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光伏、風電等分布式能源發展迅猛,以光伏為例,2023年光伏新增裝機容量同比增長147%。
過去15年中,中國政府出台包括補貼、稅收優惠等在內的一系列政策,以促進分布式能源的發展。而在2020到2025年期間,現行的政策支持將逐步取消,分布式能源將轉向市場導向和競爭模式,未來將面臨哪些挑戰與機遇,受業界廣泛關註。
近日,由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和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主辦的「2024綠色轉型與高品質發展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行。與會嘉賓就新能源入市、分布式能源的發展規範和促進新能源入市的儲能技術展開深入討論。
「2024綠色轉型與高品質發展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行。
中國新能源入市需培育使用者端需求
清華大學電機系長聘教授魯宗相在電力市場和新能源領域有深厚的研究經歷,他介紹了國際上新能源入市的兩種主要導向政策:第一種是基於電量的激勵機制,鼓勵增加綠電的使用,如英國和美國大部份州所采用的配額制。這種制度要求有相應的綠色證書來認證綠電,賦予綠電綠證商業價值,使其能夠參與市場交易。
第二種是透過補貼和差價合約等方式,確保新能源電力的市場競爭力和基本收益。歐洲市場普遍采用這種模式,為新能源提供中長期合約,以規避風險。
魯宗相介紹,在中國,新能源的發展初期側重於規模擴張,隨後逐步引入市場激勵機制。目前,綠電和可再生能源配額制,以及綠電綠證市場,都是有益的嘗試。他特別提到,冀北市場的綠電綠證交易量全國領先,這與其有限的市場消納能力和強烈的市場拓展意願有關。
南都記者了解到,綠電指的是來自可再生能源的電力,如風能、太陽能等,而綠證是一種證明綠電消費的憑證。
魯宗相提出,中國新能源入市需要解決兩個關鍵問題。首先是如何真正培育新能源市場需求,讓使用者端能夠全面接受綠電和綠證,而不僅僅是在發電端進行交易。
據了解,目前,市場可能存在綠電和綠證的交易主要集中在發電企業之間,而沒有充分擴充套件到終端使用者。因此,需要在消費端也就是使用者端培育對新能源電力的需求,讓使用者了解並認可新能源電力的價值,從而主動選擇使用綠電。
魯宗相接著指出,第二個問題是鑒於新能源發電的邊際成本較低,但系統成本不斷上升,如何透過市場機制平衡這兩者之間的差異,特別是透過輔助服務市場來有效分解和平衡高系統成本。
位於西藏日喀則市薩迦縣的風力發電機組。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光伏等「分布式能源」應遵循「余電上網」原則
分布式能源是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的關鍵組成部份,此次論壇對這一議題展開深入討論。
在圓桌討論環節,中國能源研究會分布式能源專業委員會主任段潔儀分析了分布式能源在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中的作用、面臨的挑戰以及市場交易的前景。
段潔儀首先明晰了分布式能源的定義。南都記者了解到,一般情況下,分布式能源包括太陽能光伏、風力渦輪、小型水電、生物質能等多種能源技術。段潔儀則認為,理想狀態下的分布式能源系統,生成的能源通常是為滿足局部區域或特定使用者的需求,即「自發自用」。
她解釋稱,這意味著能源生產者首先滿足自己的能源需求,然後將多余的能源輸送到電網中,供其他使用者使用,即「余電上網」。但現實情況中,許多標榜為分布式能源的光伏和風力發電計畫,往往是大規模的發電設施發電,直接將所生產的電力輸送到電網中,這種做法實際上是依賴於電網來吸收和分配電力,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分布式能源系統。
這一現象反映分布式能源在實際操作中可能存在的誤解或濫用概念的問題,可能導致分布式能源的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影響到相關政策和市場機制的設計。
段潔儀強調,當前分布式能源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為解決上述問題,10月10日,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釋出【分布式能源建設的備案建設的意見】征求意見稿,規範分布式能源建設。她認為,這一規範的出台,意味著分布式能源將更加註重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原則,從而更好地融入電力市場。
然而,段潔儀同時也指出,分布式能源在進入電力市場的過程中,仍面臨著諸多挑戰。比如,分布式能源企業目前面臨諸多困難,上遊裝置廠家的激烈競爭導致成本壓低,以及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的消納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特別是在光伏發電高峰時段,電價低迷限制綠電的交易,給投資者帶來收益上的壓力。
此外,段潔儀還表示,盡管綠色電力市場的交易機制已經建立,但由於基礎設施、配電網和排程等方面的限制,分布式能源的交易仍然面臨較大挑戰。她認為,除非在體制機制上取得重大突破,否則分布式能源在綠電市場的交易將難以實作。
不過,段潔儀對綠色電力交易市場對分布式能源的促進作用持樂觀態度,認為隨著市場機制的明確和價格的穩定,分布式能源的發展將得到進一步推動。
儲能技術發展將促進「分布式能源」接入電網
在分布式能源領域,儲能技術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高級研究經理張興在圓桌論壇環節提到,隨著分布式能源裝機規模的增長,預計到2050年,其在全國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將超過50%,這將對電網設施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強調,儲能技術在促進分布式能源接入電網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
張興指出,新型儲能技術的發展速度迅猛,特別是在「雙碳」目標提出後,儲能裝機規模實作快速增長。預計到年底新型儲能裝機總量將超過傳統的抽水蓄能,成為最大的儲能裝機形式。
張興認為,分布式光伏和使用者需求側資源的儲能配合,可以更好地融入電網。他參照能源局的數據:中國光伏裝機容量已達7億千瓦,其中40%為分布式光伏,而分布式光伏中約40%屬於使用者側光伏。他強調,由於居民用電高峰與光伏發電高峰在時間上的錯配,以及在空間上的錯配,導致分布式能源的消納面臨挑戰。
在商業模式方面,張興指出,目前國內儲能市場主要以工商業套用為主,這得益於兩部制電價和分時電價政策。使用者、業主或第三方投資商透過投資使用者側儲能,不僅可以透過價差收益賺錢,還可以減少最大負荷值,從而降低基本電費。他提到,目前儲能的度電成本在4到5毛錢左右,而現有的電價差額足以滿足投資回收。
最後,張興提到,除了工商業和居民側,儲能技術在光儲充、數據中心、源網荷儲、微電網等其他場景中也有套用需求,但目前這些套用仍處於初級階段。
采寫:南都記者郭若梅 陳秋圓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