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普及科學究竟有多難?——對科學的四個錯誤認知

2024-09-04科學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今年的釋出報告顯示,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14.14%,與美國的28%、瑞典的35%仍有不小的差距。但其實,據【人民日報】的數據顯示,中國在2001年的數位1.44%,2010年也不過3.27%。

科學的重要性,個人和國家都有充分認識。從民間到官方,從新文化運動到改革開放,中國人對科學的重視有目共睹。 但是,普及科學為什麽仍然如此艱難? 有一個最容易忽略的原因是,就連很多普及科學的媒體、教育機構,對科學也廣泛存在著錯誤的認知,使得偽科學、反科學的觀念大行其道。

科學,是現代人常常掛在嘴邊的詞匯,也是國人眼中「實作經濟繁榮、國家富強的必須手段」。然而,越是重要的,往往也是誤解最深的。對科學,我們常陷入四大思維誤區。使得大部份的「科學」討論,陷入了無聊、貧乏的語詞爭論。因此,澄清這四個錯誤認知,是理解科學的第一步。

▌錯誤認知一:技術表象與科學本質不分

我們生活在一個技術爆炸的時代,行動網路、電子支付、人工智慧等發明套用日新月異,給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於是很多人認為,這些發明套用,就是「科學」。

但其實,無論是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還是當下的智慧型手機,都只是技術或套用,而不是科學本身。從本質上說, 科學其是一種探索世界的理念或思維方式。

正如吳國盛 【什麽是科學?】 一書中所說:科學講究邏輯、理性、實驗、數學公理化表達,背後是追求自由的意誌、求真的精神,乃至征服自然的雄心。

而具體的科技發明,或者是出於能工巧匠的匠心,或者是具體套用,都只是科學的副產品。 把表象的、零星的技術套用,當成了科學的本質,必然導致急功近利。

比如,試圖透過政策規劃、資金扶持,實作「彎道超車、趕美超英」;以「大幹特幹、多快好省」地實作技術更新叠代……結果耗盡了無數人力、物力和財力,卻離真正的科學越來越遠。分不清「技術表象」與「科學本質」,是對科學最常見的首要錯誤認知。

▌錯誤認知二: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不分

近幾百年來,自然科學突飛猛進,以強大的力量改造了自然,也改變了人類社會。很多人就以為,思考和改變社會問題,也可以用自然科學方法。

受這種思想的鼓舞,計劃經濟、社會管控甚至改造人性的「社會工程」接連出現,在20世紀達到頂峰,甚至引爆了世界戰爭。

但其實, 人類社會的復雜度遠超自然界,人性之幽微也絕非原子那樣簡單。 把有思維、有道德、有獨立意誌的人與水,當成無意識的物品來研究,這恰恰是最不科學的。

正如思想家哈耶克在 【科學的反革命】 一書中所言,認為可以 像自然科學那樣,透過數理計算改造社會,是一種理性的僭越、致命的自負,是對科學最嚴重的歪曲。

另一方面,很多人眼見無法用自然科學方法研究人類社會,就把認知社會變成了「訴諸經驗直覺,隨意解釋」人雲亦雲。

事實上,社會科學雖然很難精準到數學化的地步,但也依然需要自然科學所具備的邏輯、理性和數據經驗。正如喬曉春在【中國社會科學離科學還有多遠?】一書說道,講證據、講邏輯、講理性,是一切科學的基本要求。

在中國的社會科學研究中,普遍存在著「不科學」「非科學」乃至「偽科學」的現狀。導致人們對社會問題的爭論,都變成了只顧立場、不論是非的「胡說八道」。 分不清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邊界、相同與不同,是對科學的第二個常見錯誤認知。

▌錯誤認知三:當下與歷史不分

所有思考過中國科學現狀的人,經常提起那個著名的李約瑟之問—— 為什麽古代中國沒有誕生科學。

事實上,現代科學是一個很晚近的產物,不僅古代中國沒有,其他地區也沒有,乃至西方古代也沒有。所以說,「李約瑟之問」其實是個假問題。

正如吳國盛 【科學的歷程】 、威廉·拜南 【耶魯極簡科學史】 在對科學歷史性的梳理中,都不約而同的發現—— 現代科學不僅稀有,只誕生於西方;而且晚近,是近500年左右的產物。

正是在基督教統領西方後,特別是中世紀和文藝復興後,科學思維才從各種巫術思維中脫穎而出。

它是希臘求真的理性精神,中世紀唯命論革命的哲學基礎,近現代實驗方法論、數學量化表達,經過漫長時間演化的結果。最終在伽利略、笛卡爾、牛頓時代才逐步成型。個別具體領域,比如醫學、生物學,出現的時間則更晚。

以為科學是個古已有之的東西,既容易形成歷史誤區,錯判古人;也容易影響當下,忽視了現代科學的不易,不加珍惜。 無法以歷史的視角思考科學,是對科學的第三個常見錯誤認知。

▌錯誤認知四:虛假的危險與真正的危險不分

毫無疑問,科學是一把雙刃劍,但如果不加以區分,這是一句正確的廢話。

大部份人反思科學,往往只能發出生態破壞、人文萎縮等文青式呻吟。 但其實,科學的真正危險,除了對環境人文的傷害,更在於對人類世界觀的破壞。

學者金觀濤在 【賽先生的夢魘:新技術革命二十講】 指出,無節制、無反思發展科學,會打破人類賴以生存的三個真實性:

首先是「上帝存在」的真實性被打破。隨著現代科學的起飛,上帝的存在感越來越弱。科學成了人們的新上帝,開始全面接管人類世界;其次是「倫理生活」的真實性被打破。現代的生物學、基因學、賽局論等等,都將人類都歸結為「基因」、「激素」,把人類描述成沒有自由意誌的物品。

就連人類「主觀感受」的真實性也被打破了。腦神經等新科學,已經把人的情感、思想、意誌視為神經元產生的幻覺。赫拉利等人甚至認為,人類的一切意識都是幻覺。

簡言之, 科學可以殺死人類賴以生存的一切真實性,讓人徹底滑向了虛無主義的深淵。任意一個後果都可能導致文明的衰亡。

大部份人仍然停留在200年前的認識,只知道警惕空氣汙染等細枝末節的小事。這是對科學的第四個常見錯誤認知。

在全人類都被「科學」裹挾的當今世界,對科學的認識,不僅關乎個人的貧富、國運的興衰,更關乎人類的生死存亡。因此,讀懂科學的本質,認清科學的行程,全面審視科學的得失,越發顯得重要而緊迫。

但令人焦心的是,當今的教育、傳媒乃至「科普讀物」,都無法解決以上難題,反而制造出海量的迷信、仇恨和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