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中智研究:發展新質生產力,國有企業需聚焦「三個新」

2024-05-09財經
新質生產力作為服務於國家高品質發展大局的關鍵舉措和內在要求,其形成與發展脫離不了具體領域的產業發展。中智集團所屬人才評鑒從新方向、新角色、新模式視角出發,探索國有企業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
把握新方向:聚焦產業發展目標、快速捕捉新質生產力新發展方向
新質生產力形成與發展應把握哪些方向?
按照新質生產力的內在發展要求,不僅要加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探索發展未來產業,還要立足當前產業發展實際,透過技術突破、管理革新、商業模式創新等發展手段積極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1.強化基礎研究向市場套用推廣,開辟原始創新「新賽道」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企業要充分發揮創新主體作用,發揮自身產業理解力與市場敏銳度,圍繞產業鏈發展目標主動布局創新鏈,統籌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創新主體融合發展模式,透過產學研協同創新強化提升產業原始創新能力,加速驅動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
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開拓與發展離不開突破性、顛覆性創新成果及其套用,這不僅要求各類主體在基礎共性技術突破方面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也對新興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提出了與時俱進的要求。只有充分發揮高校「基礎研究能力」、科研院所「科研創新能力」、產業鏈上下遊企業「科研成果套用轉化能力」在產業原始創新能力提升中的聚合效應,打通基礎研究到市場套用的快速通道,為產業發展進軍未知領域、開辟產業新賽道奠定創新能力基礎,方能支撐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興賽道的探索深化。
2.聚焦創新成果套用研究再升級,探索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
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良好的條件和能力基礎。各級主體要形成並行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鏈高品質發展,不能忽視放棄傳統生產力的優勢積累,需充分尊重生產力現有水平及其成效,加大創新成果套用研究的投入,建立健全成果轉化機制,挖潛組織生產力發展的更多可能。
在科技創新成果及其市場套用設計方面,需加強產業鏈上下遊創新成果共享機制建設,立足全產業鏈發展需求,盤點、評估、推廣、套用那些束之高閣、價值發揮受限的創新成果,透過成果交流、資源共享、模式互通探索形成推動產業發展躍遷的產業聯盟或創新聯合體,共同推進創新成果的市場化套用及套用再升級研究,為國家重點布局的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產業發展培育新的增長引擎。
3.開展數位智慧跨界融合新模式,另辟蹊徑創新產業模式
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新技術、新手段的引入。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普及,跨行業間的技術和數據呈現融合發展趨勢,形成了許多新的產業模式和商業模式。且隨著新興科技手段逐步叠代升級,人工智慧、大數據在企業管理、商業營運方面的套用場景愈發多元、使用內容愈加深入,為產業發展突破傳統商業模式提供了科技基礎,為新質生產力的跨界融合、多維發展提供了可能。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智慧化、資訊化等先進生產手段對傳統生產模式的顛覆。大數據、AI等不僅能打破企業經營「經驗模式」「決策模式」的藩籬,逐步成為經營管理、商業決策中的重要輔助工具。企業也正在利用這些先進技術來最佳化營運管理、預測市場趨勢,為產業業態突破、優勢資源整合提供數據網路支撐。以數位智慧為基礎的跨界融合為產業帶來更加智慧化、高效化和個人化的產品和服務,不僅以智慧化手段提升了企業經營的敏銳性與靈活性,也透過數智化技術、裝置等的引入,為企業聯通產業鏈上下遊協同發展、探索商業模式創新帶來了科技賦能。
布局新角色:夯實各級主體地位、激發新質生產力鍛造新產業集群
新質生產力的加速發展應倚仗於哪些關鍵角色?
新質生產力作為國家級產業集群的鍛造者,須以產業發展為目標,探索推進產業鏈發展雁陣格局,探索形成以「鏈長領航-鏈主協同-專精特新補位」為發展結構的產業鏈角色分工格局,重點解決「一擁而上」「一哄而散」的問題。
1.發揮「鏈長」行業領軍作用,統籌、規劃產業格局,規避「一哄而上」
要發揮新質生產力對產業集群形成與發展的推動作用,需要重視產業鏈「鏈長」企業的領軍作用,科學布局、統籌規劃產業發展目標及藍圖,協同政府相關單位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產業鏈上下遊企業發展機遇的同時,形成行業發展規範約束,明確產業集群的發展方向、目標和重點任務,引導相關企業合理布局主業目標,有序推進發展生態,避免產業鏈上下遊企業盲目延鏈投資和重復補鏈建設,出現資源內耗型「一哄而上」現象。
政府及相關單位應共同關註並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領軍企業,大力支持「鏈長」企業加強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提升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以帶動整個產業集群的升級和發展。發揮產業鏈「鏈長」企業在產業鏈中的核心地位、前沿水平,結合產業發展目標,協同產業優勢資源,引領激發產業原始創新能力,統籌落實產業資源整合能力,發揮「鏈長」企業在產業鏈發展格局中的行業領軍作用,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新方向,持續推動產業技術革新,力促將所在產業鏈打造為國家級產業集群。
2.發揮「鏈主」區域龍頭作用,集中區域優勢資源,規避「區域無效內耗」
要發揮新質生產力對產業集群形成與發展的關鍵作用,需充分挖潛中國各區域內資源優勢、地理優勢、物資優勢等,有目標、有秩序地集聚區域優勢資源,根據區域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等因素,最佳化產業布局,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產業集群。各地政府需立足國家產業布局情況,把握區域優勢,明確區域產業發展重心領域,扶持地方產業骨幹力量,發揮區域創新優勢、資金優勢、人才優勢,實施「補鏈」「強鏈」行動,支持產業發展實作「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發展目標。
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發展差異化、個人化發展,需各地政府立足區域產業發展重心,遴選、引導、激發區域龍頭企業「鏈主」領導作用,有效規避區域內部的「無效內耗」「無效競爭」,實作產業集群的高效和永續發展。積極發揮區域內產業龍頭企業的發展支撐作用,整合區域內產業鏈上下遊關鍵資源、小微企業,聯合周邊區域開展優勢資源協同,形成區域產業發展聯盟,集中區域優勢資源加速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3.激發「專精特新」企業補充作用,用好獨角獸關鍵成果,彌合產業空白區
要發揮新質生產力對產業集群形成與發展的補充作用,就必須關註行業或產業開發中「專精特新」企業和獨角獸企業在產業空白區的關鍵推動作用及產業閉環補充作用。發揮產業鏈「專精特新」企業的專業優勢、創新優勢,鼓勵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獨角獸企業探索產業空白區,蓄力攻堅,研發出產業發展所需關鍵創新成果,或客製出產業供應鏈關鍵環節的全面最佳化提升方案。
積極引進外部優質單品冠軍企業,鼓勵並引導區域內「專精特新」企業、獨角獸企業在垂直領域的深耕發展,推動形成極具產業特色、行業內容的專業組織機構,靶向支撐產業鏈關鍵環節、空白區域縱深領域的專業發展。從國家、地方政府宏觀政策支持方面,統籌構建成果共享機制,鼓勵獨角獸企業與產業鏈上下遊企業開展合作,分享其成功經驗、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鼓勵「專精特新」企業開展技術轉移和擴散,透過有償的技術合作、成果共享等方式,快速補充產業發展關鍵區的創新成果,透過產業垂直領域縱深發展步伐,推動產業集群創新發展速度與質效,引導產業集群向更深層次、更廣範圍的領域發展。
打通新模式:找準自身主業優勢、因業制宜突破產業新發展模式
新質生產力形成與發展應聚焦哪些具體行徑?
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企業發展升級,實作高品質發展目標的有效手段。企業要在整體發展布局中,充分發揮自身能動性,有目標、有計劃、有思路地推進自身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從「找方向」「定策略」「盤資源」「探模式」入手,層層深入,拆解明確企業重點發展方向,立足全域,定向加速自身新質生產力發展。
1.找產業方向:從「因地制宜」到「因行業制宜」,甄選賽道
「加速形成並行展新質生產力」作為企業當前努力探索的目標方向,在具體推進中,要規避盲目「加速」,形成自有「標簽」,要立足所在產業領域發展實際踐行「因行業制宜」專業差異化競爭理念。
具體而言,企業需充分開展自身產業定位分析,結合行業產業目標、區域戰略定位,積極開展頂層設計、規劃調整、主業管理、產業革新等方面工作,明確自身優勢領域,把握企業「創新」特征,甄選「企業優勢區」「產業需求區」的交疊區域的發展賽道,充分考慮所在區域資源優勢、稟賦優勢等,同時考慮所在行業發展趨勢、競爭態勢、市場走勢,明確自身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賽道。
2.定發展策略:規避盲目「強出頭」或「鴕鳥躲」,精準定位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科技創新、模式革新,所以企業在加速發展自身新質生產力的當下,需首先開展「內視」分析,對企業現有的技術實力、創新基礎、市場份額、專業品牌等有利競爭進行全面評估,明確自身在產業鏈上下遊中的角色定位,聚焦核心業務,在核心業務方向或關鍵產業環節上集中資源投入,積極開展科研創新、模式創新,形成專業化的有利競爭,提升產品和服務的品質和效率。
在明確企業新質生產力重點發展方向後,透過行業研究、市場研究、專家研究等方式充分開展市場調研,基於核心競爭力制定差異化的發展策略。立足差異化發展策略,集中優勢資源到企業最擅長且最具市場潛力的發展領域,在保持業務專業精深的同時,探索形成業有所長、獨具特色的生產力發展新模式。及時調整業務模式,在企業核心業務方向上精準發力,避免在不擅長的專業賽道上逞強出頭,也規避過於保守而錯過自身主業優勢的發展良機。
3.盤內外資源:由「自主創新」延展「整合創新」,整合資源
在差異化發展策略的指引下,企業在定位新質生產力形成與發展的重點方向後,要充分利用產業鏈上下遊科技創新資源,甚至積極探索國際前沿水平產業資源,開展外延式協同合作,積極遷移新質生產力發展從「自主創新」延伸到「整合創新」領域,從「點狀突破」到產業鏈的整體創新突破,激發全產業鏈的創新潛力,共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加速發展。
在甄選賽道上,首先,辨識上下遊市場關鍵發展需求,找準自身階段和角色定位,聚焦「主業方向」與「創新基礎」交叉模組,發揮自身科研專項成果、冠軍單品服務等專業影響力及其對產業反哺能力。其次,透過國內產學研合作、共性技術聯盟,國際範圍的技術引進、技術並購,立足產業發展前沿需求,獲取內外部先進技術資源,加強企業主業方向的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和成果轉化能力,形成一批核心成果、關鍵技術,提升自身在專業賽道上的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加大在關鍵領域的管理革新投入,強化新工藝、新手段、新裝置在生產營運過程中的流程最佳化、管理升級的發展推力,保障生產效率、品質雙提升,塑造品質一流、品質一流的拳頭產品。
4.探發展模式:從「創新+」生產力三要素入手,探索發展範式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落到企業實際管理情景,離不開在「人」和「物」兩個方面的創新探索、管理升級。結合「創新+」的模式,探索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物件的發展新範式。透過「創新+」的模式,企業可以系統地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實作生產力的新質提升和持續發展。
企業要立足自身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新方向,盤點組織內部人力資源現狀與物力資源水平,對標適應市場發展、滿足行業前沿需求目標,明確當前「勞動力」「勞動資料」水平與支撐創新發展目標達成間的差距。在「創新+勞動力」層面,首先,明確組織發展亟需關鍵人才是「科技創新人才」,還是「成果轉化人才」,還是「一線生產人才」,進而靶向梳理關鍵人才能力素質與前沿發展目標間的缺口,引入「創新資源交流」「知識更新行動」「技能提升培訓」等方式方法,順應產業發展趨勢提升關鍵人才隊伍水平。在「創新+勞動資料」層面,立足行業前沿,把握企業生產營運管理卡點、阻點,引入新技術,汰換新裝置,叠代新工藝,推動組織產能提升、品質升級,推動生產線智慧升級,引進AI、物聯網等先進供應鏈技術,打通「生產-銷售-市場」一體化監管模式,積極構建企業生產經營創新生態。在「創新+勞動物件」層面,立足主業及其放射線範圍,從精度、廣度上推進勞動物件走向「更廣更深更精」空間,甚至進入「非物質」勞動物件生產範圍,如加速「資訊流」數智化服務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