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供需逐步回暖 「密室」娛樂新業態開啟「規範之門」

2024-05-14財經

本報記者 盧 嶽 □ 王鑫坤

從最初的追求極致恐怖,演變至推崇「聲光電」的特效演繹,再到RPG(角色扮演)模式的廣泛試點……作為「Z世代」的新型社交方式,密室逃脫已形成較為成熟的產業鏈條,與此同時各知名門店也開始向著「品牌化」集聚。

記者註意到,經過此前的快速發展,密室逃脫產業近幾年來屢屢遭遇瓶頸,發展緩慢甚至出現倒退。那麽密室產業的發展「大門」究竟該如何開啟?

密室市場數據:逐步回暖、曾跌至低谷

「阿珍愛上了阿強」「他逃我追,再逃我再追」「受到了一萬點暴擊」……在短視訊平台,密室逃脫相關主題熱度頗高,大量視訊點贊量可達上萬甚至幾十萬,而記錄玩家與NPC的「歡笑日常」也成為門店的主要引流手段。

2023年5月,中國文化娛樂行業協會聯合美團研究院釋出【2022年劇本娛樂行業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五一」假期,全國線下文娛市場消費規模達186.7億,有超過400萬人次參與消費體驗。其中,密室逃脫在平台上銷售額環比增長50%以上,沈浸式娛樂行業在供需兩側迎來回暖。

在此之前,記者透過行業數據得知,密室逃脫產業經歷了3年的低谷期。2019年,綜藝節目【密室大逃脫】帶動相關產業一夜爆火,成為年輕人之間的社交新寵。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密室逃脫門店數量為10683家,2019年中國密室逃脫門店數量已達到15152家,漲幅近30%。但在2021—2022年情況急轉直下,全國密室倒閉率高達26.06%。據中國文化娛樂行業協會數據,2022年密室行業年營業收入從2021年的近200億元縮減至170億元。

以北京為例,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業界旗艦品牌TFS幾年間已關閉了最大門店;頂流大型密室遊娛聯盟的「阿拉伯館」曾兩度暫停營業;老牌機械密室「奧秘之家」在北京也僅剩一家門店。相比於知名品牌,小體量密室品牌在倒閉浪潮中受到的沖擊更大,一些門店為換回押金,甚至將店鋪進行「0元轉讓」。

生存境況:投入產出比率低、安全隱患排除難

「近年來密室逃脫行業確實進入了‘洗牌’的階段,除了疫情三年的政策影響外,更重要的是之前有太多人盲目入行,有的甚至只是幾個玩家‘興趣使然’就一起投錢開店,但事實上背後風險還是非常大的。」行業創業者吳先生表示。

記者從某加盟網站數據中看到,一線城市開設一家500平米的密室門店投入約173萬元人民幣,僅房租就高達每月11萬元,並承諾「產業毛利率在50%以上,1年就能回本」。「這些數據並不準確,成本算少了,收入算高了。」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方面,沒有考慮到不少采用‘押三付三’‘押二赴六’繳納房租的情況;另一方面,本就小眾的密室逃脫復購率極低,多數消費者玩過一次後很難復購,並且工作日‘滿座’率極低。」

記者看到,線上平台一家名為「SHOW沈浸式逃脫藝術·光影體驗館」的北京門店目前只有【寄生蟲】一個主題,並已經於今年4月29日關閉。據了解,該主題票價為398元,不采用「滾場制」,全天僅九個場次。記者計算後得出,該門店滿場一個月仍不足11萬元純利潤,幾乎無法填補遠超500平米的兩層超大場地和布景。

值得註意的是,除了成本難回外,密室產業的安全隱患也一直是行業的一大「痛點」。據悉,貴陽市在2022年曾進行一次密室逃脫消防檢查,在被查的200家門店中就有150家被要求關停整改。

密室愛好者小陳告訴記者,恐怖類密室在進行遊戲前,都會讓玩家簽署免責聲明,自願承擔風險。「自己和朋友曾在黑燈瞎火的情況下被NPC追趕,結果撞到墻上擦傷了手臂,商家只是幫忙清洗了一下,但簽署了聲明不好追究,事情就不了了之。」但他表示,自己認為這種「免責」並不合理。

「對於絕大多數門店而言,要達到消防、安監等相關要求,還需投入大量資金完善安全流程、添置安全裝置,並定期進行安全培訓,」吳先生表示,這對於多數門店而言是難以承受的成本支出。

未來前景:政策扶持 多方聚力促發展

「優質的密室,對年輕人來說不僅僅是娛樂,還是一種沈浸式的精神體驗,透過遊戲進入一個新的世界、新的人生,能夠給予年輕人極高的情緒價值。」資深出版人余一途談到。

記者看到,密室逃脫作為新興業態,在近年來得到了國家和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對於上述密室產業發展仍存在的問題,國務院辦公廳等部門相繼制定和出台相關政策,如【國民旅遊休閑綱要(2013-2020年)】【關於促進行動網際網路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關於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的意見】【進一步加大開發性金融支持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高品質發展的意見】等,分別從不同方面強調,以研發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人工智慧等現代技術支撐密室逃脫產業發展;規範密室的建造要求,從源頭杜絕密室逃脫的安全隱患,最大限度保障玩家群體的人身安全等。

文化與旅遊產業資深分析師高東旭指出,要繼續保持密室逃脫產業的良性發展態勢,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要成立相關的行業協會或者相關的行業自律組織加強行業自律,避免一些灰色和擦邊球的惡現象;其次,針對這個行業的種種亂象,企業應呼籲行業主管部門加強法律法規的立項與完善;最後,社會監督也不可缺失,公眾和媒體應對密室的不良現象進行積極地舉報和發聲,引導行業發展走向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