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重力本質的再解釋,暗物質及宇宙膨脹的來源

2024-10-20科學

本文需要用到的基礎理論包括如下幾篇文章:

對空間本質的思考1-空間的客觀存在性

對空間本質的思考1-空間的客觀存在性

對時間本質的思考-量子化的時間

對運動本質的思考

這些文章的具體內容本文不再重復,主要結論如下:

1:空間本身是一種與物質一樣的客觀存在,是物質的最稀薄形態,這種客觀存在特征是具有體積和大小等規則。並且空間就是以太,以太就是空間本身。

2:空間並非連續的,而是離散的,不是無限密集無限可分,而是有最小單位。組成的空間最小單位為「空間質」,大小為普朗克長度。

3:時間並不是連續的,而是一幀一幀往前跳。對於每一幀而言,世界是靜止的。

4:物體的運動是組成物體的原子存在於空間背景上,在經過一幀時後,出現在相鄰的下一個空間質上的結果。

上一篇文章我們講解了對品質的本質與品質產生重力過程,文章連結如下:

對品質的本質與品質產生重力過程的思考

主要結論就是:

重力的本質是:每一幀時物質脫離空間質而存在,粒子自旋,吸收了自身所占據空間的空間質,周圍的空間質回填所造成的現象。

考慮到可能很多讀者會不理解,本文將進一步詳細解釋重力的本質及產生過程。

我們知道物質是由能量凝聚而成,而能量本身並不具備品質與重力。

當一個很小的區域,聚集了很多能量,並超過了一定閾值,則能量凝聚成了物質。

作為能量本身,是「嵌入」在空間背景的空間質中;

當能量(比如光)在空間背景的空間質上移動的時候,不會對空間質本身造成影響。

把背景空間質的空間結構當作「河道」,則能量相當於河道裏的水,兩股水流在河道裏相遇,無論怎麽碰,都不會破壞河道結構本身。

所以能量與能量相遇時,並不會發生碰撞而是互相穿透, 這是因為能量自身並非空間結構,而是「嵌入」在空間結構之中;

而當能量凝聚成物質後,能量凝聚度超過閾值的質點,會生成一個新的「三維空間結構」,這個空間結構是獨立於背景空間結構的。

這是物質不能互相穿透的根本原因。因為雙方是兩個獨立的三維空間結構,互相穿透必然會破壞彼此的三維空間結構。兩個中子或質子相撞,對撞機已經告訴了我們會發生什麽,粒子們會被撞得支離破碎,會被撞成波。只有這樣它們才能變得互相穿透。

在能量凝聚成物質的剎那,一方面物質質點位於原先的背景空間結構的空間質上,另一方面又同時位於新生成的三維空間結構上,這種重合,會導致原先背景空間結構的空間質被新生成的空間結構中的質點吸收。

因為每一個幀時,物質的質點都會在背景空間質上移動一次。所以在每一個幀時,都會有一個空間質點被物質質點所吸收。

所以,決定重力大小的因素有兩個:

1:組成物質的原子所有質點的多少;

2:物體每個原子的幀時數,即質點運動速度,與物體速度與物體溫度綜合相關;

我們的科學家在用萬有重力計算星系重力時發現:根據萬有重力公式計算出的重力遠遠不足以形成現有的星系,於是假設出暗物質的存在。

但是找了很久,也沒能找到暗物質在哪裏。

其實,沒有什麽暗物質,只是重力公式的錯誤;

重力不僅僅與品質相關,而且與運動速度也相關, 只是在地球環境中,運動速度差異不大,導致我們沒有註意到這個因素的存在。

我們看一看萬有重力常數G的說明:

萬有重力常數是通常用G表示。其值約等於6.67×10-11 N·m²/kg²,是由英國物理學家亨利·卡文迪許在1798年透過扭秤實驗測得。

我們註意一點: 對該常數的描述是「約等於」 ,而這個數據是兩百多年前測量的。

我們再看看光速的說明:299792458公尺/秒(m/s)。

那麽又過了兩百多年了,光速精度提高了這麽多,為何重力常數精度沒有進一步提高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每次實驗測量結果確實存在誤差;

而我們不知道這個誤差產生的根源,以為是實驗儀器精度不夠高導致的誤差。

實際上帶來誤差的是:我們對重力本質的理解存在問題,重力不能使用重力常數方式計算;

重力與質點運動速度也有關系;

只是在地球表面的各個不同測量環境中,質點運動速度差異不大。如果是粗略計算,那麽可以忽略這個因素,但在星系環境中的不同位置,質點運動速度差異就非常大了。

在星系中,星系遙遠周邊的行星執行速度慢,而靠近星系中間,行星執行速度會大振幅增加,導致透過重力常數計算重力結果出現了非常大的差異。

有人可能會有疑惑:

既然每一個質點的每一個幀時,都會吸收一個空間背景的空間質,那麽:

1:被吸收的空間質去哪裏了?

2:長此以往,會不會導致空間背景所有空間質都被吸收完了 ,比如太陽系,會不會把太陽系所有空間都吸收完了?

對於疑問1:

我們都知道:物體會永恒的對外發射紅外線,仔細思考就會發現,貌似這些發射出來的紅外線,並沒有來源。

如果是外來流入,那麽作為流入的源頭位置的物質,必然不會對外發射紅外線;但現實並非如此,所有物質都在發射。

如果是本身發射,那麽經過足夠長久的時間,必然會導致本身物質被「掏空」,實際上也沒有出現此情況。

其實,這些紅外放射線的來源,就是那些「被吸收的空間質」。

因為空間質本身就是一種客觀存在,當質點不斷吸收空間質,空間質就會在質點位置不斷疊加,最後生成能量,並以紅外線方式放射線出去。

對於疑問2:

透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空間質疊加到一定程度,可以生成能量波;

那麽反過來,能量波衰變後,也會生成空間質。

當恒星發出的能量波,傳播到遙遠的星系邊緣後,會逐步衰變為空間。

這就是「宇宙膨脹」的來源。

作為宇宙整體,其實並不存在膨脹,而是每個星系的部份區域,有能量波衰變為空間,導致星系自身空間出現膨脹。

這樣,重力與放射線就成了一對反作用力:

在重力的作用下,空間質源源不斷向星系內部坍塌,並形成能量波放射線發射出去;

當放射線到達星系邊緣後,會逐步衰變為空間,導致星系邊緣空間不斷膨脹;

雙方形成一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