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與孫家棟一道,仰望星空

2024-03-28科學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李嬌儼

浩瀚的宇宙,承載著人類的夢想。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日前釋出【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顯示中國今年預計實施100次左右發射任務,有望創造新的紀錄。其中還提到探月四期工程、嫦娥六號探測器、「新一代商業遙感衛星系統」……

這些讓人心潮激蕩的全新挑戰,都讓人想起一位功勛卓著的科學家,回憶起他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奉獻的智慧和汗水。

他就是孫家棟。

【仰望星空:共和國功勛孫家棟】書封。圖源 豆瓣讀書

記者再一次翻開眼前這本【仰望星空:共和國功勛孫家棟】。本書由浙江籍作家、徐遲報導文學獎獲得者黃傳會撰寫,歷時四年完成。讓我們從這本報導文學入手,品味共和國功勛孫家棟的航天故事,感悟航天精神。

書中孫家棟的第一次嚎啕大哭,讓記者印象深刻。

1960年8月,孫家棟被任命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飛彈型號總體設計室主任。

那時,蘇聯專家被撤走後,中蘇的一批合作計畫都廢除了。中國人如夢初醒:靠別人是靠不住的,更何況是關系到國家民族安危的尖端技術!

11月,在成功發射中國第一枚仿制飛彈後,航天科技工作者開始自行設計研發飛彈,這就是東風二號。

1962年2月20日,第一發東風二號飛彈總裝測試完畢。3月4日,飛彈出廠,被裝上列車送往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內的東風基地。孫家棟跟隨總體部幾位專家在專列上押陣。

東風基地所在的戈壁灘十分荒蕪,但與一年多前發射仿制飛彈時相比,條件改善了不少,專用鐵路修好了,所有人員住進了平房。

內蒙古的戈壁灘。圖源 新華社

3月21日9時5分,發射場一片肅靜,巍然矗立的東風二號,像一把利劍直指長空。

「點火!」隨著指揮員一聲號令,所有人都緊張地盯著發射台。

「轟」的一聲巨響,飛彈噴著烈焰起飛。

幾秒鐘後,孫家棟突然發現飛彈劇烈搖擺了幾下,然後像個醉漢搖搖晃晃,一個跟鬥從空中栽了下來,隨即在距發射台三四百米的地方爆炸,卷騰起的蘑菇雲遮天蔽日,地面被炸出一個4公尺深、20多米直徑的大坑。

在場的所有人都懵了,突然,傳來一陣撕心裂肺般的哭聲。

孫家棟木然地站在那裏,望著那個深深的彈坑,望著被燒糊了的石頭,這個東北漢子,咬著嘴唇,不想讓自己哭出來。可是,實在是克制不住,忽地,他蹲下身子,雙手掩面,失聲大哭。

作為科研人員,孫家棟第一次嘗到了失敗的痛苦。此時,年輕的孫家棟尚未意識到,在漫長的科研道路上,失敗與成功將始終緊緊相隨。

年輕時的孫家棟在工作中。圖源 新華社

下一個故事,依然在東風基地。不過,時間來到了1974年11月5日。

這次中國航天人的任務,瞄準的是返回式衛星。除了美、蘇、中,那時還沒有哪個國家搞返回式衛星,不是他們不需要,而是不敢搞。

1973年初,孫家棟帶領團隊,在七機部第八設計院原有的返回式衛星總體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全力以赴,主持確定各分系統的基本方案。

經過上千次的風洞試驗,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設計成形,體積是東方紅一號的8倍;各分系統經過幾年的克難攻堅,已經解決了一道道難題;生產中需要的許多熱控元件、材料無法從國外購買,只有在國內試制,但科研人員自力更生,埋頭苦幹……

1974年11月5日,東風基地。

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完成各項檢測,像名百米短跑運動員,在起跑線前,做好了沖刺準備。

2005年,市民在參觀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圖源 新華社

「一分鐘準備」的倒計時到來了,緊接著,0號指揮員下達「電纜擺桿擺開」口令。

瞬間,各系統的地面電纜、電訊號接外掛程式、氣源連結器按程式從火箭上脫落……

「20秒!」

「15秒!」

「不好!」站在發射指揮台旁的孫家棟,在心裏喊了聲。他突然發現衛星沒有收到轉內電的訊號——意味著運載火箭一旦點火,送入太空的是一顆不能正常供電的衛星——更形象地說,是一只無法工作的重達1800千克的「大鐵球」。

說時遲,那時快。孫家棟立即大聲地向指揮員申請「停止發射」。

停止發射?這實在太突然了,指揮員楞了一下,隨即發出山呼海嘯般的口令:「停止發射程式!」

精神極度緊張,孫家棟竟然昏厥了過去。

孫家棟在工作中(資料照片)。圖源 新華社

此時,如按正常程式逐級上報,等待指揮員下令「停止發射程式」口令的話,火箭恐早已上天了。如果不是鑒於孫家棟的威望和氣魄,現場指揮員完全可以不執行他的申請。事後,孫家棟想想也有些害怕,自己這一申請,是需要承擔極大的政治風險的。然而,危急關頭,容不得他多想。

發射陣地17個系統的指揮員聽到命令後,指揮各自的操作手,有條不紊地結束了發射程式。

一支張滿弓即將離弦的箭,瞬間收住了。

失敗是一種打擊,也是一種教訓。它讓航天人刻骨銘心:航天無小事,航天事業永遠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必須吹毛求疵、精益求精。

後來,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制定了一批有關品質控制和管理的規章制度。這根導線被時時刻刻嵌入中國航天人的腦子裏,防止出現類似的意外。

2007年,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圖源 新華社

60多年來,孫家棟主持了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為代表的近50顆衛星的研制和發射,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多個「第一」。

他主持了中國繞月探測、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等重大航天工程計畫,為中國突破人造衛星技術、衛星遙感技術、地球靜止軌域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衛星導航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是中國人造衛星技術、深空探測技術和衛星導航技術的開創者之一。

他曾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改革先鋒」稱號。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

但孫家棟卻告訴黃傳會:「航天事業是集體事業,航天工程是團隊工程。您寫我,同時還應該寫更多的航天人。」黃傳會答應了,書裏寫了許多孫家棟的前輩、戰友、同事,讓他十分欣慰。

2010年孫家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圖源 新華社

孫家棟的信念是:國家需要,我就去做。我們將祖國比作母親,為母親做事,心甘情願,責無旁貸。

黃傳會曾經問孫家棟:您喜歡仰望星空嗎?

孫家棟說:航天人都喜歡。

黃傳會又問:仰望星空您看見了什麽?

孫家棟笑了。宇宙遼闊,星空璀璨,看到什麽,想了什麽,三言兩語,何以表述……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