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從6000多到2740平方公裏,洞庭湖會消失嗎?

2024-08-29科學

從6000多到2740平方公裏,洞庭湖會消失嗎?

八百裏洞庭,還能盛下幾多鄉愁?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這句詩裏,藏著洞庭湖曾經的浩瀚與磅礴。

作為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洞庭湖平原孕育了燦爛的荊楚文化。從「天下糧倉」到「魚米之鄉」,洞庭湖以其廣闊的胸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這片承載著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的土地,如今卻面臨著面積萎縮的困境。曾經的「八百裏洞庭」,如今僅剩2740平方公裏,甚至被鄱陽湖超越,退居第二大淡水湖。

是什麽原因,讓這片「長江之腎」日漸消瘦?曾經波光粼粼的湖面,為何如今會被片片沙洲割裂?人類活動的影響,如同無形的巨手,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洞庭湖的命運。

圍湖造田,是洞庭湖面積萎縮的重要原因之一。從古至今,人們逐水而居,在湖區周邊開墾耕地,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特別是人口激增的時期,這種「向湖泊要土地」的行為愈演愈烈。

試想一下,當清澈的湖水被渾濁的泥沙取代,當碧波蕩漾的湖面被縱橫交錯的田埂分割,那該是怎樣一番景象?生態的警鐘,其實早已敲響。

除了圍湖造田,長江水利工程建設也對洞庭湖的生態環境產生了影響。三峽大壩等水利工程的修建,雖然有效緩解了長江淹水災害,但也導致進入洞庭湖的泥沙和水量減少。

泥沙減少,看似是好事,卻會造成河床下切,湖泊水位下降,進而影響湖泊生態系的穩定。水量的減少,則會壓縮魚類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間,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

根據生態環境部釋出的【2021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洞庭湖的生態環境狀況總體評價為「良好」。公報也指出,洞庭湖水質總體為輕度汙染,部份區域存在水體富營養化等問題。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不禁要問:洞庭湖,還會消失嗎?

答案或許並不樂觀。如果我們不加以重視,不采取有效措施,洞庭湖的未來將會充滿變數。

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洞庭湖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實施了一系列退耕還湖、生態修復等工程。

2020年,自然資源部釋出的【關於規範長江流域圍湖造田和非法采砂活動的通知】明確指出,要嚴厲打擊長江流域圍湖造田、非法采砂等行為,堅決遏制破壞長江生態環境的行為。

202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印發的【湖南省「十四五」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規劃】提出,到2025年,洞庭湖水質總體保持在Ⅲ類以上,生態系品質和穩定性進一步提升,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為洞庭湖的未來帶來了希望。

保護洞庭湖,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參與。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從自身做起,節約用水,減少汙染,積極參與到保護洞庭湖的行動中來,這片美麗的湖泊,一定能夠重現昔日的輝煌。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唐代詩人王勃筆下的洞庭湖。這幅壯麗的畫面,能否永遠定格在歷史的長河中?

這個問題的答案,掌握在我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