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寵物

北方籠鳥之黃豆瓣鳥(黃喉鹀)

2024-07-27寵物

黃喉鹀的飼養要點

黃喉鴨又叫黃眉子、黃蓬頭,屬雀形目雀科,是中國有名的一種籠養鳥。

(1)形態特征

黃喉鹀體長約16厘米,比麻雀稍大一點。頭頂和冠羽以及頭側均為

黑色,眉紋前白後黃,直達枕部,後頸和腰及尾上覆羽等大都灰色,背栗褐色,具黑色羽幹紋。兩翅和尾大都黑褐色,羽緣棕白色,在翅上形成兩道橫帶,最外側尾羽幾乎純白色,次一對具楔形白斑。頦黑色,喉鮮黃色。胸部有一半月形黑斑,下體其余部份均為灰白色,兩肋具黑褐色細紋。

雌鳥與雄鳥形態特征

上的不同點在於:雌鳥體色較淺涘,頭部為褐色,喉部黃色較淺,胸部黑斑不明顯。

夏季主要分布在內蒙、東北,春季在這兩地域繁殖,秋季遷至長江以南的山地疏松或灌木叢間越冬。

(2)生態特征

其喜棲居於山區疏林或溪旁灌木叢間,也棲居於草地。平時成小群透動,很少結大群。春天鳴聲婉轉,常站在樹枝上高聲鳴叫。

(3)生活與繁殖習性

黃喉以植物種子、昆蟲為食物。

5~6月間在林中或灌叢間地上營巢,巢由禾本科植物的細莖、葉片及毛發等造成,很隱蔽,不易發現。卵白色,雜以稀疏黑點的淡紫色斑。每窩產卵5枚。

(4)飼養管理要點

其較易飼養,生鳥開始需捆膀,但經過一段時間很快便能馴熟。

飼料以粟、黍、稗等,平時可餵芙蓉食,稍加些芙蓉粉,並經常給些麵包蟲、水果、蚱蜢等。要經常為其水浴,並註意鳥籠的清潔。每天要更換飼料和飲水。

黃喉鹀發生「撞籠」的應對措施

剛買來的或從野外剛捕來的新鳥,尚不能適應人工餵養,可能發生嚴重的撞籠現象。

防止撞籠現象發生的方法:將鳥籠放在較暗的環境中,並嚴格保持環境安靜,尤其是應該避免受到家裏其他小動物的幹擾或驚嚇。

如果黃喉鹀發生嚴重撞籠現象的話,還可以對黃喉鴉進行捆膀,方法是將鳥的兩翅最外側的4~5枚飛羽交叉在腰部,用棉線結紮,再把其余的飛羽翻於結所處的上方,有時甚至要連尾羽一起捆上,幾天後即能適應籠養環境。

上述兩種方法,可以只用其中一種,也可以兩種同時使用。

應註意的問題是:無論黃喉一開始如何不適應籠養,都要及時提供飼料和飲水。置於黑暗環境中時,要有一定的光線使鳥能夠采食。

黃胸鹀的形態特征和生活習性

黃胸鹀又稱禾花雀、黃麻雀、麥黃雀、青黃雀、黃膽、老鐵背、黃豆瓣等,屬雀形目雀科。

(1)形態特征

該鳥成鳥體長約15厘米,形似麻雀,稍苗條些,羽衣華麗,頭側、額部均為黑色,背羽栗紅色,翼上覆羽為白色,其余翼羽和尾羽為黑色,胸前有栗紅色項圈,胸腹部鮮黃色中稍帶綠色。

雌鳥頭頂栗褐色,後頸灰褐色,背和肩黃褐色;肩、腰和尾上覆羽栗色;翼上小覆羽和中覆羽暗褐色;頦和喉近白色,下體余部黃色。

(2)生態特征

黃胸鹀是典型的河谷、草甸鳥類,除棲息於草甸、河谷外,還常見於柳、榆、槐樹的稀疏林中,也棲息於草原或森林草原。

該鳥春季從印度半島飛經西伯利亞到西歐繁殖,秋季依該路線返回,在遷徙時遍及中國大部份地區。

(3)生活習性

黃胸鹀主要食物為野生植物種子,也啄食稻谷、麥子、谷子、高粱等作物種子,對農作物有一定危害。

在野生自然環境中,該鳥營巢於草叢間,巢呈碗狀,由草根、草葉、馬尾松毛等構成。5~7月繁殖,產卵4枚。蛋為灰綠色,並有灰、褐色的斑紋。在繁殖期間也吃一些昆蟲。

在廣東,人們根據其晝飛夜伏的特點,在其棲宿的河邊草叢中張網,待天黑後燃放鞭炮,黃胸鴉慌忙起身。結果撞到網上而被捉到

飼養黃胸鹀的管理要點

(1)飼養管理

黃胸鹀用點頦籠飼養,籠底加一塊塑膠承糞板,板上鋪細砂平時飼料可按谷子(或稻子)、稗子、黍以5:3:2的比例混合後餵養,再適量餵一些麵包蟲、皮蟲、玉米螟幼蟲等昆蟲,以及葉菜、水果,也可餵蛋小米。換羽期可餵些鮮谷子穗或黍子穗,如遇羽毛脫換不下,可餵蟬蛻或由雞蛋殼內膜浸泡的水。

鳥一般不太怕冷,夏季要避免陽光直曬,但不能缺少陽光。

黃胸鹀不喜水浴。食缸、水缸每1-2天要清洗1次,鳥籠每周要洗刷消毒1次

(2)繁殖方法

用親鳥繁殖黃喉鹀時應當註意以下問題:

①保持籠內清潔衛生,籠內設橢圓形洗浴杯,使雌鳥不會把汙染的東西帶入巢內。

②保持環境的安靜,在鳥繁殖期間,飼養者盡量不幹擾或少幹擾親鳥的孵化,產卵的巢窩要固定在籠內的棲架上方,防止震蕩,洗浴杯要放在籠內下方,以防水濕巢窩

③避免近親配對。

④種卵保持清潔,不要水洗或用布抹,宜放在通風透氣的地方,溫度保持14~16℃,相對濕度75%~80%,洗凈後吹幹便可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