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全球產業分工助力世界共同發展

2024-05-03財經
仲 音
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快速發展,中國出口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展現創新優勢,彰顯過硬品質。2023年,「新三樣」產品出口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29.9%。這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贏得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大力推動綠色發展的肯定。
然而,美方一些人將中國正蓬勃發展的「新三樣」稱為「過剩產能」,持續炒作所謂「產能過剩」話題,令人驚詫。當年,美國就曾把中國向世界出口大量物美價廉產品稱為「產能過剩」,現在又給中國向世界出口新能源產品貼上這一標簽。其實,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不過是陳詞濫調,指責中國「產能過剩」對其他國家構成威脅完全是一個偽命題,是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具體體現,實質是逆全球化思潮作祟。但要警惕的是,美方一些人煞有其事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論」,充滿了欺騙性,妄圖混淆是非、幹擾認知,必須擦亮眼睛,客觀、辯證看待產能問題。這要求我們堅持全球視野。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供給和需求都具有全球性,不同國家的產能高低是由各自比較優勢決定的,不能簡單認定誰的產能過剩了。從供給看,一個國家的生產既可以滿足本國需求,也可以出口優勢產品和服務參與全球市場競爭,這比封閉條件下各自生產全部產品能夠創造更大規模的總體福利。倘若將產能問題與國際貿易掛鉤,認為出口商品多了就是產能過剩了,完全站不住腳。如果這個邏輯成立,那麽美國芯片特別是高端芯片有80%用於出口,肉類和農產品也大量出口,也完全可以適用所謂「產能過剩論」。事實上,中國新能源汽車去年出口占生產的比重僅為1/8,根本談不上「過剩」向海外傾銷。
早在200年前,大衛·李嘉圖就提出比較優勢理論,認為每個國家都可以從國際分工和自由貿易中受益,國家間的貿易行為可以實作彼此互惠。當前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和氣候變遷【巴黎協定】加快落實,全球綠色低碳產品的需求旺盛。透過自由貿易促進優質商品和服務的全球配置,有助於各國消費者分享技術進步紅利、得到更高水平的滿足。中國始終支持自由貿易,向各國優質商品和服務敞開大門。中國新能源產品質優價廉,憑借技術優勢獲得各國消費者青睞,這並不是所謂沖擊,而是全球貿易的共贏。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促進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大勢,是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的結果。在中國營運的最大兩家新能源汽車企業比亞迪、特斯拉,一家是民營企業,另一家是美資企業。透過在中國設立工廠,特斯拉更多引入中國零部件供應商,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開啟了市場發展空間。美國引以為傲的芯片產品,零部件從幾百個到幾萬個不等,也是來自全球不同國家的供應商。事實證明,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利益深度交融,產業鏈供應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要加強合作,發揮好各自比較優勢,就能實作互利共贏,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發展。
當前,全球產業體系和產業鏈供應鏈呈現多元化布局、區域化合作、綠色化轉型、數位化加速的態勢。築「小院高墻」、搞「脫鉤斷鏈」,以「產能過剩」為借口采取貿易保護措施,不僅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反而會損害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拖累全球經濟綠色轉型和新興產業發展。只有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分工,更加有效地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更加主動地擴大對外交流合作,才能共享經濟全球化紅利。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03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