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重力波是什麽?它的存在證明宇宙很「硬」,天眼也發現了關鍵證據

2024-03-01科學

如果沒有愛因史坦的預言,100年來的科學界不知道該有多無聊。

根據廣義相對論提出的 重力波 的概念,就像一枚被丟擲來的繡球,一個世紀科學家都想把它搶到手,以證明「繡球」真的存在。

不過剛開始的時候,很多科學家依然對重力波的是否存在持懷疑態度。倒不是尋找的方向錯了,而是它從概念到真的出現在面前,未來將極具顛覆性。

時空扭曲下的重力波

30年前,科學界透過其他方式,已經間接獲得了重力波存在的證據,兩顆像太陽那般大品質的天體在繞旋運動時,會產生重力放射線。

什麽意思呢?你可以簡單理解成,在一塊厚重的鐵板上,碌碡或者是壓路機轟隆隆的碾壓而過,整塊鐵板會產生強烈的震動,這個過程中產生的震動就好比是重力波。

有人為了更好的理解, 經常用石頭投進湖水裏濺起漣漪來比喻。這個更形象,但容易讓人誤以為重力波很容易產生。

實際上按照愛因史坦曾經的預言,重力波是不會輕易產生的。將宇宙看成是一個整體結構,所有的天體在其中按照重力的大小執行。

大的天體之所以會對小的天體形成吸引作用,地球之所以會繞著太陽旋轉,是因為大對小產生了重力。按照愛因史坦的推測,重力這種現象,正是因為大品質天體的存在,讓周圍的時空出現了扭曲和塌陷。

好比一張大的海綿墊子,在上面放一塊10公斤重的球,它讓墊子周邊的區域都發生了塌陷。如果再在墊子上放1公斤重的球,小球因為墊子的扭曲會自動滾向大球。

現在,你 把這張海綿墊子擴充套件到宇宙一樣大,上面有無數顆這樣的大小球存在,彼此間產生的重力,就像是各自的重量對墊子本身施加的扭曲力量。

好了,你在這張墊子上丟一顆玻璃球,甚至是丟一顆芝麻,墊子本身肯定不會有任何變化,因為這兩種物體太輕,不足以對整體結構造成影響。

也正因為這一點, 從相對的角度去看,宇宙時空顯得很「硬」。有科學家不用海綿墊子,而是用彈簧或者是彈簧床墊來形容。

彈簧需要一定的力量,才能將其壓動,而整個時空結構所構成的彈簧它很硬,堅硬到需要超大的能量,才能將其壓動一點點。

也正因為如此,重力波也不是任何一個天體都能制造出來的。科學家們苦苦找尋了一個世紀,才在近年來探測到了重力波的存在。

其中一次能探測到,恰恰是趕上了兩個超大品質黑洞的合並。一個黑洞的品質比太陽大29倍,另一個黑洞的品質比太陽大36倍,兩個合並成一個更大品質的黑洞,碰撞過程中產生了強大的能量。

怎麽來探測它的存在

從我們的角度去看,導致重力波產生的能量很大,那麽探測或者是捕捉到它的能量應該不是件難事。可實際的情況是,從現有的探測來看,人類儀器捕捉到的能量波動很小,甚至不是極度精確的儀器都捕捉不到。

導致這種情況的第一個因素是,源頭在宇宙的更深處,由於到我們所在的位置遙遠,當那些能量傳到地球時,都已經減弱到可忽略不計了。

另一個因素則是, 重力波自身的能量確實很大,但這些能量作用到實際的物質卻相當微弱。 正因為如此,科學家才認為宇宙時空很堅硬,能量要無窮大,才能使其產生某種反應。

為了捕捉到它的能量訊號,相關的監測裝置分布在極其廣大的範圍。

漢福德位於華盛頓州,列溫斯頓位於路易士安那,兩者間的距離超過了3000公裏,科學家在兩地之間設定了探測器。

(位於列溫斯頓的探測機構所在地)

兩地間的儀器以L形排列,一台裝置的測量臂長度超過4公裏,其垂直排列,兩端還有反射鏡面。在工作過程中,雷射在測量反射臂上能來回反射。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發生某種變化,就能證明重力波存在。

理論上確實是如此, 但兩地的裝置在1999年就基本建成了,到2002年執行後,科學家什麽都沒有監測到。

此後10年的時間,兩地的儀器在持續執行,可還是什麽都沒有監測到。 直到2015年,科學家升級了相關的裝置後,機器執行的第三天,便監測到了13億光年外的某種變化。

當初設定兩套儀器,就是為了對數據進行彼此驗證的,這可以避免偶然因素和出錯。此次的觀測, 兩地間的監測時差只有7毫秒,表明探測到的情況是屬實的。 彼時,距離愛因史坦提出重力波的概念,正好一個世紀過去了。

3個月後,探測儀器再次監測到了新的重力波訊號,這次產生的原因和此前一樣,也是黑洞合並中相互繞旋而導致的。

此刻雖然已監測到了兩次,但科學家們還是相對謹慎,又經過了一系列的數據比對,到2016年2月,才正式對外公布了相關結果。

整個探測團隊,擁有上千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中國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也是這一探測團隊的組成人員。

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於2009年加入其中工作。主要進行數據的計算,提高分析速度和效率。此外,國內的研究人員,還參與了重力波暴和數據分析軟體等其他工作。

有了前兩次的監測,到2017年,科學家又監測到了新的重力波訊號。這次發出的重力波,是兩顆中子星在合並過程中產生的。

就為了監測和捕捉,世界各地動用了70個地面站點的裝置,其中還有中國架設在南極昆侖站的巡天望遠鏡。

中國位於南極的巡天望遠鏡,它收集到的數據顯示,中子星在合並過程中,拋射出的物質品質,相當於3000顆地球的品質。這一巨大的能量,使其的拋射速度比光速還要快0.3倍。

是的你沒看錯,在宇宙時空中,確實會有超光速的現象存在。這也就意味著,時空扭曲後的時間改變也可能是存在的。

相比此前探測到的黑洞合並,中子星合並產生的重力波,更具有跨越性。因為黑洞本身就能扭曲時空,它是沒有物質的。

中子星則是實實在在的天體,作為有物質的星體,對於科學界下一步深入了解重力波本身乃至宇宙將有很大幫助。

重力波能幫助科學家發現什麽

2017年的探測,利用重力波可直接測量到源頭到地球的距離,過程中產生的電磁訊號,還能給出相應的速度。

利用這兩點,科學家就能測定和校準宇宙的膨脹速度。這樣一來,宇宙的起始地和終點,人類就能逐步清晰的掌控了。

從信源來看,探測既「看到」了重力波,也「聽到」了它的存在,這些不同的接收體驗,能給科學家大量的資訊。未來,多領域的合作以及各地的協作探測,將會成為天文學研究領域的新形態。

畢竟在科學家看來,以往探測宇宙主要借助電磁波,這種形式最多只能「聽到」,而很多宇宙物質是無法看到的。

重力波的現身,未來利用這種時空漣漪,可以逐步探測更多的天體。從黑洞到暗物質等等,大量天體在科學家面前將無處遁形。

就比如宇宙中的金、鉑等超鐵元素,起源地就是來自中子星合並。此前這一過程並沒有被探測到過,而探測到則意味著,對於大量超鐵元素的起源,人類掌握了一手的證據。

雖然監測到的訊號,給了科學家大量有用的資訊,不過還有大量未解之謎沒有答案。 比如說這兩顆中子星合並後會形成什麽,目前科學家就不知道。

它可能會形成一個大品質的中子星,也可能會變成一個黑洞。不管它在未來變成什麽,合並後的品質相當於2.74個太陽的品質。

迄今為止, 科學家已監測到了5次重力波的訊號,而這僅僅是一個起點。

中國在重力波探尋上的發現

華中科技大學的重力波研究場所,位於地底的一個山洞, 整個洞長度超過了500公尺,由於內部封閉沒有外界的幹擾,更不存在任何電磁波,所以這樣的場所才非常適合精密物理測量研究。

此外,山洞內的溫度也是恒定的,可以控制在0.2度的浮動範圍內,像重力波這種來自宇宙深處的極其微弱的訊號,才需要這樣的精密測量場所。

除了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場所外,中國的天眼即球面射電望遠鏡,也在探測重力波領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國內多家研究單位,利用天眼在2023年7月,探測到了納赫茲重力波存在的關鍵證據。

雖然都是重力波,但空間的變化,也會讓探測時使用的裝置不能相互代替。在宇宙中,不同的天文事件會產生不同頻率的重力波。

像頻率在10到1000赫茲的重力波,它是由兩個黑洞或者是中子星合並產生的。此前,美國架設的裝置,中國和歐洲的一些重力波探測裝置,主要都是用於這一頻率波段的重力波監測的。

而一旦超出了這個範圍,要監測更遠處或者是更低頻率的重力波,就需要使用全新的裝置。 天眼可以探測宇宙深處的脈沖星,再利用脈沖星組成的列陣,才能探測頻率波段更低的重力波。

目前, 除了中國的脈沖星測時列陣外,歐洲、北美、澳洲、南非、印度也有相關的探測裝置。天眼在2023年探測到關鍵性證據前,其他的探測裝置都還沒有取得過確切的結果。

所以對重力波的探測來說,這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而國內外的科學家們,還在為此繼續努力。

結語

在法國去年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利用扭曲的雷射,制造出了類似於重力波的時空漣漪。在科學家看來,重力波在生成傳遞的過程中,其發送的訊號不會失去能量。

如果能利用這種特性的話, 未來人類或許能研究出重力波通訊系統。 科研人員模擬了不同功率雷射產生的重力波以及其形狀,發現與宇宙中自然生成的重力波,其頻率以及波的模式更加復雜。

看來, 圍繞重力波催生的研究,不光有重力波本身,還能延伸到其他領域。下一步,科研人員準備打造的一個探測系統,以便對雷射生成的重力波漣漪做進一步的研究。

人類的探索欲在這一刻,似乎跟那些波紋漣漪融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