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算玩上了新出的遊戲【荒野大鏢客2】,好好感受了一把裏頭的西部牛仔韻味和漂亮景色。可這時候,也讓人禁不住琢磨,那時候的西部牛仔們,難道真的個個都穿著夾克,頭上頂個寬沿高頂氈帽,下身是牛仔褲跟皮衣,腰上還別著柯特左輪手槍,都是「神槍手」嗎?
在不少美國西部的影視作品裏,牛都被描繪得英俊非凡,性格剛強且粗獷,令人們到現在都心生向往!不過,這種牛仔形象純粹是靠美國文學和影視作品使勁打造出來的,實際上在真正的歷史中,真正的牛仔歷史以及牛仔的生活,跟這些描繪差別很大。
要是咱把那些大多是文學影視弄出來的牛仔傳奇那層霧給撥開,實實在在地去找美國歷史上真正的牛仔模樣和牛仔文化,那到最後咱多半會覺著挺失落:
美國南北內戰後,美國西部迅速開發,畜牧業蓬勃發展。特別是在從德克薩斯州北部向西延伸,直到洛磯山脈之間的美國中西部那廣闊的大草原上,憑借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牧牛王國」悄然興起,這便是西部牛仔們生活的時代背景。
在那片土地上,最為流行的核心思想便是「美國淘金夢」,意思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人最終能夠賺大錢。隨著這一思想的不斷擴散,移民國家本就會受到海員思想的作用,使得勞動創造財富以及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觀念進一步加深,再加上美國西部農場的設立且規模逐漸變大,出現了大量心懷夢想的窮困牛仔。
這些人在各個農場間晃悠,幫人看牛群、趕劫匪討生活,有一些人慢慢攢了些錢,後來就買了自己的農場,賺了大錢,接著就使勁吹噓自己年輕時那些有的沒的事兒,引得更多人參與進來,這也算是牛仔文化興起的一個緣由。
不過跟好多文學、影視還有遊戲作品講的不一樣,那些「很拽」的牛仔並非全是白人,是由白人、黑人、印第安人、墨西哥人等好多人組成的。在這麽復雜的牛仔人群構成裏,種族歧視的情況當然還是有。
這些牛仔的日常工作可不是電影裏演的那麽自在。他們平常主要幹「巡邊」和「圍場」的活兒。「巡邊」呢,就是牧場主雇些牛仔,每天順著牧場邊界檢視,把跑出牧場的牛給圈回來,把混進自家牧場的別家牛群趕出去,還得提防外面來的偷牛賊。
所以他們的平常日子沒啥浪漫可言,特別枯燥無聊。這幫牛仔通常兩人一組,冬天就住在破破爛爛的窩棚或者地洞裏,夏天就在帳篷裏或者草原上隨便睡。每天天還沒亮就趕緊騎馬走了,吃的東西也沒啥滋味,特別單一。要是長途趕牛的活兒,那能把牛仔們累個半死,甚至還可能因為生病或者出意外把命都丟了。
美國的影視作品吧,為滿足大眾的獵奇心態,常常把牛仔們日常的那些事兒,還有長途驅趕工作裏數不清的艱難和危險給忽略掉了。反倒使勁誇大牛仔們到了終點後,在牛鎮裏尋開心、耍橫鬥狠的那段玩樂時間。這作品老是過分強調他們在牛鎮裏跳舞啊、喝酒撒瘋啊、賭博啊、追姑娘啊、互相吃醋啊,稍不順心就掏槍幹仗。
但在真實歷史裏,牛仔可不是總把槍帶在身上,只有牧牛隊會一直備著不管啥型號的一支槍。法蘭克 S 哈斯汀在【SMS 牧場的故事】裏講,他在那牧場待了 17 年,都沒見著一個牛仔帶過手槍。得特別說一下,牛仔幹活可不是啥都靠武力,在所有牛鎮裏,就只有 3 個人因為犯罪被弄死了,這 3 人還不是牛仔。
說起牛仔們那些成天酗酒、賭博、找女人的事兒,那可真是被渲染得太誇張了。美國歷史上有名的三大牛鎮,就是阿比林、埃爾斯沃斯和道奇城。在這三個牛鎮裏,隨便哪個鎮,酒館都沒超過11家。阿比林就只有3家妓院,裏面有21個妓女,到1871年才弄了一個舞廳。而道奇城呢,也就只有2個舞廳。
另外啊,影視和遊戲裏那些牛仔快意恩仇、隨便殺人的情節,那基本都是瞎編的。別說牛仔能在牛鎮上隨便開槍打仗,無法無天,不把人命當回事兒!就算是在當時整個「牧牛王國」,在1870 到 1885 年,這牛仔文化最紅火的 15 年裏,總共也就死了 45 個人,這裏面還有 16 個是被警察幹掉的呢。
所以呢,在那些西部片的作品裏,說牛鎮成了西部牛仔們隨便撒野的天堂,還成了亂葬崗啥的,這其實都是不切實際的藝術誇張,而且誇張得太過分了。就連現在大家熟悉的牛仔裝,那也只是因為牛仔文化才流行起來的經典打扮服裝,可不是當年真正的牛仔穿的那種衣服。
美國歷史上的19世紀後期,也就是1865年到1890年這短短25年裏,出現了西部牛仔,但沒多久,牛仔及其職業就很快沒落了。這其中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牧羊業比牧牛業更賺錢;其二,種植業,尤其是農場業快速發展,把牲畜業給替代了;其三,鐵路火車運輸發展起來,把牛仔們長途驅趕的活兒給完全包攬了。
真正的西部牛仔時代,在歷史中也就那麽一小段時間罷了,然而美國文學影視裏的牛仔形象與牛仔精神,到現在都還挺流行,一直沒衰落,這跟美國影視和文化的推崇脫不了幹系。所以呢,【荒野大鏢客2】以及電影裏的那些西部牛仔俠客,說白了就是美國版的武俠小說。
【歷史雜談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