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宇宙是一個剛性的宇宙。科學家發現,宇宙空間實際上相當的堅硬。很多朋友會說:「不對啊,真空中什麽都沒有,怎麽會是剛性的呢?」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誤解呢?就是因為大家把真空與空間這兩個概念搞混了。
可是提問的朋友也是有根據的:我們人類就生活在空間裏,為什麽感覺不到空間的堅硬度呢?可以打一個比喻,想想在水裏遊來遊去的魚,他們也沒有感受到水帶來的阻力。我們生活在這個空間裏,對周圍的一切感到習以為常,所以我們不認為空間是堅硬的。
這種超級違背主觀感受的觀點是真的嗎?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探索宇宙空間本質的故事。有關這個一波三折的發現過程,我們還得從頭說起。
時間要回到1915年,上個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史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的本質是描述重力的理論。他告訴我們,大品質的天體會使周圍的時空產生彎曲。品質和能量越大,時空曲率就越大。但就是貴為愛因史坦,他也沒能解釋重力的本質是什麽。事實上,直到今天我們也不知道重力的本質是什麽。能破解這個謎的人,就能夠成為下一個愛因史坦。
但是愛因史坦的偉大就在於,他深刻的發現重力與時空是一件事情的兩個面。重力是依附於時空而存在的。這話有點不好理解,咱們舉個例子就明白了。比如火箭飛出地球,火箭走的是直線嗎?不是,火箭走的是曲線。地球也是一個大天體,會將它周圍的時空拉彎。但是地球的品質又不是特別大,所以地球周圍的曲率非常小。我們看著火箭升空,以為是在走直線,但我們把距離拉長,就會發現火箭在走一條彎很小的曲線。
換一種說法,我們把地球拉彎的空間想象成一個細長的敞口杯,火箭正在沿著杯子的邊緣向外爬。當火箭的速度大於第二宇宙速度,也就是每秒11.2公裏的時候,它就能夠克服地球的重力。可見火箭飛出地球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火箭爬出了地球周圍被拉彎的時空。
這時候火箭就無拘無束了嗎?太天真了。這時候火箭處在了太陽拉彎的時空裏,火箭會沿著太陽空間曲率形成的杯子邊緣向外爬。
如果火箭的速度能夠達到第四宇宙速度,也就是超過每秒42.1公裏的時候,它就會飛出太陽系。是不是很奇妙?所以說重力是依附於時空而存在的,重力是時空的一個內容。這就是愛因史坦的偉大發現。在此基礎上,愛因史坦預言宇宙中應該存在著重力波。
什麽是重力波?重力波是品質和能量在時空中產生的擾動,就像把石頭扔到池塘裏,池塘的表面會產生漣漪一樣。這種時空的漣漪就是重力波。這是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猜測。愛因史坦的預言是正確的嗎?重力波真的存在嗎?
時間來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馬里蘭大學物理學家約瑟夫韋伯立誌要在宇宙中尋找重力波。他創造了人類最早的重力波探測工具,以他的名字命名,稱為韋伯棒。韋伯棒的主體是一個鋁制的實心圓柱,長兩米,直徑一米,用細絲懸掛在真空容器裏面。
根據愛因史坦廣義相對論計算,重力波在移動時會拉伸和擠壓時間與空間。所以當韋伯棒接收到重力波時,會隨著一浪一浪湧過的重力波產生一種特定的共振頻率。透過安裝在圓柱周圍的壓電傳感器檢測出來,最後再透過電腦處理得出數據。這是一個天才的設想。
1969年,韋伯對外宣布,他發現了來自銀河系中心的重力波訊號,立刻引起了科學界的轟動。世界各國紛紛使用韋伯的方法做實驗,他們做了很多的韋伯棒。可惜的是,沒有一處實驗室得到過重力波的證據。但是韋伯堅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
1972年,他又說服了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透過阿波羅17號任務,在月球表面放置了重力儀。可是這個重力儀同樣沒有能夠接收到重力波。原因是什麽呢?還是精度不夠,他檢測到的噪音要遠遠的大於重力波,所以韋伯棒註定會失敗。
雖然韋伯失敗了,但他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個尋找重力波的人,是科學界公認的重力波探索的創始人。重力波為什麽這麽難找?主要是因為它實在是太弱了。我們知道,宇宙中存在著四種力:重力、電磁力、強交互作用力和弱交互作用力。這裏面最弱的就是重力。前兩種核力咱們就不談了,因為強弱差距太遠了,差出好幾個數量級。就是排名第三的電磁力都完虐重力。
做一個小實驗,梳頭時產生的靜電就是電磁力。梳子可以輕易地將小紙片給吸起來,分分鐘就打敗了重力。就是因為重力弱,所以重力波非常難以測量到。但是很快,事情發生了轉機,在宇宙深處,居然若隱若現地傳來了重力波的訊息。
時間來到1974年,普林斯頓大學兩位物理學家羅素·赫爾斯和約瑟夫·泰勒,在瓦西座天域裏,發現了一個神奇的雙星系統。這兩顆都是擁有強磁場的中子星,品質也非常接近,都是1.4個太陽的品質。透過深入研究,兩位科學家發現,兩顆中子星的公轉周期在逐漸變小。這說明他們之間的重力產生了變化,有某種能量的損失。
透過廣義相對論的公式計算,他們認為,這兩顆星的能量,以重力波的形式散發出來了。他們的計算完全符合觀測結果,兩顆星的軌域間距每年縮短3.5公尺。大約在3億年後,他們會合並產生一次驚天動地的爆炸。
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發現,這個發現間接地證明了愛因史坦的預言是正確的:大品質的物體運動,會引起時空中的波動,產生重力波。而重力波是能量與資訊的載體。赫爾斯與泰勒也因為這個重大的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雖然雙星系統間接證明存在著重力波,但是人類仍然沒有真正觀測到它。這項科學研究的時機尚未成熟,還要等到很多年後。
時間來到1990年,為了發現重力波,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投入了2.72億美元,打算建造一個跨時代的裝置——LIGO,中文叫雷射幹涉重力波天文台。這是有史以來,國家基金贊助的最昂貴的科研計畫。後來參與這個計畫的人都說,這是一個瘋狂的想法。為什麽呢?因為建成LIGO,要突破一大堆工程技術上的難題,比如說真空技術、雷射技術、材料科學技術、地震隔離技術,還有反饋系統的精度,要向上提高幾個數量級,甚至還要用到沒有發明出來的材料,遠高於當時的科技水平。但是為了收集重力資訊,進一步了解宇宙的秘密,盡管困難重重,重力波天文台還是上馬了。
一開始,計畫的負責人是幾位頂尖的物理學家,包括雷納·衛斯與基普·索恩。但是到了1994年,LIGO正式破土動工的時候,他們又請來了一位重量級的人物——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貝瑞·貝瑞什。貝瑞什既是一位物理學家,又是一位工程管理者,同時還是一流的行政管理人員。1997年,貝瑞什被正式任命為天文台台長,LIGO進入到了突飛猛進的建設時期。
LIGO的原理是這樣的:重力波拉伸和壓縮空間時,似乎地球都被拉長了,但這只是動畫效果,這是為了方便觀眾理解。其實重力波的振幅非常微小,他們拉伸和壓縮空間的距離小得驚人,僅為10的-18次方米,相當於質子直徑的1/1000。這實在是太微小了,這是人類歷史上測量過的最微小的距離。
這麽細微的變化怎樣才能觀測到呢?首先,LIGO要在兩個方向上各建一條探測臂。因為重力波太小,所以幹涉儀需要建成公裏級別的,最終臂長設計為4公裏。雷射束透過反射鏡形成兩條路徑,光束沿著4公裏長的探測壁傳播,並反射回來,在中央鏡片中重新組合。新的光束被引導到探測儀上。當重力波穿過天文台的時候,幹涉儀的兩臂被拉伸和壓縮,這就改變了光在兩臂中傳播的時間,雷射的波形就會產生微弱的變化。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種前所未有的挑戰,需要前所未有的技術支持。LIGO團隊發明了雷射穩定技術,在雷射強度、相位、頻率的穩定性上,都實作了重大突破。為了制造最純凈的雷射,團隊打造了有史以來最光滑的鏡片,每一片都重達40公斤,把鏡片懸掛在只有兩根頭發絲粗的矽膠線上,把它們從大地環境中隔離出來。
但即便如此,區分環境噪音仍然是個大問題,比如汽車、閃電、小型地震都會對探測產生影響。怎麽辦?LIGO又開發了復雜的數據分析演算法和雜訊消除技術。雖然上馬了這麽多新技術,還是要做個雙保險。分別在華盛頓州的漢福德和路易士安那州的李文斯頓,建成了兩組天文台,相距3,000公裏。當兩組裝置在同一時間探測出相同的波形時,就有可能是捕捉到重力波了。這是人類歷史上最精密的裝置之一。
LIGO於1999年建造完成,2002年開始正式探測。這個時候大家的心氣都非常高,希望可以盡早地觀測到重力波。誰也沒想到,這一觀測就是8年。八年裏3,000個日日夜夜,LIGO卻什麽都沒有觀測到。有沒有可能,廣義相對論中對重力波的預言是錯誤的呢?或者重力波根本就觀測不到呢?
在這個重要的時刻,貝瑞·貝瑞什又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他反復與美國科學基金會溝通,讓所有的評審委員會都取得了一個共識:雖然沒有探測到重力波,但是在8年的觀測中,科學家們獲得了很多寶貴的經驗。未來一定能夠探測到重力波,但是有個條件:需要對現有的裝置進行大規模的升級換代。這是一場豪賭,要不然現在就停止,不再花基金會的錢了;要不然繼續投入,繼續幹下去。
2010年,LIGO做出了重大決定:關閉天文台。停止計畫了嗎?沒有,他們選擇了第二條路,進行升級改造。這一改造又用去了5年的時間。從萊納·衛斯在1972年第一次想到用雷射探測重力波,到LIGO最終改造完成,時間已經過去了43年。升級後的LIGO,靈敏度提升到過去的10倍以上,稱為先進版LIGO。到此時,LIGO計畫的總成本已經高達6.2億美元,未來還將繼續投入。
2015年9月14日淩晨4點,新版LIGO測試完畢。時間來到2015年9月14日淩晨4:50,就在新版LIGO測試完成50分鐘後,一個巨大的清晰的訊號,在7微秒的差距下,先後經過了兩個重力波天文台。人們簡直不敢相信,上線才50分鐘啊,這真的是重力波嗎?在科學家反復檢驗下,最終確認,這個探測結果滿足了5Sigma的要求,這是科學發現的黃金標準。意味著探測數據只有350萬分之一的機率是由幹擾訊號造成的,這個機率也太小了,所以板上釘釘,人類真的發現了重力波。
這個重力波是由什麽事件發出的呢?因為LIGO可以將重力源確定在一個環形的區域內,地面的射電望遠鏡、光學望遠鏡、紅外望遠鏡都對準了重力波的源頭。在眾多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的幫助下,透過多種科學手段,最終確認了重力波的成因。
在13億光年外有兩個黑洞,一個品質為36個太陽,一個品質為29個太陽。兩個黑洞合並,形成了一個品質為62個太陽的大黑洞,並從中釋放出3個太陽的品質。這是一次驚天動地的相撞,放射線峰值功率為3.6 X 10^49W,是可觀測宇宙所有可見光源功率總和的10倍還多。
重力波攜帶著巨大的能量與資訊,在宇宙中行駛了13億年,最終被地球上的重力波天文台捕獲。這是多麽神奇的一件事啊!
萊納·衛斯在采訪中興奮地說:「如果愛因史坦能夠知道實驗結果,我真想看看他的臉。」 正是透過這次觀測,科學家確認,重力波的傳播速度約為每秒30萬公裏,與光速一模一樣。我們以後不能再說光速是宇宙中的最高速度了,這麽說就不準確了。應該說光速是最高速度之一,它與重力波同為宇宙中的最高速度。這是一個細思極恐的問題:光速與重力波的速度為什麽是一樣的呢?這兩種性質不同的傳播速度為什麽都有上限呢?這些仍然是未解之謎。
重力波的發現是科學界的一座豐碑。從愛因史坦預言重力波到人類發現重力波,整整用了100年的時光。
探測重力波值不值得諾貝爾獎呢?這是無可爭議的諾獎題材。2017年,因為在觀測重力波中做出的重大貢獻,雷納·衛斯、貝瑞·貝瑞什、基普·索恩三位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貝瑞什還因此獲得了另一個尊貴的榮譽,他因為建立了LIGO科學合作機制,在世界各地邀請了1000多位科學家參與了這個計畫,成為當之無愧的重力波領域的科學牽頭人。在【站在巨人肩膀上】一書中,貝瑞什被評為當代的科學巨人。貝瑞什教授曾在一次會議上說宇宙空間是非常堅硬的。堅硬的宇宙空間到底是什麽意思呢?
根據牛頓的萬有重力公式,重力大小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重力波與光一樣,隨著距離變遠,能量衰減的極快。這是為什麽呢?就是因為宇宙空間是非常堅硬的,它可以對重力波傳播有很好的響應,同時又非常難以被拉伸和壓縮。大家想一想,如果空間非常柔軟,就會產生兩種可能:第一,重力波根本傳播不了;還有另一種極端的情況,重力波把地球向上拉長個10厘米,那會有什麽樣的結果呢?我們每個人會不會因為心臟爆裂而死亡呢?但是根據人擇原理,宇宙必須是這樣的,空間必須是堅硬的,要不然就不會產生生命,不會產生我們。宇宙的秘密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當然了,有關宇宙空間是堅硬的說法,到目前為止只有貝瑞什教授這麽說過。就姑且把它當做是一個神奇的腦洞吧。
前面已經講過了,宇宙一共有四種力。強交互作用力可以透過大型的高能粒子對撞機進行觀測。弱交互作用力可以透過微中子探測器進行觀測。至於電磁力,手段就更豐富了,在全頻段電磁頻道上都能夠進行觀測。只有重力,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人們不知道怎樣去觀測它。重力波天文台的發明實作了人類觀測重力的夢想,開啟了人類研究重力的新時代。
重力波與電磁波一樣,同樣是有頻率的。重力波的頻率以赫茲為單位,由中子星合並產生的重力波其頻率可能在幾百赫茲到幾千赫茲之間。由黑洞合並產生的重力波頻率更低,通常在幾十赫茲到幾百赫茲之間。由宇宙膨脹引起的重力波頻率非常低,可能在亞赫茲以下。
隨著技術不斷發展,重力波觀測能力會不斷提高,在未來的某一天,人類終將能夠破解重力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