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鐘南山星」來了!宇宙中還閃耀著這些中國生物醫學「名星」

2024-10-14科學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喬芮)10月11日,「鐘南山星」命名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行,2021年5月14日,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準,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編號為325136號小行星被命名為「鐘南山星」。
據悉,這顆小行星的命名是為了表彰2020年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中國乃至全球呼吸系統早期防治研究以及非典型肺炎(SARS)、新型冠狀病毒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疾病溯源、臨床救治、綜合防控、應急處置工作中作出的傑出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鐘南山星」命名儀式現場。南方都市報 圖
小行星是各類天體中唯一可以根據發現者意願進行提名並得到國際命名的天體,其命名是世界公認的記載褒獎傑出人士的一種方式,獲批準後將成為該天體的永久星名,具有國際性和歷史性。據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不完全統計,在諸多以人命名的小行星中,有不少與中國生物醫學領域相關(按獲批時間由近到遠排序)。
病毒致病機制和結核致病菌研究難題的破局者「饒子和星」
2022年10月,505906號小行星獲名為「饒子和星」。中國科學院院士饒子和是著名分子生物物理與結構生物學家,該星用以表彰饒子和院士在多種冠狀病毒、愛滋病病毒、皰疹病毒、非洲豬瘟病毒等重要病原體病毒致病機制和結核致病菌等研究領域作出的傑出貢獻。
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的引領者「王應睞星」
2021年5月,編號為355704的小行星被命名為「王應睞星」。著名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應睞是中國現代生物化學主要奠基人和分子生物學拓荒者,世界上第一個組織和完成牛胰島素和酵母丙胺酸轉移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星」
2016年1月,31230號小行星獲名為「屠呦呦星」。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是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發現者,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在全球得到廣泛使用,為人類抗瘧藥物開拓了新方向,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勛章。
中國造血幹細胞之父「吳祖澤星」
2015年11月,編號為207809的小行星獲名為「吳祖澤星」。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祖澤是中國造血幹細胞研究奠基人、實驗血液學先驅,曾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人源性幹細胞生長因子,完成世界首例胎肝造血幹細胞移植,被譽為「中國造血幹細胞之父」。
中國腸外瘺治療創始人、亞洲小腸移植拓荒者「黎介壽星」
2014年4月,編號為192178的小行星被命名為「黎介壽星」。黎介壽院士是中國著名普通外科學專家,腸外瘺治療創始人、臨床營養支持奠基人、亞洲人同種異體小腸移植拓荒者,在靜脈營養學方面有著非凡建樹,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星」
2010年7月,17606號小行星被命名為「吳孟超星」。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是中國肝臟外科的主要創始人,建立了獨具特色的中國肝臟外科理論和技術體系,推動了國際肝膽外科領域的發展,榮獲2005年度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細胞重建學說建立者「貝時璋星」
2003年,編號為36015的小行星被命名為「貝時璋星」。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貝時璋,是中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和教育家,開創了中國的放射生物學和宇宙生物學研究,主持領導了中國首批生物火箭的成功發射,以實驗為依據,挑戰傳統細胞學說,建立細胞重建學說。
中國遺傳學泰鬥「談家楨星」
1999年,編號為3542的小行星命名為「談家楨星」。生物學家談家楨是中國現代遺傳科學奠基人,為中國遺傳學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在果蠅族群間的遺傳結構的演變和異色瓢蟲色斑遺傳變異研究領域有開拓性成就,有「中國遺傳學泰鬥」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