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愛因史坦曾說過「上帝不會擲骰子」,他到底想表達什麽?

2024-02-02科學

有一張照片,匯集了當時幾乎所有偉大的物理學家,甚至能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偉大含金量最高的一張照片, 1927年拍攝的第五屆索維爾會議的合影

愛因史坦,居禮夫人,薛丁格,勞侖茲,狄拉克,普朗克.....一個個名字都如雷貫耳,如果沒有他們,人類科學雖然不至於停滯不前,但起碼要倒退幾十年。

而今天的故事就從這張偉大的合影開始說起。

其實第五屆索維爾會議的主題是兩大派別之間的辯論,這兩大派別分別是,以愛因史坦薛丁格等為首的經典物理學派,還有以波耳,海森堡,玻恩,包立等為首的 哥本哈根學派

兩大學派爭論的是「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雙方爭論的焦點並不是量子力學本身,無論是愛因史坦還是波耳,都沒有質疑量子力學,愛因史坦也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當然沒有質疑量子力學的道理。

雙方爭論的焦點在於如何詮釋 量子力學的詭異性 。愛因史坦是經典物理學的堅定擁護者,認為世界一定是可認知的,可描述的,確定的,這種觀點也被稱為「 實在論 」,認為這個世界就是實實在在的,客觀存在的,一定有一套物理法則可以準確描述萬物的運動規律。

而波耳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則不那麽認為,波耳表示, 量子世界是不確定的 ,那裏的一切都只能用機率去描述,用數學語言就是「 波函式 」。量子世界的不確定性與人類的觀測水平沒有關系,並不是因為人類觀測儀器的精確度造成的,而是量子世界的固有內容。也就是說,不管如何觀測,不管觀測儀器有多精確,都不影響量子世界裏微觀粒子的不確定性,因為這種不確定性是內在秉性,與外界事物的觀測無關。

量子世界的不確定性意味著微觀粒子都處於疊加態,舉個例子,電子可以自旋,自旋方向分為朝上和朝下,當我們沒有觀測時,電子的自旋是同時處於朝上和朝下的疊加態,記住,不是「朝上或者朝下」,而是同時「朝上和朝下」!

而當我們實施觀測的瞬間,電子的自旋方向就會從「朝上和朝下」的疊加態塌縮為「要麽朝上,要麽朝下」的確定狀態。說白了,不觀測時,微觀粒子表現為波動性,而一旦實施了觀測,微觀粒子就會表現為粒子性。

用宏觀世界的「擲骰子」行為就更能直觀地感受到量子世界裏的詭異性了。

現實中我們「擲骰子」,看起來是隨機事件,會隨機出現1到6之間的任意一個點數,但其實並不是真隨機事件,而是「偽隨機」事件。為什麽這麽說?

理論上分析,只要我們能精確控制好「擲骰子」的力度,角度,精確計算出「擲骰子」過程的空氣阻力,甚至當時環境的濕度溫度等因素對「擲骰子」這個動作的微小影響,最終我們一定會知道最終會「骰子」落下來之後會是幾點。

實際上,不僅僅是「擲骰子」,我們宏觀世界的任何事件看起來很隨機,其實都是 偽隨機 事件,只要能夠精確控制事件發生過程的所有參數,就能預測未來的準確走向。哪怕你腦袋裏看起來非常隨機想出來的一個數位,其實都不是真正的隨機事件。

真隨機只會出現在量子世界 。也就是說,微觀粒子的行為是真正的隨機事件。比如說一個電子,可以隨機出現在原子核附近的任何位置,甚至可以同時出現在兩個不同的位置。

而愛因史坦提出的「上帝不會擲骰子」,本意正是反駁哥本哈根學派對量子力學不確定性和隨機性的描述,愛因史坦認為,不僅是宏觀世界,量子世界的行為同樣應該是可以描述的,同樣有規律可循的。

但是該如何理解微觀粒子的不確定性和隨機行為呢?

愛因史坦認為,之所以在我們看來微觀粒子的行為是不確定的,隨機的,並不意味著真的如此,很可能是因為人類並沒有發現微觀粒子真正的運動規律,一定存在某種「 隱變量 」還沒有被發現,這個「隱變量」才是不確定性的本質。

為什麽人類發現不了「隱變量」?可能是因為人類科技的落後,觀測水平還太低,最終才造成了「不確定性」的假象。

也就是說,愛因史坦認為,量子世界裏的「不確定性」和隨機行為只是表象,裏面還隱藏著更深層的東西沒有挖掘出來。

但是波耳並不那麽認為。波耳堅持認為微觀粒子的運動就是真正的隨機事件,就是不確定的,這種不確定性與任何外界因素無關,當然也與人類的觀測水平無關,而是微觀粒子的固有內容。

說白了,不管人類科技有多先進,看到的微觀粒子的狀態都是不確定的。

當然,哥本哈根學派人才濟濟,他們不僅有理論上的分析,還用數學語言描述不確定性原理。微觀粒子位置和速度(動量)的不確定性乘積不能小於一個常數,雖然這個常數很小,但的確是大於零的。

這意味著什麽呢?

意味著人類永遠無法同時觀測到微觀粒子的位置和速度資訊,位置資訊越確定,速度就越不確定。反之,速度資訊越確定,位置就越不確定。

那麽,愛因史坦和波耳到底誰對誰錯呢?兩人之間的爭論持續了數十年,一直沒有分出勝負。直到貝爾不等式的出現,才暫時讓兩人之間的爭論畫上了一個句號。

貝爾不等式 ,是理論物理學中一個有關是否存在隱變量的不等式。這裏就不展開詳細講述了,之前的科普文中有具體講解。總之就是,如果貝爾不等式成立,那麽愛因史坦就對了。如果貝爾不等式不成立,那麽波耳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就對了。

結果就是,貝爾不等式確實不成立,起碼目前如此。這也是為什麽哥本哈根學派會成為如今量子力學中的主流詮釋理論。也就是說,愛因史坦錯了!

物理學家們還發現,不僅微觀粒子的位置與速度有不確定關系,其他很多物理量也擁有這種關系,比如 說時間和能量

具體來講就是,時間的不確定性與能量的不確定性乘積也必須不小於同樣一個常數。這意味著什麽呢?

意味著 在足夠短的時間裏,能量會足夠大 ,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時間和能量的不確定性關系。說白了,在足夠短的時間裏,可以上演很多違反我們常識的事情,比如說 量子穿隧效應 ,其實就是時間和能量不確定性關系的直接體現。

微觀粒子在某個瞬間,有一定機率穿越「能量勢壘」的束縛,直接到達「能量勢壘」的另一邊。這就相當於面對一堵10公尺高的墻,無論如何你都跳不過去,因為「10公尺」已經遠遠超過了你的「能量勢壘」,你可能最多只能翻越一堵2公尺高的墻,而「2公尺」就是你的「能量勢壘」。

但是,純理論分析,在足夠短的時間裏,有那麽一瞬間,你有一定機率直接穿過那堵10公尺高的墻。因為時間足夠短,你可以獲得足夠多的能量。當然,這只是用宏觀世界來打比方,現實中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因為量子效應只會發生在量子世界。

有科學家甚至提出這樣一個大膽設想,認為連我們宇宙的誕生都有可能與量子世界中的不確定性有關。

剛才講了,在足夠短的時間裏,能量可以非常大。或許,在宇宙誕生之前某一個極其短暫的瞬間,真的隨機衍生出極大的能量,而這種能量就是宇宙誕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