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2014年神秘天體墜入太平洋,或是外星科技?已確定來自太陽系外

2024-07-07科學

導語

2014年2月6日,一顆重約10噸的天體從地球外墜落,最終墜落在了太平洋上,但是人們對這枚天體的來歷卻一直沒有得到答案。


直到2022年2月2日,哈佛的天文學博士阿維·洛布宣布,之前墜入太平洋的天體很可能是外星科技,引發了外星監控地球的猜想。

外星科技想來也不是什麽新鮮事了,影視作品中不是經常有著外星科技的設定嗎?
但是如果真的有著外星科技存在地球上,他們會是什麽樣子呢?
科技是否真的會超越地球的人類呢?
阿維·洛布的說法又是如何?

一、流星和隕石的區別。

在地球外存在著大量的天體,而這些天體都會和地球相遇,但是能夠從地球外墜落到地球上的天體卻非常少。
這些從地球外墜落到地球上的天體又以流星和隕石居多。

那麽流星和隕石究竟有什麽區別呢?
流星是指在地球外墜落到地球上的天體,而流星在墜下來的過程中會受到大氣層的摩擦,從而導致天體發出明亮的光亮,因此流星也被稱為「流星火球」。


流星的形成是因為在太陽系中存在著大量的小天體,這些小天體是由於在太陽的重力作用下而形成的,這些天體還會互相之間受到重力的影響,最終形成了小行星帶。

而小行星帶就是這些小天體所聚集的地方,小行星帶雖然沒有正式的範圍,但是人們一般把位於火星軌域和木星軌域之間的天體都稱之為小行星帶。
而流星的形成就是因為小行星帶中的天體與地球相遇,在受到大氣層的摩擦後發出光亮,這種現象被稱之為「流星現象」。

而隕石則是指那些沒有被大氣層摩擦過的地外天體,這些天體在墜落到地球上的時候並不會發出光亮,但是它的體積要遠遠大於流星。
在地球上,每年可能會有大約有兩萬噸的天體從地球外墜落到地球上,但是其中能夠從地球外墜落到地球上的天體只有幾十克,因此真正能夠從地球外墜落到地球上的隕石非常罕見。

二、小行星帶的形成。

小行星帶中的天體大多是由冰和巖石所組成的,而小行星帶中的這些天體的形成是在太陽系形成之後。

在太陽系形成之後,吸積了一部份物質,但是殘余的物質在太陽的重力作用下會在太陽周圍形成一個圓盤狀的結構,而這個結構就是當時太陽系內殘留下來的物質。

這些殘留下來的物質在太陽的重力作用下又開始發生演化,最終形成了太陽系中的行星和衛星,而其中的殘留物質則形成了小行星帶。


而小行星帶中的天體也主要分為兩個部份,一部份是行星居住區外的天體,這種天主要是由於木星的重力作用,讓其無法形成行星,最終成為行星的衛星,這類天體就是人們常說的「矮行星」。

而還有一部份是位於行星居住區內的天體,這些天體則是因為受到行星的影響,而無法形成行星,最終沒有形成行星的天體就聚集在這個位置並形成了小行星帶。
然而小行星帶中的天體並不是都穩定存在的,大部份小行星帶中的天體都是由於行星的影響而逐漸聚集起來的,但是也有一部份天體是由於行星的影響而逐漸散開的。

三、外星科技的可能性。

那麽這枚墜入太平洋的天體又是什麽呢?
洛布教授表示,雖然目前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這枚天體就是外星科技,但是根據現有的證據分析,這枚天體很可能是外星科技。


在2017年,洛布教授就開始研究這枚「隕石」的來源,但是經過一番分析後發現,這枚「隕石」的來源並不在太陽系內,而是在太陽系外。

洛布教授表示,這枚「隕石」的來源可能是一顆在太陽系的附近漂浮的小行星,但是在一顆恒星經過太陽系附近的時候,這顆小行星可能因為潮汐力的影響而被甩飛出太陽系。
在經過了對這顆天體的密集觀測和分析之後,洛布教授發現,這枚天體並不是普通的小行星,而是一顆圓盤狀的天體,這種形狀非常類似於人類的衛星。

這顆天體的形狀和人類的衛星存在著諸多類似,但是洛布教授表示這枚天體並不是人類的衛星,那麽這枚天體又是什麽?
根據洛布教授的分析,這枚天體很可能是外星科技,為什麽外星科技會墜落到地球上呢?
按照科學的計算,洛布教授推測,這枚天體很可能是一顆在觀測太陽系的外星裝置,這顆裝置在一次觀測工作結束之後,被外星人扔出太陽系,最終墜落在了地球上。

而目前人類對外星生命的設想都是基於外星生命觀測地球的情況,而這顆外星科技也很可能是對地球的觀測器,外星人很可能對地球上的生命情況有著一定的了解。
洛布教授的說法一出,引發了外星科技監控地球的猜想,這又是怎麽回事呢?

結語

人們對外星生命的猜想往往都是基於影視作品中的設定,但是真正外星科技的形態可能並不是超越人類的科技。

人們想象中的外星科技可能就是人類科技的發展方向,而人類的科技文明也從未停止發展,只有人類自己學會不斷超越才能達到更高的科技水平。


但是人類對外星生命的猜想卻並不是沒有根據的,人類在觀測外太空中的天體時,發現其中有一顆系外天體奧陌陌,這顆天體在觀測期間產生了一系列的規律性的光亮,但是這種光亮並不是人類所知的光亮,因此科學家們就將這種不明光亮歸因於外星科技。

人類對外星生命的設想建立在銀河系中有著上百億顆恒星之上,而這些恒星中又有很大一部份都是像太陽這樣的黃矮星,因此科學家們很有把握認為銀河系中至少有著幾十億顆恒星有著類地行星存在。
在科學家們對外星生命進行猜想的過程中,人類也對外星生命充滿了好奇,人類也一直在設想外星生命究竟會是什麽樣子,但是目前人類對外星生命的設想都是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上,並沒有確鑿的證據。

而人類自己的科技文明也是由來已久,但是科技文明的發展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人類在科技發展的道路上也曾走進了不少彎路,但是人類的科技文明也在不斷的發展。
人類的科技文明目前處於初級文明和一級文明之間,但是人類想要成為一級文明還需要更多的努力,那麽人類要成為一級文明還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
在科學家們的研究中,一級文明通常會具備這幾個標誌:可控核融合、能量消耗等級、資訊處理等級。
因此人現在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掌握可控核融合技術,只有掌握了可控核融合技術,人類才算是真正的一級文明。

但是人類的科技發展也可能會受到能源的限制,掌握可控核融合技術意味著人類在能源上有著無限的延展空間,但是人類在掌握了這項技術之後,就可能會放縱自己,最終導致人類走向淪陷。

因此人類的科技發展應該在政府的監管下,人類才能夠更加安穩的朝著科技發展的方向前進,只有這樣,人類的未來才會更加美好。

然而對於洛布教授的說法,也並不是沒有人提出異議,一些科學家表示,這枚天體並不是外星科技,而是太陽系中某顆行星爆炸的碎片,但是洛布教授還是主張將這枚天體打撈到地面上進行研究。
對於外星科技的猜想,洛布教授的想法也值得尊重,但是科學家們對於外星科技的猜想還需要更多的實證數據,而將這枚天體打撈上來進行研究也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