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手機

一篇看完,無線充電手機大盤點:近200款,新老旗艦任你選

2024-03-07手機

昨天搞IP68,今天搞無線充,給大家推薦和盤點一下支持無線充電的手機。

高功率無線充是個好文明。無線充省流就是不用懟,省去插線操作。

對於部份使用者,一天可能也就充電拔插一次, 但對於需要拿起手機(偵錯/打電話/摸魚),或者需要經常開車的使用者,有線充就得插拔N次充電線,而無線充就能做到「無感充電」。

在我們深圳灣一號,上到法拉利,下到雅迪,都用得上無線充。自從無線充功率在2020年突破50W之後,本靚仔就基本都在用無線充。

無線充充電冷熱知識

無線充電領域,現在有三大聯盟:

  • WPC(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無線充電聯盟),電磁感應技術, 手機上用得最多、最著名的Qi無線充就是它的

  • PMA(Power Matters Alliance電力事業聯盟),電磁感應技術,以前是在車載無線充/醫療裝置見多

  • A4WP(Alliancefor Wireless Power),和另外兩個不同的電磁諧振技術,特點是可以多台、長距離充電

    1. 2021年2月,工信部【無線充電(電力傳輸)裝置無線電管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要求手機無線充不超過50W。

    2. 50W限制在2023年5月30日解開 ,工信部當天釋出了新的【暫行規定】, 手機等行動裝置的無線充電功率限制,從50W提高到80W。

    3. 最新的Qi 2標準,省流就是多了個磁吸, 解決以前無法直接確定位置有沒放對的問題。它相容蘋果的15W磁吸+安卓的15W磁吸。

    4. 有時會看到的名字:Qi的 EPP 10W/12W/15W (Extended Power Profile擴充套件功率協定,簡稱EPP),Qi的 BPP 5W(Basic Power Profile基本功率協定,簡稱BPP)

    5. 現在 幾乎所有支持無線充電的手機都帶無線反充 (iPhone除外),功率集中在5W/7.5W/10W。

    無線充電手機大全

    對於無線充, 10W/15W是能用,27W/30W是溫飽,40W/50W/66W是小康,80W/100W就是富裕線了。

    對於iPhone使用者,除非你放車子的空調口,否則沒必要搞MagSafe。

    而5W和7.5W的「夜用型」無線充,只能叫做有無線充,並沒有實用價值。5W/7.5W聽著功率不高,但它們發熱大啊,長期高溫傷機還不環保,還是忘了它吧。

    蘋果

    在iPhone 8及往後,所有iPhone都支持7.5W的Qi無線充(充電頭端功率在10W到15W之間),iPhone 15系列還是先發Qi 2無線充,iPhone 12/13/14/15系列都支持15W MagSafe(SE 2/3不支持)

    1. 2017年iPhone 8/8 Plus/X、2018年的iPhone XR/XS/XS Max(7.5W)

    2. 2019年的iPhone 11/11 Pro/11 Pro Max(7.5W)

    3. 2020年的iPhone SE 2(7.5W)、iPhone 12 mini/12/12 Pro/12 Pro Max(7.5W Qi+ 15W MagSafe

    4. 2021年的iPhone 13 mini/13/13 Pro/13 Pro Max(7.5W Qi+15W MagSafe)

    5. 2022年的iPhone SE 3(7.5W)、iPhone 14/14 Plus/14 Pro/14 Pro Max(7.5W Qi+15W MagSafe)

    6. 2023年的iPhone 15/15 Plus/15 Pro/15 Pro Max( 7.5W的Qi 2 ,15W MagSafe)

    蘋果私有的15W MagSafe(12/13 mini是12W),實際充電頭端的功率峰值可以近19W(扣掉發熱損耗,到機確實是在15W左右)。

    但iPhone本身散熱就差, MagSafe發熱大且沒帶風扇散熱,15W根本無法維持,日用又熱又慢,卵用沒有。

    外加蘋果官方和MFM認證(Made for MagSafe)的充電器都很hi貴,真沒必要買。MagSafe充電寶更是狗都不買。

    而Qi無線充?7.5W,聊勝於無吧。

    華為

  • 50W: Mate 60全系(50W)、華為P60全系(50W)、Mate 50/50 Pro(50W)、P50 Pro(50W)、Mate 40 Pro/Pro+(50W)

  • 40W: P40 Pro+與Mate40(40W)

  • 27W: Mate 30/30 Pro/保時捷設計版/P40 Pro(27W)

  • 15W: Mate 20 Pro/保時捷設計版/P30 Pro(15W)

  • 10W: 華為Mate RS保時捷設計版(10W)

  • 榮耀

  • 66W: 榮耀Magic6 Pro(66W)、榮耀100 Pro(66W)

  • 50W: 榮耀Magic6(50W)、榮耀Magic5 Pro/至臻版(50W)、榮耀Magic4 Pro/至臻版(海外版100W,國內50W)、榮耀Magic3 Pro/至臻版(50W)

  • 27W: 榮耀30 Pro+(27W)、榮耀V30 Pro(27W,榮耀首台無線充手機)

  • 小米

  • 100W: 小米MIX 4(先發100W無線充,法規後第一個反向虛標,21年8月)

  • 80W/67W: 小米14 Ultra(80W)、小米11 Pro/11 Ultra(先發67W無線充)

  • 50W: 小米14/14 Pro(50W)、小米13/13 Pro/13 Ultra(50W)、小米12/12 Pro/12S/12S Pro/12S Ultra(50W。就是只有12 Pro天璣版沒有)、小米11(50W)、小米10 Ultra(先發50W無線充)

  • 30W: 小米10/10 Pro/10S(30W)、小米9 Pro(30W)

  • 20W及以下: 小米9(先發20W無線充)、小米MIX 3(10W)、小米MIX 2S(小米首台無線充機型,7.5W)

  • Redmi: Redmi K60/K60 Pro(30W)

    vivo/iQOO(量產機全部50W)

  • 2020年的vivo APEX 2020概念機(60W),vivo X100 Pro(50W)、X90 Pro/Pro+(50W)、X80 Pro(50W)、X70 Pro+(50W),X Note(50W)、X Fold/Fold+/Fold 2(50W)

  • iQOO 12 Pro、iQOO 11/10/9/8 Pro(21年8月的iQOO 8 Pro是藍廠第一台量產無線充手機)

  • OPPO

  • 50W:Find X7 Ultra(50W)、Find X6 Pro(50W)、Find X5 Pro(50W)

  • 30W/40W:Find X5(30W)、Find X3/X3 Pro(30W)、OPPO Ace2(先發量產40W無線充,OPPO首台無線充手機,2020年)

  • 15W:Find N(15W)

  • 其他

  • 一加: 一加12(50W)、一加10 Pro(50W)、一加9 Pro(50W)、一加8 Pro(一加首台無線充,30W)、一加9(歐美版有15W Qi)

  • 真我: 真我GT5 Pro(50W)

  • 魅族: 魅族21 Pro(50W)、魅族20 Pro/20無界版(50W)、魅族18 Pro(40W)、魅族17 Pro(27W)、魅族Zero(18W)

  • 蔚來手機NIO Phone (50W,私有協定,不相容華為/小米/OPPO/vivo無線充底座)

  • moto: X30 Pro(50W)、X40(縮水回15W)

  • 努比亞/紅魔: 努比亞Z40 Pro(15W磁吸無線充)

  • 中興: Axon 10 Pro(15W)、Axon 9 Pro(10W)

  • 爆冷與冷門: 極星手機(魅族21 Pro換標版,3月6日還沒釋出,預計50W)、堅果R1(10W)、2017年的金立M7 Plus(10W無線充,充電頭端16W)

  • 海外低功率陣營

    1. Google (最高23W):Pixel系列全系,Pixel 6以下最高11W,Pixel 6/7/8分別是21W/20W/18W(連年走低),Pixel 6/7/8 Pro都是23W,Pixel 7a/Fold是7.5W。2012年的Nexus 4開始,隨後的Nexus 5/6都有無線充(統統5W),但2015年的Nexus 5X/6P不支持。

    2. 三星 (最高15W):Galaxy S6/S7/S8/S9/S10/S20/S21/S22/S23/S24全系列(Galaxy S4/S5要買特殊後蓋才有無線充)、Galaxy Note4/Note5/炸掉的Note7/Note8/Note9/Note10系列/Note20系列、Galaxy Z Fold全系、Galaxy Z Flip全系。Galaxy S6是5W,Note5是9W(充電底座是15W,充它的3000mAh電池,要2小時40分鐘充滿),S7配雙線圈充電板9W,S8系列配三線圈充電板10W,2018年的S9提升到15W,往後就一直定在15W了。

    3. 索尼: 2018年Xperia XZ2/XZ3系列(9W)、隔一代到2020年的Xperia 1 II(11W)、之後的Xperia 1 III/IV/V、Xperia 5 IV/V都有(2014年的Xperia Z2/Z3也是用手機殼配件來做無線充,但Xperia PRO-I竟然沒有無線充)

    4. LG (最積極的無線充擁護者):2013年遠古的V版LG G2就有無線充了,隨後的LG G3/G4(要特別版或加購特別後蓋)/G6系列/G7系列/G8/8S/8X系列、V30/30S/V35系列/V40/V50/V50S系列全都有無線充。2018年的LG G7之前都是5W,之後都是15W。

    5. 夏普: R3系列等,過於冷門,就不盤了。

    實際推薦

    因為50W無線是旗艦標配,搞得無線充手機的推薦極其簡單:

  • 4000元檔: 是台正常旗艦都有無線充了,不用選

  • 3000元檔: 真我GT5 Pro(驍龍8 Gen 3)、榮耀100 Pro(驍龍8 Gen 2,價效比當然打不過真我)

  • 2000元檔: Redmi K60(驍龍8+)↓、moto X30 Pro(三方平台2300左右,驍龍8+)、Redmi K60 Pro(驍龍8 Gen 2。其實K60就行,預算能摸到K60 Pro的話,還不如加錢找真我)

  • 如果能接受二手老旗艦的話,可以去海鮮市場(閑魚)和深水寶(淘寶)看看我們上面提到的 華為、榮耀、小米、vivo、OPPO、一加、魅族的老旗艦,也可以看看三星、索尼、LG的老旗艦 (避開驍龍888、驍龍8 Gen 1、Google Tensor芯片就好)。

    無線充電底座

    最後提一嘴無線充底座的事情:

    1. 和有線充一樣,國產旗艦的 高功率無線充,都是私有協定,基本都互不相容,必須買本家,第三方最高15W 。甚至自家的無線充底座,對本家不同機型的相容性也會不同(可真是太淦了!)。

    2. 不同牌子的手機和充電底座混著放,協定握手成功前,有可能會飆出高功率,且能維持20V高壓,但實際底座輸入端在13W到18W居多。 扣掉損耗,手機輸入在10-12W級別

    3. 部份新能源車,可以支持有多個國產廠商的50W無線快充,但現在還沒見到能相容多個高功率無線充協定的充電底座/無線充電寶。

    4. 充電底座建議去小黃魚買, 絕大部份型號就100元到200元(畢竟很多老型號,官店全新也不到200)。

    常見的高功率無線充電底座:

  • 影像旗艦經常要壓低線圈位置,混用無線充底座時,可能要自行加墊塊,或者用有自適應升降線圈的無線充底座,現在主要就是vivo立式無線充電器2代(499元50W,不帶充電頭)和小米升降式風冷無線充(499元80W,套裝)。

  • 而小米的白色風帆無線充是80W,黑色風帆是100W,白色的立式風冷無線充Pro是50W,黑色的立式風冷是55W。

  • 華為那個是50W超級快充立式無線充電器,vivo的50W無線充底座有兩代(2代有自動升降,但貴很多,還是撿一代吧)。

  • OPPO有50W的AirVOOC(影像超大杯有自己的專用版),一加有50W Warp,摩托羅拉也有一個50W的。

  • Google Pixel Stand無線充電底座也有2代,2018年的初代Stand是10W,2代是23W私有+15W EPP,帶30W的PPS充電頭(但講真,就那15W的無線充,沒必要買貴到撲街的官方充電底座了,不如省點錢多買幾瓶辣椒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