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晚,200只精心打扮的寵物貓在「鏟屎官」們的帶領下,齊聚上海博物館的「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現場,參加博物館開啟的第一個「博物館奇喵夜」活動。
據上海博物館官微介紹:首場活動中200張帶貓看展的「攜寵票」,1秒便售罄了。
活動現場(圖據上海博物館官微)
誰不想帶自己的愛貓來感受一下人類史上最早將貓作為寵物的文明現場呢?
古埃及人對貓的喜愛和他們的金字塔一樣聞名遐邇。不過,最早的貓也和人類祖先一樣是從非洲走出來的嗎?它們是如何在這個地球上擴散並和人類結下不解之緣的?
貓的起源
最早的貓科動物叫始貓(Proailurus lemanensis),它和短尾貓差不多大。它的腿很短,但毫無疑問是一只貓科動物。
大約2000萬年前,貓科動物的大家庭分出了兩大分支,其中一個分支產生了許多劍齒虎物種,另一個分支「錐齒」貓則包含了今天所有的貓科動物。
研究顯示:今天所有貓科動物的共同祖先生活在約1100萬年前。這個祖先隨後分化為兩個譜系,分別是包含7個物種的大型貓科動物(豹亞科),以及包含其余所有物種的小型貓科動物(貓亞科)。
來自北非和中東的沙漠貓(據圖蟲創意)
除了獅子老虎和獵豹這些大型貓科動物之外,我們熟悉的小型貓,主要分為北非野貓、南非野貓、亞洲野貓、歐洲野貓和沙漠貓等幾大類。
現代家貓的祖先是北非野貓——所以沒錯,埃及人確實豢養過最早的家貓。
2004年,法國考古學家在賽普勒斯的一處史前墓葬中,發現了用於陪葬的貓的遺骨。這兩座墳墓距今已有約9500年歷史,其中一座墳墓裏躺著一個人,距離這個人的腳不到半米的地方是第二座更小的墳,裏面有一只約8個月大的貓,被小心翼翼地側身放著,保存完好。
墓葬發掘現場(上)與復原圖(據考古學人官網)
與墓主人埋在一起的,還有一堆珍貴的隨葬品,包括斧頭、拋光的石塊和赭石等。這說明:這只貓同樣被視為一件珍寶。
雖然年齡尚幼,但這只貓個頭不小,屬於剛馴化不久的野貓種類,同時也說明它生前過得不錯,因此考古學家們認為,它有可能是一只被馴服的家庭動物,甚至可能是主人心愛的寵物。
人類與貓的親密共處,竟然已有將近一萬年的歷史。
曾有一個古埃及王朝因貓覆滅?
擁有悠久農耕文明、地處熱帶的古埃及,蟲、鼠和蛇都是人類定居生活的煩惱,而古埃及的貓不僅是捕鼠能手,甚至還能捕蛇。古埃及人崇拜的太陽神「拉」就能化身為貓進入冥界,和故意制造混亂的蛇妖阿波菲斯(Apophis)搏鬥,並殺死對方。
貓只是太陽神的變身之一。古埃及人還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貓之女神:巴斯泰特(Bastet)。她是掌管家庭、女性秘密和豐產的神。古埃及人相信巴斯泰特女神可以護佑家庭遠離惡靈與疾病,尤其是那些危害女性和兒童的的疾病。
大英博物館著名的蓋亞·安德森青銅貓
或許也出於這個原因,古埃及的女性格外鐘愛貓。盼望有孩子的女性會戴上特殊的巴斯泰特女神護身符,這類護身符上有小貓圖案,圖案中小貓的數量一般是該女子希望生育的孩子的數量。
從目前已發現的文物來看,埃及浮雕和壁畫中貓的形象至遲到第4王朝時期(約公元前2500年)便已出現。到了第12王朝時期(約公元前1900年)的浮雕繪畫和文物中,貓作為家庭寵物的形象愈發明顯。
在一幅公元前1250年左右的墓室壁畫(上圖)中,描繪了古埃及皇室雕塑家伊普伊(Ipuy)一家的溫馨畫面:伊普伊和妻子正襟危坐,接受兒女們送來的花束。一只成年貓坐在妻子的椅子下,而另一只小貓則坐在伊普伊的腿上撒嬌。
還有年代更早的、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內巴蒙墓室壁畫(公元前1350年),墓主人是古埃及神殿書記官內巴蒙(Nebamun)。畫面中,內巴蒙站在一片長滿了紙莎草的沼澤地裏打獵,從水中到天空,全是密密麻麻、栩栩如生的飛鳥和遊魚。一只矯健的貓兒一躍而起,咬住一只野鴨的翅膀,前爪和後爪還分別按著兩只鳥,簡直能幹極了。
內巴蒙墓室壁畫
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1世紀),貓捉老鼠的題材也大量出現在紙莎草文獻、陶片和墓室壁畫中。一本新王朝時期析夢的紙莎草文獻中還有這樣的描述:「如果一個人夢見了貓,這預示著豐收的好運氣會降臨其身。」
尼羅河三角洲東部的埃及城市紮加齊格(Zagazig)市郊附近,有一片紅色花岡巖廢墟。它就是「聖貓古城」布巴斯提斯(Bubastis)的遺址所在。這座古城由於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赫洛多德的記述而聞名於西方。
赫洛多德於公元前5世紀造訪埃及的時候,曾經生動地描述過布巴斯提斯,以及當時的人們對巴斯泰特女神的狂熱崇拜。「這座城裏有一座非常值得註目的神廟,雖然城裏尚有其他神廟,這卻是最雄偉,也耗資最巨的一座,實令人嘆為觀止。」
「聖貓古城」布巴斯提斯遺址
他在巨著【歷史】中記錄了古埃及人對貓的極度重視:如果故意殺害貓會被判處死刑;如果是不慎誤殺,則要按照女祭司的要求賠償相應的錢財;家中的寵物貓死去的話,全家人都要剃掉眉毛以表哀悼,否則巴斯泰特女神就會降災……
在巴斯泰特女神崇拜最興盛的時期,成千上萬的埃及人每年都會去布巴斯提斯朝聖,為女神舉辦慶典,並購買貓木乃伊敬獻給女神。許多幼貓因此被殺死並制作成木乃伊——人類的崇拜反而讓它們早早喪了命。
貓木乃伊
貓變得供不應求,以致於不少外觀為貓木乃伊的內部其實並沒有貓,裏面填充的是黏土甚至魚幹。
因為崇拜而受害的也不止是貓,還有古埃及人自己。
公元前525年,在與波斯人的一場戰爭中,因為波斯士兵將巴斯泰特女神的頭像畫在了盾牌上,導致埃及士兵不敢向其施加弓箭和刀槍,大敗而走。
後人繪制的戰役「復原圖」
嘗到了甜頭的波斯軍隊「再接再厲」,收集了所有他們能在當地找到的貓,向埃及守軍發起了「貓的攻擊」——將活貓一只只投向埃及守軍……在鋪天蓋地扔過來的貓咪面前,埃及軍隊徹底喪失了鬥誌。
大敗之後的法老棄城逃往孟斐斯,最終孟斐斯也被波斯軍隊攻陷,埃及第二十六王朝宣告滅亡,波斯帝國也由此成為古埃及名義上的第二十七王朝。而這場貝魯西亞之戰,則被後人視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心理戰。
唐僧是最早帶貓回國的名人嗎?
盡管古埃及人對貓的鐘情舉世聞名,家貓的出現也被公認為最早發生在古埃及。但迄今考古發現的、能充分說明貓與人具有伴侶關係的最早證據,卻是來自中國。
此次在上海博物館展出的貓木乃伊
20世紀50年代至21世紀初,考古專家們對陜西省華縣泉護村先後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在1997年的那次發掘中,出土了至少兩只貓的8塊骨頭,考古團隊對其完成了骨骼測量、測年和同位素分析。
同位素分析顯示:當時生活在泉護村的定居人群和他們家養的狗與豬,吃的都是以小米為主的糧食,這些貓也是。它們的飲食由植物和動物物質共同組成,尤其是其中一只貓的飲食以植物為主,幾乎沒有攝入動物蛋白的證據。
泉護村出土的貓骨
要知道,貓在自然中是超級肉食動物。野外的貓只吃動物的肉。這一點強有力地說明:泉護村的這些貓,是人類家養的。
第二條線索甚至有些令人感動:那只飲食以植物為主的貓,其頜骨上的牙齒磨損得很厲害,說明它已然進入暮年。雖然野外的動物有時也會活到年邁,但這種情況下更可能的解釋是:那只老貓的主人曾用心照顧它。
中國人養貓的歷史,至少有5300年了。過去一直認為:中國的家貓是2000多年前由歐洲大陸傳來的,而現在我們可以推斷:貓的馴化可能獨立發生在世界上幾個不同的地區,中國的貓也並非全由西方傳來。
宋【貍奴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不過,一直到清代的時候,不少國人還認為:貓是從唐代才開始有的——他們認為所有的貓都來自古印度,而且是玄奘法師帶回來的。
清代人的愛貓筆記【貓乘】中有這樣一段話:「中國無貓,種出於西方天竺國,不受中國之氣。釋氏因鼠咬壞佛經,故畜之。唐三藏往西方取經,帶歸養之,乃遺種也。」中國文人們相信:為了防止老鼠咬壞佛經,玄奘法師從天竺國帶回了貓。
馬王堆出土的繪有貍貓的漆食盤
玄奘西行,走的路線中很長一段都是唐朝的絲綢之路,而絲路最早是漢代開辟的,貓在漢代就已經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寵物了,並且因其稀少而身價高貴,主要被貴族們豢養。
最有力的證據之一,就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這些貓被畫在漆食盤上,身上都有鯖魚紋(最早的家貓身上都是這種紋路),總共有100多只,形態各異,沒有兩只貓是一模一樣的——有的貓看起來養尊處優,有的貓看起來野性十足。
馬王堆出土文物上的部份貍貓紋圖示
從野生動物到家養寵物,貓和人的關系,也從側面折射出文明發展的行程——最初是為了保護珍貴的糧食、紙張和絲綢免受鼠類威脅,然後漸漸產生情感和依戀,給予彼此庇護和陪伴。
不一昧講求實用、自然流露溫情的文明,才是令人心生向往的文明。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編輯 曾琦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