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中國面向全球開放10座核技術科研設施

2024-03-20科學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樊巍 冷舒眉】【環球時報】記者3月19日從中核集團獲悉,在當天舉行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核工業展覽會上,中核集團召開科研設施國際開放釋出會,面向全球各國政府、高校及企業公布了第一批開放的科研設施及試驗平台,此舉將進一步提升中國核科技在世界的影響力,為推動世界合作共贏註入強勁「核力」。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中核集團首批開放的科研設施及試驗平台包括新一代「人造太陽」的中國環流三號(HL-3)實驗裝置、國際上能量最高的緊湊型質子回旋加速器、「世界六大中子源之一」的中國先進研究堆、位於地下560公尺的中國北山地下實驗室、用於醫用同位素研發的岷江試驗堆等10項科研設施及試驗平台,其中多項設施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甚至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這些科研設施和試驗平台向世人展示了中國科研人員智慧的結晶,展現了中國核工業科技創新的「硬核實力」。

其中,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HL-3)實驗裝置,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托卡馬克裝置。該實驗裝置的使命是支撐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堆(ITER)裝置的執行以及未來融合堆的發展。

位於中國甘肅省西北的戈壁無人區的北山地下實驗室,則是中國第一個為高放廢物安全處置研發服務的大型地下科研設施,該裝置是國際原子能總署協作中心和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創新中心的重要研發設施,是中國核燃料閉式迴圈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份,為推動高放廢物安全處置行程,保障核工業健康永續發展提供重要科研與國際合作平台。

而此次開放的北京放射性核束裝置(BRIF),是目前亞洲唯一已執行的線上同位素分離型放射性核束裝置,可產生60余種穩定核束和55種放射性核束,填補了中國中能強流質子回旋加速器、高分辨同位素分離器等先進技術領域空白,達到國際同類裝置先進水平。主要開展核物理基礎、核物理套用、核數據三大領域研究工作,促進了前沿基礎研究和成果套用轉化,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北京放射性核束裝置已與來自俄、美、德、日、波等十余個國家的科研團隊開展了合作,吸引諸多國際頂尖科學家進入中國開展前沿研究。

中國此次面向全球開放一批相關科研設施及試驗平台會如何促進世界各國以核能為代表的核技術的發展?巴基史坦駐華大使館科技參贊蘇邁爾·汗(Sumair N.Khan)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很高興能有機會來回答這樣的問題,這種面向全球開放的科研設施對開發中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像巴基史坦這樣的國家。

「這一批開放的科研設施及試驗平台中,像中國先進研究堆、微型中子源反應爐以及以風洞為代表的核環境模擬設施對巴基史坦都非常重要。」蘇邁爾·汗(Sumair N.Khan)表示,中核集團與巴基史坦在核能領域有著很好的合作,巴基史坦也在努力開展以核能為代表的清潔能源技術的研究,並期待著能派遣工程師和科學家與中方機構開展套用層面的聯合研究。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立波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則表示,一些開發中國家可能不具備中國這樣的科研條件,但它們很希望能利用我們的科研設施為他們培訓一些科研工作者,為他們的科研工作提供一些支持和幫助,這也是我們選擇開放這些科研設施的初衷之一。

「這一次我們一共開放了三個研究反應爐和一個核素裝置群,下一步我們還希望能夠開放更多的科研設施,也希望全球各國能攜手在核科技的‘海洋’裏共同‘暢遊’,獲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張立波稱。

與此同時,張立波還認為,中核集團首次面向全球開放核技術相關的科研設施,能夠推進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這些科研設施我們自己也不一定能全部高效使用,在吸引國際同行們來利用這些設施開展工作的時候,我們也能夠了解國際科研的方向,掌握世界經濟發展的動態,從而融入到全世界的科研大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