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數位

長焦是未來高端手機的關鍵競爭點?

2024-07-25數位

前段時間,SOOMAL堅持多年的手機網路攝影機評分取消了,因為這種基於主攝為主的打分機制已經跟不上國產手機網路攝影機的發展趨勢。

如果你是最近一年多上市的國產高端手機的使用者,會發現,你的拍攝習慣已經在悄悄的改變。以前是主攝占了絕大部份的拍攝任務,現在長焦的占比可能接近一半。2年前有廠商做過統計,即便有超廣和長焦做副攝的機型,主攝拍攝占比也能接近80%,是主攝各種場景通吃嗎?其實不是,而是提供其他焦段的副攝不夠強,或者不夠好用。

現在主流的手機主攝焦距大概在23-26公釐的範圍內,這是妥妥的廣角,廣角對於絕大部份人來說,其實並不友好,使用難度其實挺高的。其視野大,容納的各種物件多,造成構圖取舍困難,別說新手了,就算不少半新老鳥,也沒把握敢說自己有能力完美駕馭23公釐焦段。超廣就更難上手了,因為使用難度偏高,給超廣上高配置報酬率並不理想,有沒有發現。有沒有發現,這幾年超廣不但不是熱點,甚至還在偷偷的減配,而使用者感知也不強,就是因為使用率低。

2019年,華為P30 Pro上市,潛望式長焦出現在了在售手機當中,開啟了長焦新時代,各家也紛紛跟進。但使用者並不是很買賬,使用率依然很低,最大的原因就是成像品質不行,晴天下能湊合,弱光下一塌糊塗,使用限制較大,讓人愛不起來。接下來的幾年,潛望式長焦變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配置。

所以,拼影像,還只能是卷主攝,所以各家又整齊劃一的邁進了「一英寸大底」時代,為了這一英寸帶來的畫質提升,大家逐漸接受了更加突出的機身設計和接近半斤的重量。恰恰是主攝這一次升級所達成的共識,給長焦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間,既然突出部份這麽厚了,那麽再塞一個更大尺寸的潛望長焦模組吧。

大模組意味著更大的感光器尺寸,長焦畫質的短板將得到極大的改善,而且國產廠商們還緊鑼密鼓的將長焦微距功能給普及了,手機長焦終於實作了遠可以拍景物,中可以拍人文,近可以拍微距花草的全能套用 ,而新的硬體也能適應更復雜的光照條件 ,弱光場景中也能較好表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博物館裏也能用隨意的使用長焦了,甚至可以去昏暗的爬蟲館拍蟲子。就在2年前,這都是很為難的事情。

與此同時,超分融合演算法也在極大的改善長焦的套用體驗,以前使用長焦需要卡在它的光學焦距上使用,否則成像品質會很受影像,而這個演算法能減少變焦帶來的畫質損失,讓手機長焦的使用有了純光學變焦那樣的近似體驗[近似,勿杠],現在比較優秀的長焦機型,在等效200公釐的變焦範圍內,已經能提供可用的畫質,且基本不分場合。

這一硬一軟結合的進步,讓當前頂級的手機長焦體驗比起2年前的機型實作了跨越式的提升,提升包括適用題材、畫質與實際套用體驗,是全方位的巨大進步。上面展示的樣張,均為某手機長焦拍攝,其畫質水平已經可以冒充相機所攝。

對於普通使用者來說,長焦有著視野更窄,被攝主體更容易突出,構圖更容易的巨大優點,簡單說就是易於上手。相比主攝、超廣,一枚好長焦更容易讓使用者刷成就感,更容易體驗到攝影的快樂。 前提是,長焦要夠好,以前那種就不太行。諸位老法師,回頭想想自己的攝影經歷,是不是有那麽一支長焦鏡頭給了你無數次的信心後,然後才小心翼翼的去接觸超廣題材的?

我們整理最近2年旗艦機型的成片時發現,長焦的使用比例大大的提升,長焦表現越好,長焦出片占比越大 ,也詢問了周圍的朋友、讀者,也得到了類似的反饋。所以我們在思考一個問題,基於主攝為主的評分機制還有意義嗎?有,但會有明顯的偏差了,所以我們決定廢榜。而諸位也沒必要太在意評分,現在的旗艦手機都已經具有出好片的基礎實力。

長焦是不是未來高端手機的關鍵競爭點? 我們認為是。長焦一定是下一個卷中卷的熱點,現在的長焦最佳化還不夠,很多適合場景下對焦邏輯需要最佳化,有些機型拍花花草草,對焦比較吃力,有些演算法還跟不上。畫質也有進步空間,下一代旗艦, X100 Ultra這種級別的場景起碼得是標配吧,當然,我們還希望更上一層樓。當國內廠商關起門來一通廝殺後,回頭再看曾經景仰的標桿品牌,已經被遠遠的甩開了,跟隨競爭變成了領先競爭,國貨這些年還是挺給力的。

您對手機長焦又有何期待呢?歡迎在評論區發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