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All in結束!一級市場更新關鍵詞!|行業觀察

2024-03-24財經

【科創板日報】3月23日訊(記者 敖瑾)創投圈正在「all in」結束。

本周,嘀嗒出行開啟了「五戰」港股上市,而這背後是一眾等待結束的投資機構,包括高瓴資本、IDG資本、摯信資本、蔚來資本以及京東集團等。

數據顯示,目前,正在港股排隊IPO企業有80家,其中包括不乏在A股上市無果後轉戰港股的企業,包括晶科電子、華昊中天、太美醫療以及蜜雪冰城等各領域企業。【科創板日報】記者註意到,除蜜雪冰城外,其他三家企業都曾在一級市場進行了超過6輪融資,承載著大量投資機構迫切想要結束的壓力。

有創業公司的投資者關系(IR)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現在企業對IR的要求都加上了要英語好,或者有過境外上市的計畫經驗。」

資本等不及了,除了上市結束的路徑,投資機構對並購結束的接受度也在提高。

有投資機構合夥人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有合理的報酬範圍,投資機構就不應該攔阻並購交易的過程。適當降低報酬預期,在當前階段才能實作支持企業,推動產業發展。」

結束現狀正在全鏈條改變一級市場。

一級市場All in結束

多個一級市場的核心人物,近期都在不同場合不約而同地強調了結束的關鍵性。

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則在近期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之所以沒有入局大模型投資,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確實我不知道怎麽退」。投資機構對結束的考慮,已經前置到了投資的環節。

紅杉中國合夥人周逵在去年末的一場論壇上則表示,「在今天高流動性壓力的市場環境下,我們作為投資人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心態。自律謙虛和有理想同樣重要,有夢想但不沈浸於夢想,尊重規律和面對現實,抓住和創造結束機會。」

多名投資人士表示,在實務操作過程中,對結束的強調也肉眼可見地提升。

有投資人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繼全員募資、全員投後之後,機構又開始了全員結束。「最近幾年,幾乎每一年創投行業的著眼點都在變化,2022年強調的是投後管理,2023年講得最多的是招商、返投,2024年就變成結束了。以前這裏難、那裏難,可能還只是概念,現在所有難題都變得更加真實具象了。」

據北京基金小鎮研究院近期釋出的創投領域結束研究報告,2023年,一級市場結束交易活躍度進一步下降,前三季度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共發生2251筆結束案例,同比下降35.8%。IPO市場方面,前三季度共有332家中企境內外上市,同比下降8.5%。而今年迄今,已經有近50家公司撤回了IPO。

上述投資人坦言,「至少過去機構還能調侃一下計畫流血上市的情況,現在是連調侃流血上市的機會也沒有了。」

對於結束的考慮也在影響投資人的投資動作。多名投資人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采訪時均表示,今年出手會更加謹慎,「計畫要有比較確定的可落地預期,並且有比較穩定的現金流,求穩為主。」

但也有投資人表示,目前,也還是有不少機構和高校研究所合作,投資在往更早期延伸,在研究所尋找可以孵化的計畫。但其亦坦言,這一策略很大程度上是看重早期階段的低估值情況,可以透過轉老股的方式釘選較為理想的結束報酬。

「早期階段估值比較低,可能就大幾千萬,投資機構就不需要投太多錢,大概幾百萬就把計畫釘選了。後面估值起來了,再把老股賣出去,自己就解套了。」上述投資人稱。

並購接受度提高

隨著上市結束渠道顯著收窄,並購開始越來越多地被機構和企業提及。

今年一開年,一起半導體領域的並購案就引發了市場的關註。1月23日,科創板上市的模擬芯片龍頭思瑞浦釋出公告稱,擬收購創芯微85.26%股份。這是2024年中國VC/PE行業的第一單並購,創芯微背後深創投、盛宇投資、創東方投資、龍崗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等十幾家創投機構借此結束。

對於這起並購結束交易,創芯微其中一個機構股東方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國內半導體行業進入下半場,由個體做強做大獨立上市,轉向並購整合階段,上市行業龍頭整合細分優勢的創業公司;二是半導體行業投資收益預期要降低,未來只有少數優勢企業能獨立IPO,並購整合是大的趨勢,可以參考美國半導體企業的發展歷程。」

另有半導體領域投資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未來科創板上市公司發生的並購交易還會更多。

「一方面是目前一些科創領域上市公司主業簡單,在細分領域雖然做到了冠軍,但天花板有限,上市之後往往容易出現業績變臉的情況,因此很多上市公司有並購整合的動機,以此開啟業績的第二增長線;另一方面,是國內目前存在企業太小太散的情況,其實很多細分領域,按照成熟市場的經驗,有個三個企業就差不多了,之前半導體熱度風氣,各個細分領域都湧現了大量創業公司,未來整合是大趨勢。」

近期,阿裏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張勇,加入由「並購女王」劉曉丹掌舵的晨壹基金一事,也進一步激發了市場對未來一級市場迎來並購大年的積極預期。

但有企業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並購交易存在一些切實需要解決的障礙,這些都是阻礙並購交易大量發生的真實要素。

一家科創板上市公司投資部人士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公司之前也密集看過一些並購標的,但最終沒有下手,「一方面是因為價格很難談,另一方面是如何安頓被並購企業的員工。需要磨合的東西很多。與此同時,對於一個公司來說,並購可能是花10個億的錢,但如果自研可能幾千萬就能搞定。」

定價也是另一個被眾多市場主體提及的關鍵。

上述上市公司投資部人士表示,很多創業公司其實無法達到定價的溢價水平。「比如說創業公司要40億元的價值,用PE倍數估只有20億元,剩下20億元就要到商譽上去。接下來三年時間,如果被並購標的可以完成業績對賭,就滿足40億元的估值,如果完不成就存在商譽減損,每年減損10億元,上市公司會很難受。」

在上述思瑞浦對創芯微的收購案中,創芯微的資產增值率達到了317.23%。目前該收購案仍在進行中,按照當前的收購價格來計算,創芯微A輪投資者有近一倍的盈利,B輪投資者也有20%以上的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