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愛因史坦為什麽一生只寫了11篇論文

2024-01-07科學

愛因史坦(德語/英語: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於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烏爾姆市一個猶太人家庭(父母均為猶太人),是美國和瑞士雙國籍的猶太裔物理學家。

1900年畢業於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

1905年,愛因史坦獲蘇黎世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此階段1901-1904年,22一25歲,在德國權威雜誌【物理學年鑒】上發表了5篇有關熱力學和黑體放射線等方面的研究。

1905年,26歲,一年內,他又一口氣發表了5篇論文。

1905年3月,【關於光的產生和轉變的一個啟發性觀點】,文中提出光量子學說和光電效應的基本定律,並在歷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觀物體的波粒二象性,從而圓滿地解釋了光電效應。16年後,他因這一成果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5年4月,【分子尺度的新測定】(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05年5月,發表【根據分子運動論研究靜止液體中懸浮微粒的運動】,這一理論為原子真實存在布朗運動提供了有力的證明。

1905年6月,發表長篇文獻【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以此完整提出了著名的狹義相對論理論,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

1905年9月,發表【物體慣性和能量的關系】,提出了品質和能量的關系E=mc^2,這為原子核能的釋放和利用奠定了理論基礎。

1905年創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

1916年,37歲,發表最後1篇論文【廣義相對論基礎】,在這篇劃時代的巨作中,但震聾發瞆地提出了大品質物體的存在可引起時空連續場的彎曲,為黑洞、大霹靂等新的宇宙論提供了理論依據。

1933年移居美國,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任職。

1940年加入美國國籍同時保留瑞士國籍。

1955年4月18日,愛因史坦於美國紐澤西州普林斯頓逝世,享年76歲。

1999年12月,愛因史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的「世紀偉人(Person of the Century)」。

從他的科研和發表論文過程看,主要集中於1905一1916年26歲一37歲之間,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及黑洞、大霹靂等新的宇宙論在這一時期基本形成,最大成就產生於1905年26歲這年(諾獎)。之後幾十年,主要是這些科研成果的論證完善、傳播和套用推進。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畢生只發表十一篇論文,怎麽看這一點?談點粗淺看法,敬請各位指教。

一、1916年後,他已名揚世界。他的交流、演講、授課平台廣闊而輝煌,可以充分闡述他的思想。

二、他的核心思想和成果已經完成,包括論文形式的表述。

三、對於一個時代,科學發展的一個偉大歷史時期來說,就像萬山如海,而最高峰只有一個,他就是那個高峰。他關註的,需要他以論文闡述的,就是這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