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生前畫的大榕樹,曾被多次提起

2024-10-17科學

前言

中國目前擁有1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李政道教授是中國獲得此殊榮的第一位科學家。

盡管後期他移居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並歸化為美國人,李政道教授對中國的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始終保持熱忱和貢獻。

提到李政道,這位物理界的巨擘,他的成就遍及多個領域,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科學精神。

李政道在量子場論等高深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他在核物理和流體力學等關鍵科學領域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可謂是科學界的多面手。

盡管遠赴他鄉,李政道的心始終掛念著中國。他在68歲時被授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榮譽,這是對他愛國情懷的最好認證。

李政道逝世,享年97歲

李政道教授為國內的教育和科研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影響深遠且廣泛,全球眾多學子受益於他的教育。

他具有前瞻性地推動了中科大少年班的創辦,並助力全國高校博士後流動站的建設,這為中國人才培養開辟了新途徑。

在改革開放初期,海外留學機會稀缺時,李政道率先推出了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計畫(CUSPEA),不僅拓寬了學生視野,還加深了中美在物理學領域的合作。

此外,李政道在推進北京政府電子對撞機計畫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一舉措顯著提速了中國高能物理研究的國際接軌,至少縮短了二十五年的時間。

他還積極倡導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並透過設立「䇹政基金」慷慨資助科研發展。

在上海交通大學成立的李政道科研所,也體現了他對建設世界一流科研機構的熱切期望。

可是就在他被任命為李政道研究所名譽所長六年後,我們卻收到了他離世的噩耗。

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圖書館以及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聯合釋出訃告,宣布李政道先生於美國舊金山時間8月4日淩晨逝世,享年97歲,留下了我們無盡的緬懷和敬仰。

遺憾的是,李政道先生未能親眼見證他傾註心血的研究所和圖書館的發展。

他非常慷慨地將自己一生收集的珍貴物品——包括各領域文獻、研究手稿、時代書信、藝術作品以及諾貝爾獎章等,全部捐獻給了上海交通大學。

如今,這些珍貴的文化財富在李政道圖書館中展出,激勵著後來人培養科學精神和愛國心。

生前所畫的大榕樹,常被人提及

李政道與上海交大的聯系,源於他嶽父——一位交大校友對母校的深厚情感。

作為上海本地人的李政道,對這座城市及其大學懷有特殊的感情,因此與交大的聯系非常緊密。

李政道的學習經歷頗為坎坷,四歲開始接受教育,九歲入學小學,兩年後進入初中。

他的學術生涯起步於浙江大學物理系,後轉至北京大學,因當時環境再次轉學至西南聯合大學。

雖然未能順利完成本科學位,但他的老師發現了他的才華,推薦他前往美國深造。

在美國,李政道以出色的表現和科研能力獲得了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年僅24歲。

隨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職業生涯一帆風順,27歲成為助理教授,29歲升為副教授,並在30歲時成為該校史上最年輕的教授。

在職業生涯的黃金時期,李政道與楊振寧共同開辟了物理學的新領域,半年內發表了【弱交互作用中的宇稱守恒質疑】一文。

這篇具有顛覆性的論文獲得了實驗證實,次年,他便因此獲得了愛因史坦科學獎及諾貝爾獎。

當時他還持有中國護照,以華人身份站在了科學界的巔峰。

然而,由於論文姓名標示問題,李政道與楊振寧的關系產生了裂痕,促使他後來加入了美國國籍。

盡管如此,李政道對祖國的深情未曾改變,這從他的各項行動中可見一斑。

他不僅在物理學領域成就非凡,還對文化藝術抱有濃厚興趣,尤其是繪畫。

他所繪的大榕樹常被提及,成為他個人理想和精神追求的象征。

李政道曾用大樹比喻全球華人的命運,形象地描述了每個華人都是大樹上的一片葉子或一根小枝。

盡管我們可能生長在不同的土地上,但我們的根是相連的,共享著相同的血脈和文化傳統。

這些小樹枝與大樹的主幹緊緊相連,共同成長為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

在這個比喻中,大樹的主幹代表了我們的祖國,而那些在外國成長的小枝則是祖國培養的人才。

即使他們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對祖國的感情和根永遠不會改變,這種深刻的愛國情懷是不會被動搖的。

結語

CUSPEA計畫由李政道發起,其影響力跨越了國界,幫助無數年輕才俊進入了國際頂尖的大學和科研機構。

其中許多人已成為國內外物理學界的中堅力量。

雖然有人擔心該計畫可能導致人才外流,從長期來看,人才的國際流動實際上帶來了許多積極效應。

考慮到中國科研領域的快速發展需要,將優秀學生送往海外深造實際上是一個加速國家科技進步的戰略步驟。

這不僅能讓這些學生直接接觸到國際前沿的科技知識,還能使他們帶著更廣闊的視野和更紮實的基礎回國,為國家的科研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這樣的做法能避免將資源浪費在效率低下的計畫上,愛國情懷應超越地理界限。

如果每個留學生都能像李政道那樣,無論身處何地,都心系祖國,並透過實際行動回饋養育他們的土地,那麽他們的留學經歷就具有了深刻的意義。

我們不應因為個別情況懷疑所有留學生的愛國心,而應鼓勵他們透過學術交流、技術引進等多種方式為國家的繁榮和發展貢獻力量。

這樣的留學經歷不僅是個人成長和學術提升的過程,也是為國家的發展積累寶貴資源的過程。

因此,我們應該以開放的心態看待留學,鼓勵留學生成為連線中國與世界的橋梁,用他們的智慧和熱情為國家的發展增磚添瓦。

【免責聲明】

文章描述過程、圖片均來源於網路,本文旨在傳播社會正能量,無任何低俗或不良引導。

如涉及版權或人物權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相關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份,接到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看完後請記得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