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手機

實探!蘋果Vision Pro國行版正式開賣,售價近3萬起,體驗後滿意可直接提貨!

2024-06-29手機

蘋果Vision Pro國行版正式開售,是科技前沿還是待完善之作?

台北時間6月28日,蘋果Vision Pro國行版正式發售。蘋果中國官網顯示,每位顧客限售2部Vision Pro,店內提供三種儲存版本的Vision Pro,價格從29999元到32999元不等。裝置配備Micro-OLED顯示器、Apple M2芯片、多個傳感器和網路攝影機,提供約2小時的續航。

使用者對蘋果Vision Pro的體驗反饋不一,有人稱贊其高畫質顯示和聲音品質,但也有不足之處。此外,Vision Pro的套用生態尚未成熟,如遊戲、電影數量有限。還有實用性問題,如無法面部解鎖手機,需要頻繁穿戴造成不便。針對視力不佳的使用者,蘋果提供客製蔡司光學插片,雖然適應多數視力問題,高度散光使用者體驗依然受限。

工作人員表示:目前來說,實體店內還沒有開放購買渠道,很多客戶都是直接線上交錢預訂後來體驗的,如果滿意可以直接提貨,不滿意可以修改客製的內容(包括頭帶尺寸等),並且如客戶覺得不想買了,會全額退款。在之後的訂購中,客戶一般需要等待3—5天就會收到客製的Vision Pro。

(Vision Pro國行版實物效果圖。韓澄宇/攝)

Vision Pro國行版正式開售 搭載三種不同儲存容量版本

早上8點,位於深圳市南山大道益田假日廣場負一樓的蘋果零售店人流攢動,一些客人早早來到店裏,準備開始此前預約的30分鐘Vision Pro體驗。有預約到第一批體驗的使用者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這次搶到第一天體驗的名額挺幸運的,雖然起了個大早,但是想購買Vision Pro的想法戰勝了困意。」記者註意到,其間也有不少沒有預約到的使用者希望店裏工作人員協調幫助安插一次預約體驗。

(使用者在指導人員幫助下體驗Vision Pro。韓澄宇/攝)

6月14日蘋果預售開啟時,記者在蘋果官網看到,要預訂體驗Vision Pro,消費者需擁有一個蘋果帳戶並在自己的裝置端登入,之後選擇合適的線下門店和時間。所有的預約細節將透過電子信件進行確認和通知。一旦預約成功,消費者將有機會體驗30分鐘的Vision Pro演示。蘋果還建議,如果消費者平時佩戴眼鏡,應帶上眼鏡來店內,以便為Vision Pro挑選合適的鏡片。為了確保顧客能得到最佳體驗,蘋果還特別安排了專業指導員在門店協助。

一位沒有預約到體驗的女士告訴記者,雖然自己沒有預約到,但是還是想第一時間來看看,她說:「我在6月14日早上9點5分左右進入官網嘗試預約,起初顯示網路錯誤,之後就顯示所有可用預約時間已滿。最後我在9點半左右預約成功,但是已經排到了7月2日,慢了半個小時就得多等4天。」

蘋果店內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次蘋果準備了3種不同儲存容量的版本,256GB版本定價為29999元,512GB版本定價為31499元,而1TB版本定價為32999元。客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人需求,訂購蔡司光學插片以及一系列配件。「由於現在很多套用端還沒有開通,Vision Pro生態也不是那麽完善,我覺得客戶不用買1TB這麽大記憶體容量的版本。」工作人員說道。

在參數方面,Vision Pro搭載高通透Micro-OLED顯示器,畫面像素為2300萬。芯片配置為Apple M2和R1芯片。具備12個傳感器、5個網路攝影機以及6個麥克風,官方表示一次充電能帶來2小時的續航、2.5小時的視訊播放。使用者可以使用手勢、眼睛或者語音操作控制來完成互動。

蘋果Vision Pro不同使用者的視角和反饋

記者在現場註意到,隨著有客戶陸續完成體驗,一些結伴而來的客戶並沒有全部參與到體驗當中。工作人員向記者解釋到,目前並沒有多人體驗這個選項(具體體驗內容工作人員表示不便透露),由於客戶頭部尺寸不同、視力有差異,同時為了保證體驗內容的完整性,目前只能單人體驗。體驗完的惠先生向記者表示:「我感覺解析度比較符合我的預期,並且耳機的傳聲水平胡解析度很不錯,總體上體驗很好。但是感覺鼻梁那裏沒有完全貼住,有一些漏光。」

據了解,為了確保無縫的增強現實體驗,Vision Pro配備了強大的硬體,包括高效能的GPU(圖形處理單元)和特定的AR最佳化技術。蘋果客製設計的處理器和圖形功能可確保流暢高效地處理復雜的AR應用程式。使用者可以享受高保真AR內容,而不會遇到任何延遲或效能問題。此外,據蘋果官網介紹,Vision Pro與現有的蘋果生態系可以無縫整合。使用者可以利用蘋果虛擬助手Siri的功能透過語音命令控制耳機。此外,它與蘋果手機和Mac等其他蘋果裝置的整合有助於輕松共享內容和增強功能。

「展示內容裏有一只恐龍出現在我面前,我做出的動作後他的位置也會發生改變,就好像進入了侏羅紀公園一樣。」惠先生笑著說:「但是現在國行版裏沒有Apple TV這個內容,所以整體上內容還是有些匱乏。如果需要看裏面沒有的電影,我得自己下載好,然後透過蘋果的AirDrop傳到Vision Pro裏面,感覺有點麻煩。」

記者了解到,一些遊戲愛好者希望使用Vision Pro進行不一樣的遊戲體驗,據了解,目前Vision Pro的遊戲生態還沒有很大,總計大概2000多個,其中有很多是小型遊戲。使用者需要使用投屏進行一些生態內沒有的遊戲。

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者沈浸在自我世界裏的同時,還出現了很尷尬的情況。當使用者戴上Vision Pro時,除非使用Apple Watch,否則使用者無法使用面部解鎖自己的蘋果手機、iPad等裝置。由於Vision Pro的設計是磁吸力連線並且具有一定的重量,使用者在使用手機傳輸數據時,需要反復穿戴。同時,中國是一個普遍套用二維碼的國家,而據店員介紹,雖然Vision Pro有多個網路攝影機,但並不支持掃碼支付這個功能,不過可以使用投屏等方式解決反復穿戴的困擾。

對於視力不佳的使用者,蘋果官方與蔡司合作,為客戶提供了2款光學插片,其中老視版售價799元,處方版售價1199元。蘋果店內指導人員向記者介紹到,使用者可以自行驗光,之後將驗光單自行填入官方設定的購買渠道資訊欄裏或拿到店裏交給工作人員。不過光學插片目前僅適配近視與遠視,如果使用者有高度散光等癥狀則需要去蘋果官方網站客製適合自己的光學插片。「雖然可以客製特殊的光學插片,但是高度散光的使用者體驗會受到影響。」店內工作人員提醒到。

美版Vision Pro早在今年2月2日就在美區開售,彭博分析師認為,Vision Pro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強大的AR套用生態系。雖然蘋果的聲譽和開發者社群很強大,但應用程式的初始可用性可能有限。如果沒有大量引人註目的應用程式,該裝置的潛力和價值可能會降低。

高昂售價是否值得 平價版本何時會來?

蘋果官網顯示,記憶體最小的256GB版本定價為29999元,而蘋果美國官網顯示,記憶體最小的256GB版本定價雖然比國行版便宜了不少,但依舊需要3499美元(約合人民幣25400元)。

(美版/國行版售價對比。來源/蘋果官網、蘋果中國官網)

當Vision Pro第一次對外開售後,雖然定價很高,但還是受到了諸多消費者追捧,據蘋果著名分析師郭明錤此前稱,美版Vision Pro第一個預購周末就售出了16萬至18萬台。而國內代購價格一度最高炒到10萬元人民幣左右。記者在一些電商平台查詢到,目前一些美版Vision Pro的價格已經比國行版的價格低了4000至5000元,但還有一些商戶的定價依舊遠高於市場價格。

然而,郭明錤曾指出,這款頭顯在預購流程開放後不久就售罄,所有型號的發貨時間都推遲了5到7周。雖然乍一看,即時售罄和延長的運輸時間似乎暗示產品預售是積極的,但郭明錤警告說,在預購開放後48小時,Vision Pro 發貨日期保持不變,這表明在核心愛好者下訂單後,需求可能會迅速減少。

與此同時,一些早前購買美版Vision Pro的使用者也反饋稱:「很驚艷但也有不足之處」、「亮點平平,不必上車」。

蘋果分析師郭明錤還在4月份爆料稱,蘋果甚至在Vision Pro在美國以外推出之前就削減了訂單。他的訊息來源稱,蘋果現在預計2024年的銷量僅為40萬至45萬台,而此前蘋果認為全年銷量應為70萬至80萬台。售價3499美元的Vision Pro的需求下降振幅遠低於蘋果的預期。

由於需求的疲軟,以及高昂的定價讓很多使用者望而卻步,蘋果目前正計劃推出更廉價版本的Vision Pro。據外媒商業內幕6月報道稱,蘋果暫停研發第二代Vision Pro,轉而研發Vision Pro平價版本,代號N109,目標2025年底發售。彭博社也在最近更新了這一報道,據稱Vision Pro平價版本將在2025年底推出,不過開發代號為N107,但同時澄清說蘋果仍在研發第二代Vision Pro,代號N109,計劃在2026年底推出,此外蘋果已重新開始開發AR眼鏡。

據了解,為降低成本,蘋果可能會簡化某些功能,比如移除EyeSight顯示和降低虛擬現實螢幕規格,使用效能較低的芯片,並減少增強現實的視覺品質。此裝置的售價預計為1500美元—2000美元,但體驗可能不如競爭對手Meta等公司的產品。

目前,蘋果的Vision Pro在市場上主要的競爭對手包括Meta的Quest 2和微軟的HoloLens 2。這些裝置各有特點,但在價格方面,Meta的Quest 2提供較為經濟的虛擬現實體驗,其256GB儲存版本售價為299美元,價格更親民。相比之下,Vision Pro因其高端技術和功能而擁有較高的價格點,面向尋求高級增強現實體驗的消費者。

責編:朱雨蒙

校對:唐浩鋮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台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為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系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