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舉辦的第十六屆「挑戰杯」福建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決賽現場
東南網5月10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莊嚴 通訊員 鄭夷 王晶 陳才昀 文/圖)
核心提示
第十三屆「挑戰杯」福建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開賽在即,將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設定科技創新和未來產業等五個組別,鼓勵大學生以青春熱忱投身創新創業,踐行青創報國。近年來我省透過開展各類創新創業大賽,著力打造青年創業生態圈。請看記者發回的報道。
賽事激發創新精神
今年春季,寧德市古田縣鳳埔鄉的農民們為部份水稻田插上了高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種,這是由青年創業團隊利用無人機技術幫助農戶精心選出的。
福建因山地丘陵居多以致水稻種植分散,檢測稻瘟病存在諸多不便。利用無人機技術進行檢測,可否比傳統的人工目視檢查更精準、更全面、更高效?2023年7月,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的「赤心護稻」團隊來到鳳埔鄉,探索「無人機成像結合深度學習的稻瘟病抗性檢測技術」。
「無人機采集到的影像中,健康的水稻不會出現褐色斑點,而感染了稻瘟病的水稻則相反,感染等級不同顏色就不同。若發現感染,及時進行人工幹預,噴灑農藥或將感染區域清除,可以減少經濟損失。」團隊成員林少煊介紹說,這對無人機的操控技術有更高的要求,「為了保證采集影像數據準確,必須保持5公尺以下的低空飛行」。
計畫取得了成功,也獲得2023年10月舉辦的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黑科技」專項賽特等獎。
林少煊說,參賽是一次難得的歷練,不僅能得到更多專業指導,也能在競技中看到自己技術上的短板。「賽後,團隊更加關註前沿動態,不斷更新知識體系,有了更多創新創業的點子。」他表示,農業生產中的病蟲害還有很多,檢測手段也有相似之處,下一步,他打算與水稻種植基地、農業合作社等開展更多合作,透過采集大量數據提高檢測準確率,用科技本領助農興農。
對此,第十屆福建省大學生「創業之星」標兵陳宏濤深有同感。
近日,陳宏濤團隊自主研發的管道排布系統3.0版本啟動測試。和傳統相比,該系統最大的優勢就是自動布線,節省人力。他們運用BIM技術,構建「視覺化」的三維數位建築模型,為設計師、建築師、水電暖鋪設工程師、開發商等,提供綜合管道排布最佳化等「模擬和分析」平台。
時光回溯到2021年,獲得「創業之星」標兵的榮譽稱號後,陳宏濤團隊陸續參加了「創青春」青年企業家八閩行等青年創業計畫,獲得了技術和融資指導,實作了市場與資本對接,順利接下了夏商大廈地下管道設計業務。
談及這一路成長,他說,各項青年創業賽事是一個多方交流平台,釋放了企業創新、校企合作的新動能,打破了青年創業者的既定思維模式,新觀點、新方法層出不窮。
據了解,「挑戰杯」「創青春」「創業之星」等鼓勵創新創業的賽事計畫,已納入福建省高校共青團深化改革評價指標體系。
靈感源於社會之需
激發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將創意與想法轉化為實際產品和服務,是創新創業大賽的重要價值。
第十二屆福建省大學生「創業之星」標兵林國鋒,將創業目光投向了紅色文化傳承領域。他創新利用科技手段讓革命舊址、傳統建築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
在武夷學院建築專業就讀的林國鋒,2020年初在老師帶領下學習考察革命老區建築,其間獲得創業靈感:福建是紅色文化大省,擁有眾多革命舊址,若能將這些舊址搬到互聯網上,不僅能被更多人看見,作為數位資產也能得到相應的保護。
經過兩年學習與實踐,林國鋒在現有建模技術基礎上創新完善「體素建模技術」。他帶領團隊成員以革命老區武夷山大安村等為起點,參照像素建造類遊戲Minecraft的建模技術,開啟七大革命老區紅色革命舊址的數位化之旅。此後,團隊以「紅方武夷」「紅方南平」「紅方福建」「紅方中國」的漸進捲動模式,深入革命舊址、古建築、自然景觀及人文特色建築進行實地調研,並利用無人機傾斜攝影技術采集數據資料上百次。「有時候還原一處就要反復調研數十次、拍照上千張,但再辛苦也沒有讓我們停下腳步。」林國鋒說,文化與數位技術融合,能夠豐富大安村等紅色旅遊文化計畫,助力鄉村振興。
持有同樣想法的學生還有很多。福州墨爾本理工職業學院學生林昕哲,是「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省賽金獎得主,其父親從事鮑魚養殖,把這項「事業」傳給了他。在養殖過程中,林昕哲發現,每到夏季高溫,鮑魚死亡率就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在就讀期間創立了「鮑之家」團隊,攜手福建農林大學海洋研究院進行改良,用近7年的時間培育出第一代耐高溫的鮑魚苗,可在30℃的海水中生存,並在此基礎上尋求突破,無需「南鮑北養」即可幫助養殖戶降本提效。林昕哲介紹說,以投放一桶100個鮑魚苗為例,以往兩年後只能收三成,改良後可以提升至八成。
目前,這一成果已得到福州市連江縣和漳州古雷港經濟開發區鮑魚養殖協會的大力推薦,推廣至16個村鎮,並由此申請「漳浦鮑魚科技小院」建設。2022年,林昕哲成立福州速檢科技有限公司,現已形成集鮑魚研發、育苗、養殖、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研產供銷完整模式,每年預計可減少15億元損耗,帶動12000人就業。
成果不乏「高精尖」
不久前,廈門大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的李法君順利完成了博士論文答辯,答辯會後,他描繪了2024年發展藍圖——帶領廈門卓芯科技有限公司科研團隊,開展第三批檢測芯片流片臨床實驗。
李法君的研究課題是微納生物檢測芯片,並套用於癌癥早篩,這一技術在分子互作用分析技術領域打破了壟斷。作為公司創始人,李法君認為,科研領域創新的難度在於突破「卡脖子」技術。他指著手上12英寸的半導體芯片說,這款芯片從設計到實作12英寸晶圓的量產,經歷了整整18個月,整個研發過程極具挑戰性。創新創業競賽,為他在科研過程中不斷精進提供了動力。「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看到了廣闊的套用前景,堅定了繼續走科研道路的決心。」
從公司成立到實作產業化落地,4年來,李法君依托「挑戰杯」等國家級科創競賽,攻堅克難,讓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實際套用。「掃碼插入芯片,只需15秒的檢測時間,半小時就能得到檢測報告,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站在第十一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的路演台,李法君表達了「用所學之技術,造福於社會」的團隊願景。
李法君曾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一等獎及「黑科技」專項賽星系級作品、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一等獎、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福建省選拔賽一等獎等數十個獎項。
和李法君一樣,全省30余萬名高校學子在「挑戰杯」系列賽事的吸引下聚焦科技前沿,他們敢啃「硬骨頭」、深耕「試驗田」、勇闖「無人區」。從首屆只有5所高校,發展到全省61所高校參與,從300多人的小擂台,發展到數萬名大學生的競技場,「挑戰杯」系列賽事為我省增加科技進步源頭儲備的同時,促進了一大批學生科技創新成果尤其是高端技術的轉化套用。
2023年,「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首次配套舉辦省級「紅色專項」活動和「黑科技」專項活動,同時鼓勵學生參加全國「揭榜掛帥」專項賽。相較於「黑科技」專項活動側重尋找針對前沿領域,具有「高精尖」色彩,對現有科技成果具有一定顛覆性、超越性,讓人出乎意料的實物或技術,「揭榜掛帥」專項賽則秉承「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以競爭協同機制為手段、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的思路,聚焦「卡脖子」技術,瞄準社會重大課題及現實問題等。
在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揭榜掛帥」專項賽中,福州大學5G+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團隊斬獲了全國特等獎。此次所揭題目為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系統工程研究院、中船智海創新研究院有限公司發榜的「區域資訊采集多智慧體控制模型」。團隊負責人陳楠介紹說,傳統的探測方案在開展作業時往往單打獨鬥,他們團隊提出的「基於往復式覆蓋與分布式模型預測控制的多智慧體區域資訊采集方案」,可在多船舶充分利用對方資訊的前提下實作1+1>2的探測效果。歷經半年的實驗打磨,團隊針對題目中透過多智慧體協同探查不規則封閉海域內未知靜目標的難題,采用往復式全覆蓋路徑規劃、分布式模型預測控制等前沿技術完成了全部指定靜目標的探查,實作了多船舶同時對不規則海域進行安全、穩定的探測,彌補了傳統集中式的多智慧體探測技術受制於探測效率低、任務分配難和計算代價高的缺陷,為海洋探測技術的不斷最佳化提供了新思路。
科創報國的競技場
4月2日,團省委學校部幹部華盈鑫正忙著「挑戰杯」福建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的報名組織工作,他已經連續兩年參與了「挑戰杯」系列賽事的日常事務管理。他說:「多年來,隨著高校學子報名積極性不斷提高,參賽計畫科技含量不斷提升。」
據了解,從1993年就開始舉辦的「挑戰杯」競賽,旨在引導和激勵福建大學生透過廣泛的社會實踐、深入的社會觀察,不斷增強對國情社情民情的了解,激發創新精神,培育創業意識,是立足於解決現實問題、滿足市場需求進行的創新實踐活動。以賽賦能,切實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創新意識和實踐本領。同時積極開拓渠道,與企業、社會、政府等形成協同科創育人的合力,助力計畫成果的轉化與落地,以此讓「挑戰杯」系列賽事成為青年人才「科創報國的競技場」「學以致用的輸出地」。
今年,作為「挑戰杯」福建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的承辦方,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多次向西安交大、福州大學等承辦高校學習取經,力爭形成覆蓋面廣、參賽人數多、申報作品數高、作品品質優的賽事局面。嘉庚學院團委書記姚祖嬋說,要透過「挑戰杯」賽事,結合陳嘉庚先生誕辰150周年,全力打造一屆有特色、有創意、有水平的競賽。
福建農林大學海洋學院教授趙超曾經指導「石蒓低聚糖在肝癌防治與降低氟尿啶藥物毒副作用中的套用」計畫,並榮獲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主體賽一等獎。他表示,眾多學子在參與「挑戰杯」賽事的過程中鍛煉本領、增長才幹,為聚焦和破解社會難題貢獻青春力量,「技術創新本質上是人才驅動,不同學科、不同層次人才組成的參賽團隊能夠做到優勢互補、交叉融合思想,激發創新性思維為計畫發展賦能」。
去年「挑戰杯」省賽評委會主任、福建社科院原副院長黎昕則表示,看到更多青年大學生透過「挑戰杯」競賽積極投身創新創業,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感到非常欣慰。透過引導參賽學生聚焦科技前沿,踴躍投身科技攻關、產業升級、業態創新第一線,「挑戰杯」等賽事已經孵化出一批國家級重要科研計畫。在去年「挑戰杯」賽事作品中,部份醫學類技術成果已經套用於臨床診斷,機械類成果已轉化套用於管道、消防等工程,電池等新能源成果已進入實際生產階段,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黎昕說:「廣大青年學生爭做科技創新排頭兵,在科創實踐中培養科學素養、提升創新精神、練就過硬本領,是‘三創’賦能的生動詮釋。」
福建農林大學海洋學院趙超教授指導團隊進行實驗。
廈門卓芯科技有限公司科研團隊檢查奈米壓印成果。
武夷學院子謙團隊開展中國吉丁亞科分類及其生物多樣性調研。
廈門理工學院「城市健康衛士」團隊在廈門地鐵3號線沿線排查危險源。
福州墨爾本理工職業學院「鮑之家」團隊在觀測鮑魚養殖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