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新突破!中科院開發出生物基新型超高選擇性海水提鈾材料

2024-09-04科學

在人類不斷開發地球資源的過程中,海洋資源一直是一個充滿潛力的領域。隨著陸地鈾礦資源日益稀缺,科學家們將目光投向了浩瀚的海洋。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在這一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開發出了一種具備超高選擇性的新型海水提鈾材料,為核能的永續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這項突破性研究不僅展示了中國在材料科學和海洋資源利用領域的創新能力,也為全球核能發展和海洋資源開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海洋中的隱藏寶藏:鈾資源的新來源

鈾作為核能發展的重要原料,其儲量和供應一直是全球關註的焦點。隨著陸地鈾礦的持續開采,可獲取的資源逐漸減少,這給核能的長期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然而,科學家們發現,海洋中蘊含著巨大的鈾資源,盡管海水中鈾的濃度相對較低,僅有約3.3微克/升,但由於海洋擁有龐大體積,其中蘊含的總鈾量是驚人的(估計約45億噸),遠遠超過了已知的陸地鈾儲量。

從海水中提取鈾的優勢在於,海洋中的鈾資源是可再生的。隨著河流不斷將陸地上的鈾元素沖刷入海,海水中的鈾含量能夠保持相對穩定。因此,如果能夠有效地從海水中提取鈾,理論上來說,我們將擁有幾乎用之不竭的鈾資源供應。

然而,這項技術面臨著諸多挑戰。首先,海水成分極其復雜,除了鈾,還包含大量其他離子和有機物。其次,鈾在海水中的濃度極低,這意味著需要處理大量的海水才能獲得有意義的鈾量。更棘手的是,海水中存在大量幹擾離子,其中釩離子的幹擾程度最為嚴重。釩離子不僅濃度比鈾高,而且化學性質相似,常常會與鈾爭奪吸附位點,嚴重影響提取效率。

海藻酸鈉-DNA:自然靈感帶來的科技突破

面對這一挑戰,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采取了一種獨特的方法。他們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界中常見的材料——海藻酸鈉(SA)和DNA,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吸附材料。這種創新的組合不僅充分利用了兩種材料各自的優勢,還透過它們的協同作用,實作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吸附和選擇性。

海藻酸鈉(SA)是一種從海藻中提取的天然多糖,具有良好的凝膠效能和化石相容性,它能夠形成三維網路結構,提供大量的吸附位點。而DNA作為生命的基本組成單位,具有獨特的分子辨識能力,研究團隊透過精心設計DNA序列,成功賦予了材料對鈾離子的特異性辨識能力。

研究團隊采用「一步滴定-鈣交聯自組裝法」,制備出了具有半互穿網路結構的「SA-DNA水凝膠微球」。這種方法不僅簡單高效,還能確保DNA均勻分布在海藻酸鈉(SA)網路中,制備出的微球大小約為2公釐,內部包含了大量微米級的孔隙。這種多孔結構設計不僅提高了材料的傳質效率,還能充分暴露活性位點,從而提高吸附效率。

最令人驚嘆的是,這種材料對鈾酰離子(UO2+2)的選擇性是釩離子的43.6倍。這一數據意味著,即使在復雜的海水環境中,這種材料也能準確地捕捉到鈾離子,而不會被其他離子嚴重幹擾。這種高選擇性的實作,為從海水中高效提取鈾開辟了新的可能性。

分子層面的奧秘:DNA的獨特作用

為了理解這種材料為什麽能如此準確地選擇鈾,研究團隊進行了多項測試。他們發現DNA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它獨特的結構使得材料能精準地吸附鈾。科學家們用特殊的光學裝置觀察了材料在吸附鈾前後的變化。結果顯示,DNA的某些部份在與含鈾海水作用後發生了明顯變化,證明DNA直接參與了抓取鈾的過程。

另一種分析方法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研究人員發現,鈾主要與DNA中的某些原子結合。同時,鈾也與微球表面的其他部碎形成了連線,這種多重作用使得材料更容易吸附鈾。研究團隊還使用電腦模擬了分子層面的交互作用,結果顯示,DNA和鈾之間形成了特殊的結構,這解釋了為什麽該材料能如此有效地與鈾發生吸附。

這些發現不僅解釋了為什麽這種材料擁有出色的吸附效果,還為設計更好的材料提供了指導。科學家們希望透過調整DNA,開發出可以從海水中提取其他有價值的金屬材料,為更廣泛利用海洋資源開辟新的可能。

綠色環保與經濟效益的完美結合

除了卓越的效能之外,這種新型吸附劑還具有多項實用優勢,體現了綠色環保與經濟效益的完美結合。首先,它采用的原料海藻酸鈉(SA)和DNA,都是自然界中常見的物質。海藻酸鈉(SA)可以從海藻中大量提取,而DNA可以透過生物技術大規模合成。這些原料價格相對低廉,易於獲取,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使得大規模套用成為可能。

其次,這種材料環境友好,不會對海洋生態系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海藻酸鈉(SA)作為一種天然多糖,具有良好的化石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即使少量材料進入海洋環境,也能被自然分解,不會造成長期汙染。這一特性在核能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體現了永續發展的理念。

此外,SA-DNA水凝膠微球還具有優異的機械強度和可回收性。實驗表明,這種材料能夠承受海水中的各種物理條件,如海浪沖擊和深水壓力,而不會輕易破碎。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透過簡單的化學處理重新生成,實作多次迴圈使用。這種可重復使用的特性進一步提高了其經濟效益和實用性,降低了長期營運成本。

在實驗條件下,這種材料在25℃、pH值4.0的環境中,最大吸附容量可達189.5mg/g。這一數據顯示了其卓越的吸附效能,遠超許多傳統吸附材料,雖然實際海水環境可能會對效能產生一定影響,但這仍為實際套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值得註意的是,這種材料的制備過程相對簡單,不需要復雜的裝置或嚴格的實驗條件。這意味著它可以較容易地實作規模化生產,降低了從實驗室到工業套用的門檻。

未來展望:開啟海洋資源利用新篇章

研究人員指出,由於特定DNA具有辨識各種金屬離子的獨特能力,這種基於DNA的吸附劑可能用於從海水中回收其他有價值的金屬離子。例如,海水中還含有大量的鋰、鎂、鈷等戰略資源,這些元素在新能源和高科技產業中有著廣泛的套用。

透過調整DNA序列和材料結構,科學家們有望開發出針對這些元素的高效吸附劑。這為海洋資源的綜合利用開辟了新的視野,可能徹底改變我們獲取稀有金屬的方式。

作者:半導體工程師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