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觀鳥協會原生魚保育小組成員,在室內人工環境、室外仿生環境,成功繁育被列為「野外絕滅」的林氏細鯽。此舉填補了中國林氏細鯽仿野外繁殖的空白。
林氏細鯽。
林氏細鯽是中國特有的原生淡水魚,屬於輻鰭魚綱鯉形目鯉科,體長可達5厘米。歷史上,這種魚分布在香港新界,是香港特有種,在廣東的一些地方有零星分布。
在【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中,林氏細鯽被列為「野外絕滅」,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 魚類】中則被列為「野生絕跡」。
2019年3月,福建省觀鳥協會原生魚保育小組成員張繼靈,在閩清的一條溪流中發現了林氏細鯽,確認為福建新記錄魚種,標誌著這一曾被認為已野外絕跡的物種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該地區林氏細鯽的族群數量極少,當時僅有30尾至50尾。
2023年,福建省觀鳥協會原生魚保育小組成員王平,對該溪流中林氏細鯽的分布、數量和棲息地進行詳細調查,發現林氏細鯽族群數量依舊稀少且面臨諸多生存威脅。
為拯救這一極度瀕危的物種,2023年,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和福建省觀鳥協會原生魚保育小組聯合啟動林氏鯽人工繁育計劃。
原生魚保育小組經過多次野采,最終獲得林氏細鯽種源37尾(公12尾、母25尾),由王平負責在室內環境及室外仿生態繁育池中繁育林氏細鯽。
首次人工繁殖林氏細鯽為期90多天,未觀測到林氏細鯽產卵及孵化的幼苗。
溪流缸內的林氏細鯽。
經過多次調整環境,林氏細鯽室內外繁育近期取得階段性成功:室內人工環境4批次繁殖林氏細鯽38尾;在戶外仿原生池定期的水箱相機監測中,陸續發現林氏細鯽幼苗。
王平表示,人工環境下繁育階段性的成功,解決了林氏細鯽後續保育所需的苗種來源問題,不僅為林氏細鯽資源提供了必要的補充,也為其他瀕危魚類的有效保護提供了經驗。
林氏細鯽體型較小且對水質敏感,可作為環境汙染的生物指標,具有科學研究價值。人工繁育林氏細鯽可擴大其野外族群數量,最終達到解除瀕危狀態的目標。
來源:福州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