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這些大國重器,以「龍」命名!

2024-02-10科學

春節臨近,龍年即將到來。龍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征,它代表了勇氣、智慧和力量。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那一個個帶「龍」字的「大國重器」,不僅體現了中國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也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和民族精神。

雪龍號——中國第三代極地破冰船和科學考察船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是中國最大的極地考察船,最初是1993年從烏克蘭進口後按照中國需求進行改造而成。1994年10月首次執行南極科考和物資補給運輸。不過,當時的「雪龍」號本身就是「高齡服役」,還是「半路改行」,科考與破冰能力都不足以滿足中國極地科考的需求。

2009年,中國正式啟動「雪龍2」號新建極地科考船建設計畫。2019年7月,「雪龍2」號交付使用。這是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也是世界上第一艘雙向破冰極地科考船。作為一艘智慧化的極地科考船,它可以在1.5公尺厚冰層中連續破冰前進,可原地360度自由轉動,配備首套月池系統,裝備各種國際先進的海洋和考察裝置,可執行多樣化科學考察任務,是中國開展極地海洋調查與研究的重要基礎平台。

「雪龍2」號計畫的實施,對中國業界極地船舶設計、建造、規範套用和完善,以及極地規則在國內有效實施方面發揮了重大推動作用。國內掌握了雙向破冰船型設計技術、PC3級破冰船結構設計技術、破冰船低溫防寒設計技術和破冰船建造焊接技術,逐步建立起中國自己的極地船規則規範。

「蛟龍」號——中國首台載人潛水器

2012年6月24日,中國自主設計、自主整合研制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計劃突破7000公尺下潛深度,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多年間,「蛟龍」號奔赴南海、印度洋、太平洋,潛入海山區、冷泉區、熱液區、洋中脊,利用其獨特的技術優勢,進一步拓展了我們對深海的認知,獲取了豐富的數據資料和實物樣品,為深海前沿科學研究、高新技術裝備發展、海上裝備運維技術團隊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蛟龍」號試驗性套用期間,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在青島成立。這是繼俄羅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深海技術支撐基地,是面向全國具有多功能、全開放的國家級深海公共服務平台,對維護中國的海洋安全和海洋權益具有長遠戰略意義。

除「蛟龍」外,中國深海探測家族龐大。「海龍二號」無人遙控潛水器可用於3500公尺以內大洋海底調查,「海龍三號」無人纜控潛水器最大作業水深6000公尺,「海龍11000」設計最大工作深度為1.1萬米,突破了傳統纜控無人潛水器模式。而「潛龍一號」是中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首台實用型6000公尺無纜水下機器人深海裝備,「潛龍二號」針對多金屬硫化物礦區需求研制,「潛龍三號」以完成大洋深潛礦區的多金屬硫化物資源調查任務為主要目標,具備多種探測功能。

如今,依靠「奮鬥號」,我們可以看到水下10000公尺的風景,中國的深海探測從此達到世界頂尖水平。

「鯤龍」AG600——中國自主研制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

「鯤龍」AG600是中國大飛機三劍客之一,是世界在研最大的水陸兩用飛機。它像是一艘會飛的船,最大航程為4500公裏,能航行12小時,未來可以執行維權、反潛、反艦、救援和物資運輸等任務,將成為中國維護海洋權益的又一大國重器。2023年,「鯤龍」已全面進入適航驗證階段,計劃2024年度取得型號合格證。

除了「鯤龍」,「暴龍」(殲10戰鬥機)、「威龍」(殲20戰鬥機)也是航空領域的代表。1998年,殲10戰鬥機首飛成功。這款由中國獨立自主設計研制的第三代戰鬥機,縮小了中國戰機與西方先進主戰機之間的代差,也吹響了人民空軍轉型發展的集結號。

2011年1月11日,殲20成功首飛,作為中國自主研制的中國第五代隱身戰鬥機,將接替殲10、殲11等第三代機型,擔負中國空軍未來對空、對海的主權維護任務。

華龍一號——中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

「華龍一號」是中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是當前世界核電市場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電機型之一。「華龍一號」設計壽命60年,反應爐采用177爐心設計,爐心設計換料周期18個月,創新采用「能動和非能動」相結合安全系統及雙層安全殼等技術,在安全性上滿足國際最高安全標準要求。

「華龍一號」的面世,打破國外核電技術壟斷與智慧財產權限制,實作了核電從跟跑到並跑的跨越。2021年1月30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投入商業執行,成為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的「國家名片」,標誌著中國在三代核電技術領域躋身世界第一方陣。

目前,「華龍一號」核電機組批次化建設穩步推進。西部地區第二台「華龍一號」——廣西防城港核電廠4號機組已完成冷試、熱試等重要工程節點,正在向裝載核燃料節點目標邁進,計劃於2024年上半年投入商業執行。

除「華龍一號」一號外,2021年,7月13日,「玲龍一號」在海南昌江正式開工,成為全球第一個開工的陸上商用模組化小型堆,建設周期58個月,預計2026年建成,這代表全球核能小型化邁出了歷史性一步,標誌著中國在模組式小型堆建造上走在了世界前列。

來 源:【人民政協報】(2024年02月08日第07版)

版面編輯:高誌民

新媒體編輯: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