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這群獲獎的年輕人,他們為治療人類常見疾病工作

2024-01-30科學

·在不到35歲的年紀,他們已經成為了高校的教授或者副教授、醫院科室的骨幹,或者創新公司的研發領導者。他們在專業最前沿的領域進行探索和創新,成果逐漸開始受到國內外同行的認可。

2024年1月28日下午,第三屆「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領計劃」(以下簡稱「上海科技U35」)頒獎典禮在上海科學會堂舉行,35名35歲以下(under 35)、在上海工作生活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獲獎,另有15人獲提名獎。

據悉,該獎下設四個獎項,分別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獎、「面向經濟主戰場」獎、「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獎,以及「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獎。其中,「面對國家重大需求」獎獲獎者有5人,其它獎項各10人。

本次獲獎者均為在學術研究及套用中嶄露頭角的年輕科學家,研究領域包括材料、通訊、化學、生物學及醫學、機器人等。在不到35歲的年紀,他們已經成為了高校的教授或者副教授、醫院科室的骨幹,或者創新公司的研發領導者。他們在專業最前沿的領域進行探索和創新,成果逐漸開始受到國內外同行的認可。

獲獎者及與會嘉賓合影。圖片來源:主辦方

面向生命健康的探索

澎湃科技記者現場觀察到,獲得「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獎的青年科學家的工作大多與常見疾病治療直接相關,包括頸椎與腰椎疾病、癌癥、糖尿病、生殖障礙等。

其中,頸椎與腰椎領域有兩名醫生獲獎,分別是上海長征醫院的徐辰(35歲,骨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與上海仁濟醫院的韓應超(35歲,脊柱外科主治醫師)。

「90%以上的人一生中總要經歷脊柱相關的病痛。五六十歲以上的發病率非常高,60%的人都會有。現在這些病也在趨向年輕化。」徐辰向澎湃科技表示,脊柱變形所導致的神經壓迫是最主要的問題。目前可以透過微創手術在患者脊椎處加入人工材料進行支撐,這些材料如何選擇是徐辰正在研究的問題之一。

「比方說你可以選擇高分子金屬材料,但就可能太硬,對於骨質疏松的病人可能會造成二次骨折。但如果選擇有機材料,可能又會強度不夠。」徐辰說。除了義肢材料,徐辰和他所在的團隊還在研究頸椎病在細胞層面的發病機制,以及相關的生物標誌物檢測。其中,頸椎病外周血檢測為中國首創。

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是目前社會的頭號健康問題。35歲的鐘文澤是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系主任,他正在研究如何透過飲食和營養來控制體重,以控制糖尿病和預防心血管疾病。

「現在超重肥胖的情況很多。控制體重的方式無非是手術、運動、藥物和飲食,我博士學營養學,我主要透過研究怎麽吃、吃多少來幹預和控制病人的體重,達到用飲食替代藥物的效果。」鐘文澤告訴澎湃科技,他正在進行一項飲食療法試驗,參與者能在三個月中減重10公斤。

在「面向人民健康」獎的獲獎者中有4名女性,比例為四個獎項之最。28歲的段佳是35名獲獎者中最年輕的,她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是與代謝性疾病相關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結構解析與藥物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是一類膜蛋白受體的統稱,它們參與很多細胞訊息傳遞過程,大約40%的現代藥物都以其作為靶點。

回國,機遇也是挑戰

澎湃科技記者註意到,此次獲獎的年輕人,大都剛剛完成漫長的博士學習以及博士後計畫,正式工作不過數年。不少獲獎者曾在國外接受教育,後選擇回國發展。

「回國離家近一點。」當被問及當初為何回國時,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鐘文澤告訴澎湃科技。他是浙江人,曾負笈美國9年,於2020年回國。頒獎禮當天,他的妻子也來到現場,分享獲獎的喜悅。

國內日益增多的機遇也吸引海外學子回國發展。獲得「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獎的張俊文告訴澎湃科技:「(回來)是因為上海有好的機會平台,上海有國際化視野,各方面機會也多,二是家人都在國內。‘海外優青’這些政策都很寬容,希望把人才給引進來。」

張俊文的研究領域是面向F6G和6G的智慧高速光傳輸。在復旦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後,他前往美國參加博士後計畫,並在計畫結束後於當地企業工作數年。2020年,他選擇回到復旦大學。現年35歲的他目前是復旦大學電磁波資訊科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回來是機遇,也是挑戰。「自己要獨立當老師,要從頭開始建立實驗室,這會比較費勁一點。」鐘文澤向澎湃科技表示,「這當中有收獲,也需要去適應。」

在頒獎典禮上,四個獎項的十二名獲獎代表致辭感謝在科研道路上給予自己幫助的人,三名代表特別感謝了自己的愛人。

「感謝我的愛人,有她的支持,我才能夠‘沈浸式’科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獎的獲得者、現年32歲的上海交大電子系副教授武慶慶說道。澎湃科技看到,很多獲獎者帶著自己的父母、愛人和小孩在現場合影留念。

據悉,「上海科技U35」於2021年首次設立,采取個人自由申報制,評選由上海市人才辦、市科技工作黨委、團市委和市青聯指導,上海市青年科技人才協會主辦,獎項不設獎金。本屆報名人數超過260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