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小龍蝦真的能變天價寶石?!咋變?我還有機會麽

2024-08-23科學

在你的印象裏化石是不是都灰不溜秋的?其實有的化石它顏值相當炸裂,甚至可以媲美寶石,比如小龍蝦形成的化石歐泊。不過歐泊的形成,少則需要數萬、百萬年,澳洲的大部份歐泊更是形成於幾千萬至一億多年前,你就別想透過小龍蝦發財了

誒,別走啊餵!雖然發不了財,但我們欣賞欣賞它們的美貌,了解了解它們是怎麽變的,增加一點沒用的知識也,,,也可以啊

螺化玉—冒充的古生物化石

曾有一種來自海南島的文玩紅極一時,去旅遊時,也經常能看到它作為旅遊紀念品出售,它就是「 螺化玉 」,有著海螺的形狀和瑩白如玉的色澤——許多商家都宣稱,它們是數億年前的玉化的遠古海螺化石。

可以盤也可以做首飾

圖源:愛玉網

但其實它根本不是什麽古生物化石,而是一類生活在珊瑚礁裏的軟體動物 —— 延管螺屬 Magilus )的螺殼打磨之後的樣子 ,其中代表性的物種就是延管螺。延管螺屬屬於珊瑚螺科,在幼年時,它們的貝殼和普通的海螺沒什麽區別,灰白色,又脆又薄,一點也不起眼。

延管螺( Magilus antiquus )幼貝

圖源: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

延管螺以珊瑚為食 ,幼小的延管螺會鉆入珊瑚間,並將自己的外殼固定在其中,既保證了食物來源,也讓自己被保護(多少有點不客氣了)。

但珊瑚也是會生長的,為了避免被珊瑚完全包圍,延管螺的肉體會逐漸向外移動,並分泌石灰質向著珊瑚的方向延伸貝殼,形成鈣質的長管,保證貝殼的開口位於珊瑚的表面又不露出珊瑚。

沈積的石灰質還會填充外殼的底部,讓螺殼的頂部加厚成為實心狀態。如果將延長管的部份去除,將加厚的貝殼打磨拋光,就變成了所謂的「螺化玉」 。除了海南以外,中國的廣東、台灣以及其他國家如日本、菲律賓也都有延管螺的分布。

延管螺長大後

圖源:Med Shells

所謂的「螺化玉」並不是玉,也不稀有,如果有心,在海邊也可以撿到自然沖刷打磨的延管螺殼。但螺化玉的火爆,卻一度給珊瑚帶來了災難,為了得到它們的螺殼,許多人會砸碎珊瑚來采集它們,這對於本來就脆弱的珊瑚礁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因此三亞早已開始打擊采挖延管螺的行為。

那有真的像寶石一樣漂亮的化石嗎?在哪裏能撿呀?

答案是當然有,只不過想要撿到它們,就不是那麽容易的了。

我們對化石的第一印象,多半都來自博物館裏巨大的恐龍骨架和其他史前巨獸的骸骨。在童年的記憶裏,化石是稀有的、厚重的、原始的,只會出現在博物館和科學家的研究裏。等到長大一些,我們或許會在一些公共場所,比如商場的地磚上,發現生物的遺跡——原來化石也沒有那麽「神聖不可侵犯」。

布滿化石的貴陽機場衛生間洗手池

圖源:東方網

化石還可以變成精美的珠寶,比如琥珀就是一種樹脂化石,它們有著明亮的金黃至蜂蜜般的棕褐色,是歷史非常悠久的寶石。但琥珀還遠遠不是化石寶石中,最豐富多變的品類。

斑彩石:菊石化石

在加拿大有一種彩虹色的旅遊紀念品小首飾,上面鑲嵌的這些彩色的寶石被稱為 斑彩石

斑彩石首飾

圖源:CanadianAmmolite.com

這時候一定會有人搶答:出去旅遊絕對不能買珠寶!看這花哨的顏色和玻璃一樣的質感,肯定是科技產物起了個好聽的名字罷了。

雖然但是,它們還真的是天然形成的化石,來自一類已經滅絕的古代海洋動物—— 菊石

在古生物和化石愛好者中,菊石無疑是明星級別的存在,這些頭足綱菊石亞綱的軟體動物和章魚、魷魚等其他頭足綱動物有著共同的祖先 。

它們從如麗螺亞綱中演化出來,在古生代的泥盆紀開始出現,在中生代海洋中尤其繁盛,數量甚至遠遠超過魚類 ,只是在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中,它們像恐龍一樣滅絕了,僅在地層裏留下了眾多化石記錄。

各種各樣的菊石

圖源:Wikipedia

古代人就已經發現了它們的化石,圍繞著菊石還產生了一系列傳說, 有人認為它們是被石化的盤曲的蛇,也有人相信黃鐵礦化的金黃色菊石能賦予它的主人預知未來的能力。

產自俄羅斯的黃鐵礦化菊石

圖源:Mindat

同樣是菊石化石,斑彩石的歷史就要短許多,它們最早於1908年被發現,直到1981年,它們才被大規模商業開采。在2022年,加拿大亞伯達省把斑彩石確立為官方寶石。雖然馬達加斯加等其他地方也能找到帶有虹彩光澤的菊石,但是只有加拿大出產的斑彩石被認為是寶石級別的。

馬達加斯加菊石的虹彩光澤

圖源:Wikipedia

斑彩石的主要成分是文石 (一種碳酸鈣礦物),還可能含有少量的方解石、二氧化矽和黃鐵礦等。摩氏硬度3.5-4.5,和現代貝殼差不多。它們硬度不高又比較脆,很容易磨損,因此,常見的做法是拋光之後把它和水晶或者玻璃粘合,成為雙層寶石再進行鑲嵌。

斑彩石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如同極光一樣靈動的彩色,這種顏色和它的微觀結構有關 。斑彩石由層狀的文石構成,由於它們的厚度並不均勻,反射光的路徑也會各不相同,會互相疊加和抵消,形成人眼可見的反射光,這種現象被稱為 光的幹涉

理論上來說,斑彩石可以呈現出光譜中的幾乎所有顏色;在薄層比較厚時,反射光通常是波長比較長的紅、綠色;而藍色和紫色則會比較稀有,因為太薄的斑彩石比較難發掘和保存。

一個顏色和形狀都很完整的斑彩菊石

圖源:Rocks for the Spirit

化石歐泊

還有一種絢爛的寶石般的化石—— 歐泊 ,也就是 蛋白石 ,是一種含水的二氧化矽凝膠礦物,摩氏硬度約為5-6。從微觀結構來看,歐泊由球體二氧化矽堆疊而成,內部光線的幹涉和繞射讓它們呈現出豐富的變彩 。

沒有變彩但質地溫潤細膩的歐泊有時會被當作一種玉石,而色彩鮮艷的變彩歐泊則被當成一種珍貴的寶石 ,它們的主要產地是澳洲、衣索比亞和墨西哥。

「集寶石之美於一身」

歐泊是含有二氧化矽的膠體溶液在低溫環境下慢慢析出形成的,當它們在生物遺骸中沈積時,有機物質被溶液帶走、降解,而二氧化矽則沈積出來,就形成了具有生物外觀的歐泊 。

這種現象屬於 礦物的交代作用 ,在自然界很常見,前面提到的黃鐵礦化的菊石也是透過相似的過程形成的。歐泊晶瑩剔透的質感和五彩斑斕的色澤讓這些化石看起來像是來自奇幻世界的生物。

歐泊化蟹鉗

圖源:Peter Cuneo

南澳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就是一枚被稱為「 維珍彩虹 」的箭石化石歐泊,箭石是另一類已經滅絕的頭足綱動物 。雖然「維珍彩虹」只有拇指大小,估價卻超過百萬美元 ,萬花筒般的絢爛色彩讓它成為最著名的歐泊寶石之一。

這迷幻配色真的不是萬花筒?

圖源:南澳洲博物館

這兩顆「紐扣」也是化石哦

圖源:Robert Smith

圖片上的這兩顆「紐扣」在英文裏被稱作「Yabby button」,但它們當然不是紐扣,而是小龍蝦體內的一種特殊結構—— 胃石 。小龍蝦的成長需要經歷蛻殼,但它的舊外殼並不會像蛇皮一樣被舍棄,而是會被「廢物利用」 。小龍蝦會把自己蛻下來的殼吃掉吸收,外殼中含有的鈣在體內運輸進入胃裏再沈積出來,形成胃石,等待合成新的外殼。

胃石以碳酸鈣的形式存在於小龍蝦體內。但如果小龍蝦在蛻殼期間被掩埋,它們柔軟的肉質會在不久之後腐爛消失,而相對堅硬的鈣質胃石則能夠保留下來,在漫長的沈積作用中,這些胃石中的碳酸鈣也被二氧化矽所取代,就形成了這些歐泊化石 。

在更加罕見的情況下,會有完整的生物骨架被礦物交代 ,比如澳洲博物館的Eric,就是一只歐泊化的幼年短頸蛇頸龍 。

Eric本體

圖源:澳洲博物館

歐泊化的蛇頸龍牙

圖源:© M Goodwin 2013

當然,化石歐泊也可以來源於植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木化石歐泊 ,它們的形成過程可以參考之前介紹的矽化木。

保留了木紋的化石歐泊

圖源:Crystal World

歐泊甚至可以像琥珀那樣包含有昆蟲,比如在下圖的標本中,歐泊呈現出半透明的琥珀色至無色透明的漸變,頂端還有變彩。研究者猜測,它很有可能一開始是琥珀或者柯巴樹脂,並在隨後的地質活動中被歐泊交代。

歐泊還是琥珀?全都要

圖源:Brian Berger

對於一些有地質學知識背景又喜歡玩戶外的人來說,也授權以撿到漂亮的化石。但這些地方不少都人跡罕至(人多的早就被撿走了),甚至有可能不太安全,所以……暫時還是看過即擁有吧。

參考文獻:

[1] 鄭瑋娜,王存福(2011). 專家否認三亞盛產天價螺化玉,新華網, https://collection.sina.com.cn/yjjj/20111125/110946576.shtml

[2] 齊鐘彥,樓子康,張福綏等, 1983. 【中國動物圖譜】軟體動物(第二冊). 北京: 科學出版社

[3] Paul D Taylor(2016,September 27) Fossil folklore: Ammonites. Depositmag. https://depositsmag.com/2016/09/27/fossil-folklore-ammonites/

[4] Klug, Christian; Kröger, Björn; Vinther, Jakob; Fuchs, Dirk (August 2015). "Ancestry, Origin and Early Evolution of Ammonoids". In Christian Klug; Dieter Korn; Kenneth De Baets; Isabelle Kruta; Royal H. Mapes (eds.). Ammonoid Paleobiology: From macroevolution to paleogeography. Topics in Geobiology 44. Vol. 44. Springer. pp. 3–24. doi:10.1007/978-94-017-9633-0_1. ISBN 978-94-017-9632-3.

[5] 朱文芳. 加拿大彩斑菊石的寶石學、礦物學特征和顏色成因的研究[D].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6.

[6] Smith, E. T. (2013). Opalised fossils-big story, big themes from the NSW opal fields. Science Education News, 62(3), 120-125.

[7] Kear, B. P., Schroeder, N. I. And Lee, M. S. Y. 2006. An archaic crested plesiosaur in opal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high-latitude deposits of Australia. Biology Letters online. Doi:10.1098/rsbl.2006.0504

撰文 | 吳可

部份圖片 | 圖蟲創意

微信編輯 | 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