,自古以來都寫作‘身分’,毫無異議。只是近些年,才有人把‘身分’寫作‘身份’,既而有關部門頒發的‘身份證’寫作‘身份’,有的報刊也用‘身份’, 少數影響較大的字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新的修訂本也把‘身份’作為首選形式,致使‘身份’的寫法逐漸流行起來。而廣大教師、學生仍依傳統詞形寫作‘身分’。」

原來,身份證上的「份」字,的確是「分」的誤用。

【文匯報】2002年1月26日第8版刊載【「身份」還是「身分」,這是一個問題——教育部語言文字資訊管理司司長李宇明談異形詞整理】的文章稱:

今日頭條資料圖片

「李宇明對記者說,整理異形詞除了遵照通用性、理據性、系統性三個原則,具體到每個詞還要綜合考慮決定取舍。這次表中沒有列出‘身分’與‘身份’何者為推薦使用詞形,就是充分考慮到了經濟上的因素。」

「李宇明告訴記者,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王力曾認為‘身分’比‘身份’更合理。然而,現在我們‘居民身份證’上用的卻是‘身份’二字,如果根據王力先生的意見,確認‘身分’為推薦詞形,國家權威部門頒發的證件總不能使用不規範的異形詞,全國現有的‘居民身份證’都需要更換。目前每補一張‘身份證’需要20元,假使按全國有10億居民擁有‘身份證’計算,換證需要花費200億元,這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真是恍然大悟,身份證上的「份」誤用的理由,只是為了顧及權威部門的面子以及減少200億元的經濟損失。

對此,筆者認為,漢字本來就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東西,大家都這麽用了,也就無所謂對錯了。不知大家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