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顯感覺越來越冷峭了,扒拉著手指一算,還有兩天就立冬了,這時間過的可真是風馳電掣。再扒拉著手指一數,今年秋天我記錄的花,數量明顯不多,原因不該有糾結...
今天雖然只見天光,不見太陽,但為了俺的尋花記,冷點算啥?午飯後馬不停蹄的直奔院後小荒坡!
野草地,平日放眼一片草,沒有花紅蝶舞,所以不太會在此停留。今天也算是眼尖,片綠中繁密的有著點點白黃,於是才去近前細看。
這小咪喳的花喲...眼神不好時,估計我是真會瞧不見它們。不用查詢我就知道,這些小花屬菊科,因為它們的花瓣是為舌片狀,花芯像蜂孔一樣密集。
花莖和花葉上都有小絨毛,每朵小花都有5片花瓣,片片分離不相接,如Q版三叉戟,質薄。花芯如小饅頭般圓鼓,花瓣生攤開後,那密集如蓮篷的花芯就會從外圈慢慢單孔的一一綻開,如一個個五角星,內有中筒,筒中貌似才是它的花蕊所在。
當小花花瓣萎縮時,花芯則是全綻開。唔...好像有的花瓣也不是三叉戟狀,而是Q版螃蟹夾狀。
突然看到它花瓣萎落、花芯全開後的樣子,嗯...怎麽說呢,好像是第二次開花,密密層層的開出小白花耶,當花芯那簇黃全部萎掉脫落後,就成了小白花束,看上去像是白絨毛聚集而成。
回來百度百科才確定,今天照的這一片小草花名叫:牛膝菊,是菊科牛膝菊屬的一年生草本。
植高10~80厘米;莖不分枝或自基部份枝,分枝斜升,表面有貼伏短柔毛和少量腺毛;葉對生,呈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頭狀花序呈半球形,白色,有4~5個舌狀花,舌片白色,外面有稠密的白色短柔毛;瘦果,黑色或黑褐色,表面有白色微毛;花果期7~10月。【本草綱目】中記載,「牛膝」因「其莖有節,似牛膝」而得名。(此段截自百度百科)
牛膝菊原產於南美...嘖...意思是咱們國家引進玉米、花生、紅薯時,順道把它給帶回來了?目前它主要分布在雲貴川、兩廣和西藏等地區。喜光、耐旱,不擇土壤,常生長於路邊、林下、河谷、荒野及田間。在自然環境中可自播繁殖。
牛膝菊全草可入藥,其味淡,性平,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黃疸型肝炎、咽喉腫痛、疤疹、療瘡、外傷出血等病癥。 其嫩苗或嫩莖葉經過價格去除苦味後,可炒食、涼拌或做湯。(此段截自百度百科)
呃...經過價格是啥意思?不懂。仔細回憶了一下,貌似牛膝菊豬、牛、羊都是直接上嘴啃食呀,那人直接吃大概也是可以的嘛~
雖然我好像沒吃過它,但說不定哪次外出吃火鍋時,我已嘗過它的味道...據網上說,現在有些火鍋底料裏,有加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