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人類究竟從何時「說」起?

2024-01-11科學

本報記者 孫明源

近日,美國【發現】月刊網站刊登了一篇題為【人類何時前進演化出語言?】的文章。此文作者梳理了語言發展的一些觀點,例如喉部下降理論認為,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智人在前進演化了大約20萬到30萬年之後,語言才有可能出現。因為現代智人的喉頭比之前的祖先更低,人類最初只能發出短而尖的聲音,後來隨著喉頭等發聲部位的不斷前進演化,形成更復雜的語言才成為可能。

文中還介紹了一種神經系統變化理論,認為前進演化出必要的神經結構是語言產生的前提,這似乎比發聲器官更重要。這是為什麽呢?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厄文分校助理教授理察·富特雷爾解釋說:「說話需要精細的動作控制,而且速度得快。」而這種高速控制仰仗於神經元從大腦向身體的其他部位發送訊號。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東風表示,語言的產生機制一直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長期以來,科學界提出了許多假說。

數年前,科學家發現了被稱為「語言基因」的FoxP2基因。近年來,對「語言基因」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人類語言產生、發展的遺傳學基礎,「喉頭下降」「神經系統變化」等是「語言基因」表達的結果,為語言表達創造了生理基礎。雖然人類語言起源依然是一個謎,但上述研究、假說已經拓展了人們的認知邊界。

語言起源眾說紛紜

在現代科學誕生之初,人們對語言的起源就提出了多種假說,例如神授說、手勢說、感嘆說、摹聲說、勞動說、契約說、突變說、漸變說及本能說等。但是這些觀點普遍包含較多的主觀臆測和片面推論,科學證據普遍不足。

「語言雖然沒有留下化石,但可從祖先的人造物和解剖學中發現端倪。」李東風介紹說,70萬年前的海德堡人擁有適合說話的生理結構,30萬年前的智人完全具備語言能力,4萬年前的人類遺跡表明當時的人類已經具備語言交流所需要的抽象思維能力。

但是,由於語言起源沒有考古學上的直接證據,對於語言起源的研究在科學界曾經沈寂過很多年。20世紀以來,在現代演化論的啟示下,隨著考古學、解剖學、動物學、人類學、神經生物學、遺傳學、心理學、語言學等學科的興起,人們也掌握了新的視角、方法和證據,語言起源研究又變得熱鬧起來。

例如,早先的一些研究者認為語言起源於4萬年前,彼時已經出現了繪畫和符號文化,由於畫作和符號的創作需要套用抽象思維能力,因此科學家認為這時的人類已經擁有了抽象思維能力,進而發展出了語言。然而,該觀點不具有說服力。科學家普遍認為,人類先前進演化出語言,然後再擴散開來。但4萬年前人類已遷徙並分散到各個部落。這說明,語言的起源時間早於4萬年前。

想要確定人類獲得語言能力的時間,必須有關鍵的解剖學證據提供佐證。

後來的研究成果表明,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的大腦發出神經訊號並透過脊髓到達肋間的肌肉,這一生理機制提供了精準發聲所必需的呼吸控制基礎。此外,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內耳的改變使其更適應與人類說話範圍相匹配的聲音訊率。

李東風指出,生理條件是人類發音系統能發出清晰語音的前提,但是僅有生理基礎還不夠,人類的思維能力必須達到一定水平,才有產生語言的能力和必要性。

一些考古學家透過測量古人類化石的腦容量判斷其思維發展的水平,從而推斷語言起源的時間。從腦容量可推測,晚期智人可能已具有產生語言所需要的思維水平。

「語言基因」至關重要

在遺傳學領域,被稱為「語言基因」的FoxP2基因控制人腦語言區的布局和可塑性,並控制說話時面部和嘴的活動。

20世紀90年代,牛津大學科學家對一個患有罕見遺傳病的家族中的三代人進行了研究。該家族的24名成員中,約半數的人無法自主控制嘴唇和舌頭的運動,發音和說話極其困難。科學家認為,這種遺傳性的語言缺陷是因為某個基因出了問題,這個基因就是FoxP2基因。

李東風介紹,FoxP2基因並非人類所特有,在其他哺乳動物包括黑猩猩、小鼠和蝙蝠中也存在。但自600萬年前人類支系與黑猩猩分離後,人類的FoxP2基因發生了黑猩猩所沒有發生的兩處關鍵突變。

在自然界,鳥類的鳴唱或許是唯一可與人類語言相媲美的。人類和鳥類均具有FoxP2基因。科學家在各發育階段檢查鳥腦中FoxP2基因的表達水平,發現其在鳥各腦區的分布表達與人類胚胎一致。而鳴禽斑胸草雀與人類FoxP2基因的DNA結合區胺基酸序列完全一致。這說明FoxP2基因很可能在鳥鳴和人類語言中發揮了類似的重要作用。

三種「前語言」或催生語言

李東風強調,語言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人類的生理和思維能力滿足語言產生的條件之後,語言還需要長期演化才能形成。學者們猜想,語言正式形成之前的「前語言」有歌唱、手勢和摹聲三種形式。

達爾文認為,人類的祖先透過唱歌吸引異性,其歌聲就像鳥兒的鳴叫沒有什麽含義,只是用於與對手競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智力的前進演化,這種性選擇的工具被賦予更多的意義,語言由此產生。

但是如果語言真的基於性選擇產生,那麽男性和女性的語言能力應有較大的差異,而事實並非如此。實際上,歌唱前進演化為語言的動力不僅是吸引異性,也包括同性合作、安慰孩子等。

也有人提出語言是從手勢發展而來的。這個理論有一定的道理。打手勢也許是比說話更早的交流方式。這說明人類大腦在語言出現之前就已具備處理有意義訊號的能力了。

摹聲或許是語言的另一個源頭。模仿聲音幾乎是人人具備的能力,即使孩童也能模仿動物的叫聲。但對於此觀點,人們有一些爭議。首先,模仿聲音需要一定的生理結構作為支撐,而早期的人類缺乏控制呼吸和發聲的神經結構與功能。其次,作為「前語言」,摹聲的局限性極大,環境中存在很多無法發聲的和抽象的事物(例如方向),僅靠摹聲是無法表達的。

「三種‘前語言’都有不足,因此有科學家推測,三者統一在一起或許才能解釋語言的起源。」李東風說。關於人類語言起源的爭論已有數千年歷史。歌唱、手勢和摹聲三者共同促進語言起源的理論得到不少科學家的認同,但要徹底解開人類語言之謎,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科學家正在為之繼續努力。

「總之,人類語言的產生與前進演化是伴隨人類自身起源與發展逐步推進的過程,遺傳基礎、解剖與生理條件及社會交往活動,共同促成了該過程的發生。」李東風說。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