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寵物

蘇州人為什麽稱「鵝」為「白烏鬼」?

2024-02-14寵物

在最早被人類馴化的家禽中,鵝屬大型家禽(中國鵝的祖先是奇洛基,歐洲鵝的祖先是灰雁)。家鵝體型比家鴨大,嘴扁闊,前額有肉瘤,雄大雌小,黃色或黑褐色,有的種類咽喉部長有咽袋。頸長,能挺伸,體軀寬壯,雙翅較長,折疊在背上,腿粗壯有力,腳大有蹼,善遊水,體態軒昂,常高聲鳴叫,鳴時此起彼應,性又勇敢好鬥,常啄生人或異物,一般的狗或牛,見了也讓它三分。舊時農家常用來看門守屋。鵝愛吃青草和水草,通常飼養在水草豐盛的河塘等處。

中國鵝是最著名的,多長在華東、華南地區,特點是產卵多、生長快、肉質鮮美。壽命一般均可活10年以上,甚至可長達60年,故又有長生鵝之稱。中國鵝又可分為幾個種類,最優良的有產於太湖流域的太湖鵝和廣東澄海的獅頭鵝等。其中太湖鵝,就是通常所說的白鵝,特稱蘇州鵝,又稱吳鵝。據【三農紀】記載,春秋時範蠡協助勾踐滅掉吳國後辭去官職,涉三江,入五湖,在太湖一帶養白鵝致富。日本雄略天皇時,吳鵝開始輸入日本,又被稱作唐鵝,說明1500年前,太湖鵝已馳名海外。

馬耀明 攝(視覺蘇州供圖)

但是,蘇州人口語中,總是稱「鵝」為「白烏鬼」(鬼,念作居,ju),這是什麽緣故呢?

原來,在吳語中,「鵝」與「我」同音,差別只在「鵝」念上聲,「我」念平聲。蘇州口語把宰鵝說成殺鵝,而「殺鵝」音同「殺我」,「吃鵝」音同「吃我」,很不吉利,讓人忌諱。那麽稱鵝什麽好呢?由於蘇州水鄉多見鸕鶿(即魚鷹,蘇州人稱水老鴉。鴉,念作屋,wu),而鵝與鸕鶿很相像。只是鸕鶿渾身烏黑,鵝卻是羽毛雪白(偶爾眼梢、頭頸部、腰背部出現少量灰褐色)。有意思的是,鸕鶿有個別稱叫做「烏鬼」。遠在唐代,杜甫詩雲「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戲作俳諧體遣悶】之一)。詩中的烏鬼,指的就是鸕鶿。鸕鶿別稱烏鬼,其意何在,已不可考,只是它全身發黑,眼睛發綠,動作敏捷,見了人欲拒還迎的樣子,也真是怪模鬼樣的,「烏鬼」的稱呼倒合幾分情理。鵝的形態既然與鸕鶿(「烏鬼」)十分相像,慢慢地,就有人稱它為「白烏鬼」了。

後來,「白烏鬼」就成了蘇州一帶對鵝的特稱,直到今天,「鵝」在蘇州人口語裏都說成「白烏鬼」。由於吳語中,烏龜同烏鬼是同音,所以有人認為應是「白烏龜」,且推測,鵝的長頸經常向前探伸,如烏龜伸頸那樣,故雲。此說有點牽強,不確。

然而,王夢沂先生提供的民間另一種說法,卻頗有可取之處。正如前文所述,鵝見陌生人或其他動物等,不僅大聲喧叫,而且會奮不顧身向前伸頸啄咬。所以,吳地農家舊時多養白鵝來看家——鵝也因此獲得了「護居」即保護居室的美名,又因它全身白羽,故習稱「白護居」,吳語「護居」與「烏鬼」音相近,故慢慢地就統稱「白烏鬼」了。

關於「白烏鬼」的故事,江南一帶特別是蘇州地區是很多的。例如,鵝肉在明代被視作美味家禽,無論在朝廷,還是民間,都是視鵝饌為尊,以鵝菜為重。在民間,人們設宴招待貴客是把鵝饌作為開宴第一道大菜的,小說【金瓶梅】也多次描述了當時以鵝菜為重的禮俗。至於民間饋贈,更把贈鵝視為時尚。明代官方甚至規定,巡按在任上,是不能吃「鵝」的,以表示清廉。

太倉王世貞在【觚不觚錄】中就指出當時規定「禦史毋食鵝」,王世貞的父親曾為禦史,當時有人為了送熟鵝給王父吃,特意割去鵝的頭尾,而用雞的頭、尾蓋在鵝身上,以遮人耳目。

太湖鵝因其「顏值」,自來就受到人們的喜愛,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愛鵝是眾人皆知的,據說王從鵝頸的伸縮自如中領悟書法之奧妙。但人們喜愛它,主要還是要吃它的肉。元末明初的書畫家倪瓚愛的就是鵝肉。

據【吳縣誌】記載,獅子林初建時,天如禪師(惟則)曾邀請倪瓚為建造獅子林(當時名「菩提正宗寺」)設計構圖,倪設計出來後,觀者無不為之折服。此事轟動了整個蘇州城,也引起一家大菜館老板的興趣,他為了表示對倪的敬意,特地烹製了一尾清蒸鱖魚送倪品嘗,倪無甚表示,後來送上一盆燒鵝,倪嘗了就叫好,不斷用筷子搛著送進嘴中,最後把盆內鵝肉一掃而光。倪回家後,又進一步改善了烹製方法,並把烹製的這道菜,載入自己的烹飪專著【雲林堂飲食制度集】中。倪瓚烹飪燒鵝的方法,後來被清代的袁枚收入【隨園食單】中。因倪瓚號雲林,特以「雲林鵝」作為雅稱,至今,「雲林鵝」還是享譽烹飪業的一道名菜。

蘇州大量養鵝的歷史一直延續到當代,直到上世紀60年代,蘇州古城相門外城河與平門外錢萬裏橋城河邊,還有很大的養鵝基地。蘇州古城鳳凰街,有條小路因彎曲如鵝頸,名鵝頸灣。相城區有湖名「鵝真蕩」,這是因為湖蕩形如「鵝肫」的原因,真與肫諧音。「鵝肫」的形狀一般人是不熟悉的,只有養鵝、宰鵝多了,才能熟知,這從另一個方面證實了鵝與蘇州的關系。

(原載於【蘇州日報】2016年05月06日 B02版)

作者:柯繼承

編輯:小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