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關於姜萍,中科院士袁亞湘:憑刷題獲得高分的人大多沒有創新能力

2024-06-26科學

關於姜萍,中科院士袁亞湘:憑刷題獲得高分的人大多沒有創新能力

站在講台上,我看著眼前這群埋頭刷題的學生,心中突然湧起一絲不安。他們是否真的在學習,還是只是在機械地重復?就在這時,一則打斷了我的思緒:中科院院士袁亞湘近日發表驚人言論,"憑刷題獲得高分的人,大多沒有創新能力!"這句話如同一記驚雷,在教育界引發了軒然大波。

作為一名從教多年的老師,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們一直以來追求的高分,真的就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嗎?那些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未來真的能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嗎?

回想起自己的求學經歷,"刷題"這個詞早已根深蒂固。從小學到高中,再到大學,題海戰術似乎成了學習的代名詞。家長們不惜重金購買各種習題集,老師們絞盡腦汁出各種難題,學生們則日復一日地埋頭苦幹。這種現象,在升學壓力大的年級尤為明顯。

當我看到一些學生在面對開放性問題時手足無措的樣子,我懷疑這種學習方式的有效性。有一次,我在課堂上出了一道需要創新思維的題目,令我意外的是,平時成績最幾個學生反而顯得無所適從,而那些平時不太引人註目的學生卻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法。

這讓我想起了愛因史坦的一句話:"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前進演化的源泉。"是啊,如果我們的教育只註重知識的積累,而忽視了創新能力的培養,那麽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又該如何面對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呢?

袁院士的話給了我們當頭一棒,但同時也指明了方向。適度的練習確實能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提高解題速度,在當前的應試教育體系下,這無可厚非。但問題在於,我們不能把刷題等同於學習的全部,更不能把它作為唯一目標。

教育的本質是什麽?是培養能夠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人才,而不是考試機器。特別是數學這門學科,它的核心在於培養邏輯思維和創新能力。如果一個學生只會機械地套用公式,而不理解其中的原理,那麽他在面對新問題時就會束手無策。

更重要的是,過度依賴刷題可能會扼殺學生的創造力。創新能力需要在不斷探索、嘗試和失敗中培養。而過度刷題往往會讓學生形成固定思維模式,缺乏靈活應變的能力。

那麽,我們該如何在應試需求和創新能力培養之間找到平衡呢?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改變教學方式。除了傳授知識,更要註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我嘗試采用啟發式教學和計畫式學習,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比如,我會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我還會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並傾聽他人的觀點。

我們要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提問。記得有一次,一個學生問了一個看似簡單但實際上非常深刻的問題。當時班上有人笑他,但我立即表揚了他的好奇心。從那以後,課堂上的提問明顯增多了,學習氛圍也變得更加活躍。

再者,我們要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觀。學習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我經常和學生分享一些科學家、發明家的故事,讓他們明白創新的重要性。我還鼓勵學生參與各種課外的創新活動,如科技競賽、創客活動等。這些經歷能讓他們把課本知識套用到實際問題中,培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有自己的興趣和天賦。與其強迫所有孩子都成為"題海王者",不如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長處和熱愛的領域。我更多地關註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有一個學生,數學成績一直不太理想,但我發現他對物理特別感興趣。我鼓勵他從物理的角度去理解數學問題,沒想到他的數學成績也隨之提高了。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學習的樂趣,整個人都變得自信起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才能打動人的心。"這句話讓我深有感觸。我們需要的不是填鴨式的知識灌輸,而是真正能激發學生內在動力的教育。

回到袁院士的觀點,他並非完全否定刷題的價值,而是警示我們不要被刷題的表象所迷惑。高分固然重要,但如果因此忽視了創新能力的培養,那就是得不償失了。

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呼籲家長們也能轉變觀念,不要把分數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與其花時間監督孩子刷題,不如多陪孩子討論問題,激發他們的思考。

同時,我也希望社會能夠營造鼓勵創新的氛圍。不要過分追捧高分考生,而要更多關註那些有創新精神的年輕人。企業在招聘時,也應該更

看重應聘者的實際能力和創新潛力,而不是僅僅看重學歷和分數。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創新已經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我們的教育系統如果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那麽我們的國家將如何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立足?這個問題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深思。

記得有一次,我參加了一個國際教育論壇。來自芬蘭的一位教育專家分享了他們的教育理念:註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和溝通能力。他們的課堂不再是老師一言堂,而是充滿了討論和實踐。學生們不僅學習知識,更學會了如何學習。這種教育模式讓我深受啟發。

回國後,我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嘗試。我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而不是簡單地接受答案。我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的計畫,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起初,學生們還有些不適應,但漸漸地,我看到了他們眼中閃爍的求知欲和創造力。

有一次,一個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提出了一種我從未想到的解法。雖然這種方法有些曲折,但卻體現了獨特的思維方式。我在課堂上表揚了他的創新思維,並鼓勵其他同學也要勇於嘗試不同的解題方法。從那以後,我發現學生們變得更加大膽,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了。

當然,改變不會一蹴而就。在當前的教育體制下,完全放棄刷題顯然不現實。但我們可以嘗試改變刷題的方式。比如,在刷題的同時,引導學生思考題目背後的原理,嘗試用不同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或者讓學生嘗試自己出題,這樣不僅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創造力。

我還嘗試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入課堂。比如,在講解幾何知識時,我讓學生們設計一個校園景觀方案。他們需要運用所學的知識,同時還要考慮美觀、實用等因素。這個計畫讓學生們深刻體會到了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套用,也培養了他們的綜合能力。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還應該關註學生的心理健康。過度的刷題和考試壓力可能會導致學生產生焦慮、抑郁等問題。我在課堂上加入一些輕松的活動,如思維遊戲、團隊建設等,幫助學生緩解壓力,同時也培養他們的社交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在這個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塑造人格、培養能力的過程。我們的目標不應該僅僅是培養出高分考生,而是要培養出能夠適應未來社會、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我也清楚地認識到,這只是一個。改變教育現狀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勇於嘗試新的教學方法,需要家長們轉變觀念,更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導。

正如愛因史坦所說:"教育就是當一個人忘記了在學校所學的一切之後剩下的東西。"讓我們努力讓學生學到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思考的方法、創新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態度。

我想說的是,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潛力和才能。作為教育者,我們的責任不是將他們塑造成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產品,而是要像園丁一樣,為每一朵花創造最適合它們綻放的環境。

讓我們攜手共進,為中國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能夠看到更多具有創新精神、能夠引領未來的棟梁之才從我們的教育系統中走出來,為祖國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