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大批日本科學家掀起赴華浪潮!表面為賺錢離開日本,實則另有目的

2024-08-24科學
前往中國,可能是當前許多日本科學家最優先考慮的選項。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日本科學家已在中國的高校和研究機構工作,其中不乏在物理、化學和醫學等領域獲得諾貝爾提名的傑出人才。

他們的到來為中國科研進步提供了強大動力,推動著中國的科研力量取得了顯著成就。

盡管由於中日關系的獨特性,他們的到來常常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那麽,除了賺錢之外,他們到底還有哪些其他目的呢?

前來中國的日本科學家

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國曾經歷過一股強烈的日本文化潮流。

電視裏放映著日本動漫,街道上響起了日語歌曲,許多外語培訓班也在學習那本黃皮的小冊子【標準日本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積極地放眼全球,首先將目光投向了與中國毗鄰的日本。

日本曾是亞洲經濟最為發達的國家,70年代進入黃金發展期後,迅速崛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那時,許多中國人都渴望前往日本,不論是為了留學還是工作,他們的目標都是積累一些財富,並將所學的先進技術帶回國,從而開展自己的事業或在外資企業尋求高薪職位。

截至21世紀20年代,仍有許多年輕人離開家鄉,勇敢地走向前往日本的奮鬥之路。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群日本頂級的理工科和醫學領域的科學家卻選擇了反其道而行,前往發展水平不及日本的中國。

藤島昭被譽為日本化學界的傑出人物,他不僅在日本享有盛名,甚至在美國和歐洲也廣受認可。這樣一位國寶級的專家無論到哪個國家,都不可能輕易被允許離境。

然而,他攜帶著多達30人的科研團隊來到中國,並在上海理工大學培養人才。

類似的情況出現在日本醫學界,著名的禦子柴克彥不惜跋涉千裏來到中國。

日本的醫學在全球範圍內一直處於領先地位,而禦子柴克彥尤為傑出。她的到來無疑為中國的醫學研究增添了光彩,同時,她在上海科技大學任職期間也發揮了積極而進步的作用。

當然,這兩位只是來到中國的日本科學家的代表,還有許多優秀的專家分布在中國各地,他們也在全力以赴,為中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由於中日之間的特殊關系,許多人對他們來華的目的心存疑慮。那麽,他們選擇中國的原因究竟是什麽呢?

墮落的島國日本

他們的到來顯然並不是為了弘揚白求恩式的無產階級革命精神,歸根到底是出於自身發展的需要。

盡管日本是一個物質文明非常發達的國家,但它已經陷入了衰退。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日本遭遇了索羅斯引發的「亞洲金融危機」,此後便未能恢復,經濟持續下滑,國家發展也陷入了長達30年的停滯。

更令人擔憂的是,人口的快速老齡化以及國家整體體制的僵化,使得曾經繁榮昌盛的日本到處彌漫著腐朽之氣。

然而,更為可怕的是,因經濟持續低迷,日本的科學家們,特別是那些曾為日本輝煌做出貢獻的理工科專家,完全失去了施展才華的機會。

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日本歷屆政府始終將重點放在基礎民生上。這導致那些處於科研前沿的科學家們,盡管擁有眾多耀眼的榮譽,卻仍顯得孤獨無援,不被社會廣泛關註。

他們不僅被減少了研究經費,連一個像樣的實驗室都沒有。

這種待遇只能促使他們離開日本,向全球尋求解決之道。

起初,他們的目光自然聚焦在全球最為發達的國家——美國。

美國不僅在科技上具有優勢,自從「二戰」結束以來,也一直與日本保持著密切的關系。

這些科學家並不是以留學生的身份前往學習,而是旨在某個領域取得更高水平的突破,因此,美國並不一定是最適合他們的國家。

與一海相隔的中國,相較於美國反而擁有更顯著的優勢。

中國的崛起為日本科學家提供了機遇。

日本與中國都是東亞國家,兩國之間的交流可以追溯到漢朝時代。

盡管在明治維新後,日本積極實施西方化的改革策略。

然而在文化的根基上,兩國依舊可以視為同文同種。

這使得中國和日本的經濟基礎相似,兩國在經濟結構和文化方面也極為接近。

從過去幾十年的歷史來看,凡是在日本發生過的事件,有可能在中國的現在或未來重演。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致力於推動經濟發展。進入新世紀後,中國經濟實作了顯著的進展,整個國家煥發出活力與生機。

此外,由於中國的土地面積遠超日本,依據杠桿效應,如果在中國達成相似的成就,那麽收益將是日本的數十倍。

然而,由於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起步較晚,基礎相對薄弱,目前仍需付出大量努力以實作提升,因此對於這些日本科學家的發展而言,中國比美國更具優勢。

這些曾經見證日本輝煌時期的科學家們,如今乘著時代的發展列車,再次目睹中國的輝煌。

這些人來到中國,不僅可以實作自身的事業追求和創造更多財富,更重要的是能夠為中國的發展提供指導,幫助其少走彎路。

在中國的課堂上,學生們以流利的日語提問和學習;而在比東京更大、更完善的實驗室中,中日科學家們親密無間地進行交流,盡情討論。

這種合作的心態不僅可以增進相互理解,還能夠促進兩國之間的友好交流。

電視裏那種冗長的抗日神劇不過是一個時代的烙印,讓人忍俊不禁,而現實中的溝通與進步才是真正能夠在當下和未來產生影響的。

雖然對此可能有些人會感到困惑和警惕,但從兩國每年不斷上升的進出口數據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我們應抓住機遇,利用兩國交流的良好時機,加快中國科研領域的發展,盡早實作經濟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