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碳配額基準線設計不斷最佳化

2024-07-15財經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能言善道工作室】
近日,生態環境部釋出【2023、2024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發電行業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根據【征求意見稿】,以2023年各類機組平衡值為基礎,充分考慮發電行業技術進步和企業承受能力,對各類機組的基準值進行最佳化調整,使2023、2024年度基準值能夠真實反映行業碳排放實際水平。新基準線將如何調整?又會帶來哪些影響?記者就此展開采訪。
關系碳市場執行效率和穩定性
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王科向【中國能源報】記者介紹,在碳交易體系中,政府每年向納入管理的企業分配一定的碳排放配額。常用的配額分配方法包括歷史法、歷史強度法和基準線法。「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采用基準線法向企業分配配額。企業獲得的配額量根據產品產量、基準線以及修正系數相乘計算。因此,基準線成為計算企業碳配額的重要參數,反映了行業單位產品碳排放強度的目標水平。市場透過調整基準線的松緊程度來調節配額的供需關系。」
基準線的合理設計不僅關乎碳市場的執行效率和市場穩定性,還直接影響企業在減排過程中的行為和決策。合適的基準線有利於保障碳市場穩定執行,並實作預期減排目標。王科表示:「合理的基準線能夠建立良好的配額供需關系,避免出現配額大幅超發或短缺,從而防止碳價出現劇烈波動;同時,可樹立明確的行業減排目標,促進高排放企業采取積極的減排措施,推動行業低碳發展;此外,還可實作對低排放企業的經濟激勵以及高排放企業的約束。」
「從中國試點碳市場經驗來看,碳配額逐年收緊、基準線逐年下降是碳市場長期執行的總體趨勢。2021—2022履約年度的配額相比於2019—2020履約年度明顯收緊。」南華大學碳中和與核能發展創新研究院院長張彩平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生態環境部監測結果顯示,第二個履約周期活躍度明顯提升。第二個履約周期成交量比第一個履約周期增長19%,成交額增長89%。此外,各試點整體履約率接近99%,而且每年的按期履約率都明顯好於前一年。」
在合理範圍內下調基準線
基準線法能夠最大限度推動企業減排。「從實施效果來看,全國碳市場發電行業碳排放強度逐年降低,2023年發電行業實際碳排放強度較2022年下降0.6%左右。」王科表示。
目前,全國碳市場已進入第三個履約周期,根據【征求意見稿】,全國碳市場將繼續采用基準線法分配配額,不過基準線的設計有明顯調整。王科介紹,一是基準線的計算方法發生變化。基準線的含義從前兩個履約周期中的「供電基準線」調整為「發電基準線」,這意味著計算發電行業碳配額的產品產量計量方式從原來的「供電量」調整為「發電量」。同時,間接排放不再納入配額管理,也將改變基準線的計算邏輯。計算方法的調整導致基準線與前兩個履約周期不再具有直接可比性。二是更新了設計基準線的樣本。第三個履約周期基於2023年企業排放數據設計,可更精準地反映發電行業碳排放強度變化。
王科認為,新的基準線應服務於實作中國中長期碳減排目標。「基準線的設定應與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一致,透過分解各行業在不同階段的減排貢獻,合理確定各年度的配額分配基準線。同時,應當充分考慮行業、設施和技術差異,體現配額分配的公平性。最後,還要廣泛借鑒其他碳交易體系基準線設計的先進經驗。」
張彩平認為,前兩個履約年度的配額基準線都呈下降趨勢,中國碳減排水平不斷增強,新基準線將持續下調。「自2022年12月以來,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在連續增長了14個月後在今年3月實作逆轉,下降3%。化石燃料在中國發電中的份額從去年同期的67.4%降至2024年3月的63.6%,這意味著企業碳減排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回看前兩個履約周期,碳配額整體有盈余,但有盈余的企業傾向於囤積配額,市場供應不足。因此,在第三個履約期,政策方向是收緊配額,在合理範圍內下調基準線。」
進一步提高碳市場流動性
「基準線計算方法的調整可能影響企業減排策略,企業將更加聚焦於降低發電能耗和碳排放強度,促進企業自主減排。靠企業之外的減排因素獲得的激勵將變少。此外,基準線小幅收緊釋放出配額將逐步稀缺的訊號,預計2024年全國碳市場的碳價將穩中有升,進一步促進企業減排,加速落後機組淘汰。」王科表示。
「此次重新劃分基準線,要求重點排放單位將之前年度配額申請結轉為2025年度配額,未結轉配額不再用於2025年度及後續年度履約,打擊了企業‘惜售’現象,鼓勵配額盈余企業出售配額、釋放配額供給,可提高碳市場的交易活躍度和流動性。」張彩平建議,「後續還應建立有償分配制度。綜合考慮行業市場化程度、產業競爭、市場調控需求等因素,逐步推行拍賣機制,有償分配收入可用於支持碳交易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和碳減排技術創新;同時建立配額儲備和調控機制,設立碳排放配額儲備調節池,穩定市場供需,提高碳市場流動性,推動中國碳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能言善道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台提供資訊釋出及傳播服務。
ID:b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