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手機

濕手、油手也能解鎖螢幕 國產超音波指紋方案商用且有望快速普及

2024-07-27手機

在技術、市場需求等多方合力下,屏下超音波指紋辨識解鎖方案(下稱「超音波指紋方案」)日漸成為手機行業指紋辨識技術發展趨勢,但此前,全球超音波指紋方案由美國高通公司一家獨大,如今國產超音波指紋辨識解鎖方案誕生,並已實作了商用。

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從手機產業鏈了解到,小米、vivo、OPPO、榮耀等手機企業今年都將在高端機上采用國產超音波指紋解決方案,這意味著國產超音波指紋方案有望快速普及。

國產超音波指紋方案商用

5月13日晚,vivo召開新品釋出會,最新推出了vivo X100系列影像新旗艦vivo X100 Ultra、X100s等。

會後,全球指紋辨識芯片龍頭匯頂科技(603160)官宣,由匯頂科技自研並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音波指紋方案先發搭載於vivo X100 Ultra,匯頂科技稱,此次匯頂科技與vivo創新合作,將共同拉開超音波指紋大規模普及的序幕。

據匯頂科技介紹,此次推出超音波指紋方案是該公司順應螢幕技術演進趨勢,推動解鎖體驗的再次躍升,該方案基於匯頂自研CMOS Sensor架構及晶圓級聲學層加工,利用超音波感應使用者指紋谷、脊等立體特征,構建出精準的3D指紋「地圖」,可讓手機指紋辨識獲取到更清晰的指紋影像,讓辨識更安全,並支持秒速辨識,且濕手、油手解鎖等也可解鎖。

據了解,手機螢幕解鎖技術發展十多年至今,市場共出現過三種主流技術,分別是電容指紋解鎖技術、光學指紋解鎖技術、超音波指紋解鎖技術,其中光學指紋解鎖又包括短焦解鎖和超薄光學指紋辨識解鎖,由於電容指紋解鎖不能搭載在螢幕下(一般在手機側面),因此目前市場主流手機搭載的螢幕解鎖方案為光學指紋解鎖技術,而超音波指紋解鎖技術在幾年前由高通全球先發,具備辨識速度快、功耗低,辨識效果不受螢幕的透光性影響等優勢,油手、濕手、暗光、強光等環境下,都可快速解鎖,但由於技術掌握在一家企業手中、價格較高等,目前僅在少數高端手機中搭載。

如今,隨著匯頂科技國產超音波指紋辨識解鎖方案的正式商用,全球此前由高通一家獨大的超音波指紋辨識的市場將被打破,且這一方案的成本、市場價格有望逐漸下降,並帶動國產超音波指紋辨識解鎖方案快速普及。

據記者了解,除vivo外,小米、OPPO、榮耀等手機企業今年都將在高端機上采用國產超音波指紋解決方案,這意味著國產超音波指紋方案有望快速普及。

「隨著無偏光螢幕技術的加速滲透,超音波指紋將在智慧終端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匯頂科技聚焦將以更優成本和穩健交付,加速超音波指紋技術的全球普及。」匯頂科技總裁胡煜華表示。

螢幕技術變革的必然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超音波指紋辨識解鎖方案的誕生與逐漸普及,不僅是全球指紋辨識技術不斷進步的必然趨勢,也是在當下螢幕技術發展趨勢下的「被迫之選」。

據了解,偏光片在顯示領域最早用於LCD面板,形成偏振光實作色彩和明暗對比,而偏光片附著在OLED面板上,起到調節從外部進入光線的過濾器作用,令外界能在陽光下清晰地看到螢幕畫面。但和LCD不同的是,配有偏光片的OLED面板厚度大約增加50~100微米,同時會損失一半以上的亮度。

無偏光片技術(PLP)則是透過彩膜盡可能將螢幕的反射光擋住,從而提升OLED顯示器的對比度,屬於透過額外搭載一層結構來過濾反射光的技術,以此降低螢幕厚度,但問題在於,無偏光技術讓螢幕的透光性大幅降低,這就令當前主流的光學指紋辨識解鎖方案遇到了發展瓶頸,因為光學指紋解鎖方案中的「光」尤為關鍵,解鎖原理是利用光的折射和反射,當使用者將手指放到解鎖區域後,區域內會呈現高光照亮指紋區域,並將反射光線透過螢幕的間隙返回到光學指紋模組下方的傳感器上。

於是,透過區域下的超音波模組,捕捉手指指紋紋理的超音波指紋辨識方案應市場需求而生。目前,折疊屏手機由於對螢幕的厚度、可折疊屏性要求較高,追求極致的薄,因此無偏光螢幕主要套用於折疊屏手機上,但業界普遍認為,從面板設計的大趨勢來看,螢幕像素單元的密度越來越高,設計電路復雜度越來越大,像素間的間隙越來越小,透光效能就越來越差,這是不可逆的螢幕發展趨勢,因此超音波指紋方案是未來指紋辨識技術發展的必經之路,甚至唯一出路。

此外,從廠商技術布局角度來看,截至目前,三星、京東方、深天馬、維信諾等企業均已布局無偏光螢幕技術領域,近日,維信諾對投資者表示,其COE(無偏光片技術)的高端螢幕已經成功套用於多個折疊機種的生產制造中,涵蓋了內折、外折、橫向折疊、豎向折疊等各類款式,但在各企業內部,對無偏光技術命名不一,比如三星顯示將這項技術命名為「Eco²」品牌,京東方稱之為COE,深天馬稱之為CFOT。

公開訊息顯示,近日,華為也公布了一項名為「超音波指紋辨識模組、系統及電子裝置」的專利,該專利號為CN117058725A,由國家智慧財產權局正式公示。

「一項技術從專利走向規模商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位業內人士對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