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遊戲

「孫悟空」一直在變化

2024-09-03遊戲

「畫面驚艷,有電影般的美感和令人耳目一新的速度感。」依據【西遊記】改編的國產首款大型3A遊戲【黑神話:悟空】剛上線,便取得銷量超1000萬套的驚人業績,連英國【衛報】也不得不做出前面的評價。

對於「悟空出圈」,贊者稱,它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可作為將來遊戲開發的模版;彈者稱,「混搭風」太明顯,沖淡了傳統文化。這就忽略了,【西遊記】從未僵化地死守傳統,其創作歷程長達千余年,一直在變,正因不同時代的作者不是只想著繼承,而是全力出新,它才成了經典。事實證明,最大的傳統是有創造力的人,而不是前人創造的形式。

在四大名著中,【西遊記】頗獨特,主題不鮮明,跡近戲墨,但據學者王文強鉤沈,【西遊記】英譯本多達64個,是最早被收入企鵝經典文庫(亞瑟·韋利譯本和藍詩玲譯本,兩次被收入)的中國古典小說,早於【紅樓夢】等。在英語世界中,知道孫悟空、豬八戒、唐僧、沙僧的讀者,遠比知道林黛玉、賈寶玉的多。

隨著社會發展,今天生產已不只是物質生產,還包括精神生產。【西遊記】是遊戲之作,更是民族驕傲,恰恰印證了美國學者簡·麥戈奈格爾在【遊戲改變世界】中所說:「遊戲增強了我們身為人類最重要的能力——快樂、靈活和創造力,賦予了我們以意義非凡的方式改變世界的力量。」

孫悟空本是膽小鬼

【西遊記】成書歷程曲折,分5個階段,即:史書階段、【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階段、雜劇階段、【西遊記平話】階段和【西遊記】階段。

史書階段指【大唐西域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前書為禦覽而作,皆實錄。後書出自玄奘弟子慧立、彥悰之手,意在弘揚佛法,多靈異故事,即魯迅先生所說:「初無諸奇詭事,而後來稗說,頗涉靈怪。」唐代寺院競爭激烈,各以「俗講」攬眾,底本即「變文」,分「講唱佛經故事」和「講唱人世故事」兩類,加入靈怪傳說,效果更佳。比如後書中,有「西南海島有西女國,皆是女人,無男子,多珍貨」,應是【西遊記】中「女兒國」的藍本。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刊刻於南宋,全書共三卷,由17個小故事組成,無豬八戒,有猴行者,「偶於一日午時,見一白衣秀才從正東而來,便揖和尚:萬福,萬福!和尚今往何處?莫不是再往西天取經否」。

「白衣秀才」自稱「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曾「九度見黃河清」,且「知得法師前生兩回去西天取經,途中遇害」。

與孫悟空不同,猴行者膽小怕事,因「我八百歲時,到此中偷桃吃了」,左肋被打八百,右肋被打三千鐵棒。他提醒唐三藏:「輕輕小話,不要高聲!此是西王母池。我小年曾此做賊了,至今由(猶)怕。」三藏法師調侃說,何不再偷桃,猴行者稱「至今肋下尚痛。我今定是不敢偷吃也」。

取經路上,猴行者擅用法術降妖除魔,最終與三藏法師都歸天成仙,被唐太宗封為「鋼筋鐵骨大聖」。

元代時突然變惡神

到雜劇階段,孫悟空形象突然黑化。

據學者趙樂屏在【〈西遊記〉孫悟空形象研究】中鉤沈,元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中,孫悟空成了惡魔,偷金丹,盜仙酒,扳倒丹爐,連老獼猴都說:「只因齊天大聖,那個傻兒凹。」到元代楊景賢的【西遊記雜劇】時,孫悟空更不堪。

首先,有老婆。系強搶來的火輪金鼎國王之女,孫悟空盜金丹後,給妻子偷了一套仙衣,還與她共享偷來的仙桃、仙酒。加入取經團隊後,孫悟空仍稱火輪金鼎國的地界是丈人家。

其次,好色。三藏法師拒絕女兒國國王求婚,孫悟空表示他願替師傅留下;求借芭蕉扇時,對鐵扇公主產生邪念:「知她有丈夫沒丈夫,好模樣也不好?」向土地神打聽鐵扇公主情況時,又問:「她肯招我做女婿麽?」

其三,不安分。連看守孫悟空的花果山山廷(早期各版本中,孫悟空都是被鎮壓在花果山下,而非五行山)都對三藏法師說:「他(孫悟空)凡心不退,不可用他。」孫悟空被三藏法師放出來後,想:「好個胖和尚,到前面吃得我一頓飽,依舊回花果山,那(哪)裏來尋我。」

雜劇中的孫悟空奸懶饞滑壞,很像後來的豬八戒,在楊景賢的劇中,豬八戒首次出現。楊景賢筆下的孫悟空用戒刀,觀音所賜,打紅孩兒時說:「教你嘗我一戒刀。」但鬥沙和尚,又說「我耳朵裏取出生金棍來,打得你稀爛」。

直到明代,山西省婁煩縣馬家莊鄉廟鐘上,孫悟空拿的仍是禪杖,還沒拎金箍棒。此鐘鑄於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略早於吳承恩生活年代(約1500一1582年)。

吳承恩啟用了孫悟空

【西遊記平話】階段是否存在,尚有爭議。原書已佚,【永樂大典】錄「魏征夢斬涇河龍」一段,元代北韓漢語教材【樸通事諺解】中,有「買【趙太祖飛龍記】【唐三藏西遊記】去」的記載,並簡寫「車遲國鬥法」故事,與今本內容一致。這意味著,【西遊記】在元代已很完整,吳承恩只做了修補工作。

著名學者黃永年說:「過去認為百回本出於某個人的憑空創作,並把創作者捧得如何高明如何偉大的傳統觀念,看來需要改變。」學者石昌渝在【〈樸通事諺解〉與〈西遊記〉形成史問題】中指出,【樸通事諺解】雖成書於元,但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時有重大修改,中國使臣葛貴參與;16世紀初,北韓崔世珍又加諺解(用北韓語解釋漢文);17世紀70年代,樸世華修訂後刊行,可能此時才加入「車遲國鬥法」故事。【西遊記】的主要內容,應是吳承恩創作。

為何吳承恩又把元雜劇中的惡魔孫悟空,寫成大英雄?

這與陽明學勃興有關。心學主張「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李贄更是強調「童心」,即「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

受此影響,吳承恩試圖刻畫一個充滿童心的英雄——孫悟空,他酷愛自由、不受拘束,但天性醇厚,靠個人奮鬥與悟性取得成功。在孫悟空身上,寄托了生命的悲劇意識,不斷掙紮,不斷受困,生命如西西弗斯苦刑,這使孫悟空的形象光彩照人。

外國讀者初期沒看懂

吳承恩的苦心,初期未得異域讀者理解。

在北韓,被稱為「雖是寓言托辭,而究其本意,則深為有理」,但基於程朱理學,仍受斥:「此等雜書,亂正史,壞人心。」日本江戶時代小說名家曲亭馬琴稱贊【西遊記】是「稗史之大筆,和文之師表」,亦停留在文筆華麗的層面。

據學者王文強在【〈西遊記〉英譯史研究】中鉤沈,早期英譯者均視【西遊記】為宗教小說。

1854年,英國傳教士艾約瑟撰文介紹【西遊記】:「他(唐僧)是一位英雄,為了能從印度求取真經,而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漫長且危險重重的西行之路。」與小說中唐僧的形象相距甚遠。

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在【中國人的性格】中說:「其主要角色是從石頭裏蹦出的一只猴子,漸漸地他前進演化成了人的模樣。在中國一些地方,這只虛構的猴子被人們當作雨神祭拜……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人並不能辨別何謂真實,何謂虛幻。」

1905年,詹姆士·沃爾轉譯了【西遊記】的部份章節,表示:「玄奘是良心的象征,他的所有行為都會受到良心的考驗。他的袈裟大有裨益,因為它可以保護‘良心’,避免其受到身邊各種邪惡力量的攻擊。」「他(孫悟空)是人性本惡的代表。當孫悟空做出無法無天的事情時,不管距離多遠,唐僧可以透過反復念‘緊箍咒’的方法幫助孫悟空恢復理智。」而豬八戒是「粗野激情的象征」,沙僧「象征著人類天性的軟弱,需要不斷的鼓勵。因此,每當遭遇險境時,唐僧總會念‘自信咒’讓他重拾勇氣」。實在不知所雲。

終於有了洋知音

集體誤讀,在於讀者不明白,吳承恩為什麽寫這本書,總想幫他找出意義來。

最離譜的譯本,是1913年,著名傳教士李提摩太的【出使天國:偉大的史詩與寓言】。李提摩太通佛學,試圖緣佛入耶,他認為【西遊記】作者丘處機是基督徒,小說「講述了一個堅韌的基督徒,為尋求永生而踏上了荊棘遍布的漫漫長旅」。丘處機曾長期被誤認為是【西遊記】的作者,後來學界已明其非,李提摩太卻將錯就錯。

據王文強鉤沈,李提摩太堅信,【西遊記】就是中國版的【天路歷程】,唐僧就是東方的聖徒保羅,他的虔誠讓一只驕傲的猴子心生懺悔;讓原本低階趣味、自私自利的豬轉變為自我犧牲的典型;讓一個原先自負的海豚(不知為何,李提摩太把沙僧譯為海豚)也變得謙遜;一條愚蠢的龍也在西行道路上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李提摩太把原著中對唐僧的不利描寫,統統刪掉。

直到1942年,英譯者亞瑟·韋利才真正理解了吳承恩——有趣本身就是一種價值,人有玩的權利,小說家應該捍衛它。在【西遊記】中,吳承恩不斷用戲謔、調侃的寫法敲打一切莊嚴,以提醒人們,自主人生的重要性。

亞瑟·韋利的譯本未嚴格遵照原著,僅截取【西遊記】百回本中的30回,學術研究很少參照它,著名學者夏誌清說:「其生動活潑的文筆,引人入勝的情節馬上得到書評界的熱切贊賞,更激起讀者對全譯本的迫切期待。」亞瑟·韋利的傑出譯本,使西方讀者漸從遊戲角度接受了【西遊記】。

可在中國,【西遊記】一度竟成陌生之物。

孫悟空不是哈奴曼

學者張心科鉤沈,1917年,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稱:「今人猶有鄙夷白話小說為文學小道者。不知施耐庵、曹雪芹、吳趼人皆文學正宗,而駢文律詩乃真小道耳。」他提出,中學生要看【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等「二十部以上、五十部以下的白話小說」,建議「教員應該使學生懂得作者為什麽要寫一個莊嚴的天宮盛會被一個猴子搗亂了」。但直到上世紀40年代,中小學課本仍很少提到【西遊記】。

1922年,吳研因在【國語文教學法概要】中介紹時人普遍認知:「中國科學幼稚,用神話做教材,適足養成兒童的妄想;極其弊,孫悟空、廬山老母、柳樹精……神仙鬼怪將復活於中國社會,小義和團將復見於國際間。」周作人也說:「這類全是妨礙人性的生長、破壞人類的平胡的東西,統應該排斥。」

基於狹隘的功利觀,人們認為:「鳥言犬吠的教材,無關國家社會,徒使兒童迷惑,應加禁止。」致許多國人對孫悟空的理解反不如外國讀者。

孫悟空的魅力來自成熟,歷盡苦難,仍執著地追尋自己,他始終是一個充滿童心、貪玩、有良知、淘氣、不禮貌的家夥,經歷惡與痛的洗禮,他的善更有厚度。【黑神話:悟空】能成功,就因為呈現出一個活著的、會愛會恨的真英雄。

「悟空出圈」帶出一個舊話題:孫悟空的原型是不是印度神猴哈奴曼?金克木先生早就說過:「兩個神猴是不同的。」哈奴曼出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古代無中譯本,上世紀80年代由季羨林先生譯成出版,吳承恩豈能看到?孫悟空只可能是中國猴。

文/蔡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