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格特約作者 劉遠舉
今天是第24個世界智慧財產權日。在全球競爭中,專利不僅是一種法律制度,更是一國技術創新的標誌,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國的創新水平。
根據聯合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的年度報告,2023年全球送出的國際專利申請量為27.26萬件,中國送出了69610份申請,位居第一,美國送出55678份申請,位居第二。數量上的領先,讓一些人誤認為中國已經領先美國,但更接近真相的結論是: 美國在全球創新領域依然保持著領先地位,但中國正在快速追趕。
中國曾極速追趕,但近年趨勢有所放緩
從增速來看,印度是最快的國家,其國際專利申請量激增44.6%,達到3791件。不過,從絕對數量看,印度離中美兩國還很遠。
中國的創新活動中,關鍵數位技術領域專利的爆炸式增長扮演了重要角色。所謂關鍵數位技術領域,包括人工智慧、高端芯片、量子資訊、物聯網、區塊鏈、工業物聯和元宇宙七類。 而關鍵數位技術領域的創新,最亮眼的還是互聯網企業。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透過對中美科技平台企業發明專利的申請和授權數據的分析,從專利的規模、品質、技術領域分布以及國際化程度等多個維度,系統性地評估了中國科技平台企業在全球技術創新競爭中的地位、影響力以及發展趨勢,得到了一些引人深思的結論。
早在2010年,美國主要平台企業在關鍵數位技術領域已初具規模,然後一直平穩增長,關鍵數位技術領域專利占比相對穩定,大體維持在80%左右。中國則從2015年開始發力,然後快速增長,到了2022年時,中國平台企業中的關鍵數位技術領域專利比重,已經超過了美國。
從專利增量來看,以騰訊、阿裏、百度等為首的國內科技平台企業近年來實作了對國際企業的快速追趕與部份超越。以騰訊為例,2022年,騰訊在AI領域的專利積累已達7742件,這些專利廣泛覆蓋演算法最佳化、數據處理、智慧決策支持系統等多個技術方面。
中國科技平台企業在關鍵數位技術領域的創新,穩固並提升了中國在全球競爭中的地位。但應該看到的是,以微軟、谷歌為首的美國科技平台企業在專利儲備、技術多樣性、影響力、專利活性與專利國際化程度等多個維度,仍然有優勢。
有差距是正常的。一方面,美國的科技平台企業在關鍵數位技術領域的起步較早。其次,美國經濟規模比中國更大,而且,美國的科技平台企業往往擁有的是全球市場。因此,能獲得的用於創新的利潤、人才更多。第三,基於過去的路徑,美國在人才、基礎研究方面,都比中國有優勢。
另外, 值得高度註意的是,近年來中國科技平台企業的研發投入明顯在放緩。
由上圖不難發現,中國科技平台企業的研發投入雖然在繼續增加,但增速已經下降,有些科技平台企業,研發投入已經出現了拐點。對比之下,美國科技平台企業的研發投入增速在增加。
可以預見,假如研發投入持續放緩,在不久將來就會體現為專利趕超趨勢的放緩,甚至進一步拉大。
中國專利領域的虛胖現象值得警惕
中國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同時積累了海量的「沈睡專利」,虛胖現象十分突出。
虛胖現象具體表現為中國存在專利轉化率偏低,這一點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表現得尤為嚴重。
根據國家智慧財產權局釋出的【2020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2020年中國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4.7%,其中企業為44.9%,科研單位為11.3%,高校僅為3.8%。
相比之下,美國高校專利轉化率與企業基本持平,都是50%左右,這一數據是中國高校轉化率的13倍。
大量的沈睡專利,除了專利轉化渠道不暢這個原因以外,很多專利,一開始就根本沒有轉化價值。
大量專利其實用處不大,申請這些無實際意義的專利,主要是為了領獎或評選高新技術企業,然後獲得稅收優惠或補貼,對地方而言,這也是政績。
但出現無用專利,和專利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有關,這一點被很多人忽略。
一項發明創造要想取得專利權,必須具有 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 審查員所做的審查,是基於申請人送出的文本、數據進行「專利的三性」審查,但是,專利審查並不稽核效果,比如,並不審查藥物是否有效。專利審查更不要求具備市場合理性、市場盈利性,並不要技術實際投入生產、銷售。
這麽規定,是因為專利制度有自己的局限性。首先,專利稽核人員,肯定達不到行業專業人員的水平;其次,進行效果稽核,要求投入生產、使用,審查成本太大。第三,專利品質往往是很難評估的,最終評判是科技市場。
正因為專利稽核的局限性,在特定的專利激勵政策下,就會有人鉆空子,導致大量的無價值專利。比如有些地方,國家把專利和科創企業各類優惠政策掛鉤,再比如,一些地方的落戶政策,有專利可以加分。
上述綜合因素促進了專利數量的上升,但同時,也導致了專利領域的虛胖現象。
大型科技平台企業是創新主力軍
不過,當企業邁過一個創新門檻後,就不再需要這種打扮。專利足夠多了,自然無需作假了,像騰訊、網易、字節、阿裏這樣的企業,不用去證明自己是一個科技企業。
所以,相對而言,中國大型科技平台企業的專利品質是真實的。這表現在 「專利累計他引次數」 這個核心指標上,中美分別呈現出「騰訊>阿裏>百度>其他企業」,「谷歌>微軟>亞馬遜>Meta」的特征, 這意味著騰訊和谷歌在中美科技平台企業的參照網路中分別處於樞紐位置。
有意思的是,騰訊和谷歌在關鍵數位技術領域保持了交叉授權的協定,兩家專利體量接近的企業,用這樣的方式促進技術交流的同時,也顯示了在各自國家專利領域的關鍵角色。
展望未來,提升中國專利的數量與品質,首先應加大全國層面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保障企業創新成果取得利潤的權益。
更重要的是,站在全球開放的視野上,用市場去激勵創新,讓市場去認定創新、專利的價值,而不是行政上的審批。
數據來源:人大商學院【平台企業數位技術發明專利研究報告】
此外,要認識到大型科技企業,已經是當代科技創新的主體。國家應為科技平台企業創造更多的空間,對平台經濟的監管,就應該是科學的、審慎的、寬容的,消除制約平台企業創新的隱性因素,以激發平台企業創新活力,促進更多的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