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儲能產品陷「同質化」競爭漩渦

2024-04-28財經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能言善道工作室】
今年以來,各大儲能企業紮堆釋出更大容量、更高能量密度、更長壽命的儲能新品。市場主流的電芯容量已從去年280Ah邁向300Ah+,甚至向更大容量叠代。同樣是20尺貨櫃,儲能系統容量從5MWh升級到5.5MWh、6.9MWh,以求更好效能,更少占地面積、更低成本。
值得註意的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電芯、系統容量「做大」成為各家企業新品不約而同的發力點。不止於此,市場上的產品在外觀設計、效能特征、行銷賣點,甚至技術演進方向都呈現趨同現象,同質化風險愈發凸顯。在儲能新一輪淘汰賽的關鍵期,如何找到差異化有利競爭正成為企業生存的關鍵。
技術演進方向趨同
隨著中國單個儲能計畫規模由MWh時代駛向GWh時代,大容量電池被認為是行業升級發展的一大方向。進入2024年,300Ah+大容量儲能電芯加速規模化落地及套用,與此同時,電芯產品、儲能系統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行業頭部企業紛紛釋出500Ah+不同規格超大容量儲能電芯。在系統領域,5MWh級別系統尚未實作大規模套用,6MWh+系統接踵而至,比亞迪、蜂巢能源、瑞浦蘭鈞等近10家企業接連推出6MWh+的儲能系統。
隨著儲能系統容量與功率越來越大,出於安全考慮,散熱方式也成為系統設計中重點考慮因素。主流企業新品的冷卻技術也由此前的風冷技術切換到液冷技術。此外,在西藏、新疆等地提出鼓勵或強制新能源計畫配建構網型儲能的背景下,構網儲能技術也成為企業爭先布局的熱門領域。
「當前,儲能產品以半年為周期快速叠代,但整體來看,產品高度同質化。」業內人士稱,技術創新要謹慎,如果容量擴大走得太快,很多標準不支持,存在一定安全風險,產業鏈、供應鏈、工藝工裝也不支持。
華北電力大學教授鄭華向【中國能源報】記者指出,一方面,現在技術叠代、人員流動、制造技術升級等方面的速度大幅加快,各頭部廠商的制造工藝、行銷手段差距越來越小;另一方面,儲能「好與壞」的評判標準並不完善,甚至缺失,「建而不用」問題導致儲能的使用或商業價值並沒有得到有效驗證與發揮。這將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問題,造成巨大的投資浪費,對儲能產業的高品質發展帶來傷害。
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
近年來,新型儲能產業蓬勃發展,成為最受關註的風口熱點之一。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儲能領域超過10萬家企業,一年內新註冊儲能相關企業數量高達數萬家,包括食品、白酒、房地產、玩具、陶瓷在內的上市企業也紛紛跨界儲能。儲能系統技術門檻不高,不少跨界企業技術沈澱不足,產品定位模糊、渠道資源缺乏,加上儲能裝置建而不用,投資方追求低價配儲以降低成本,這給雷同產品帶來生長的土壤。
海博思創董事長張劍輝認為,儲能產品同質化的原因,在於裝置研發制造過程中僅從供給側角度考量硬體的簡單堆疊,缺乏全鏈條的數據閉環管理。裝置廠家缺乏現場執行數據的有效反饋,投資和營運商則缺乏前端系統的建模。裝置研發和制造是一個開環系統,數據之間完全割裂。
產品同質化的直接後果是加劇企業之間的降價競爭。過去一年,儲能電芯價格下降過半,從0.9元/Wh降至0.4元/Wh以下,儲能系統平均價格從1.3元/Wh降至約0.7元/Wh,已跌破部份企業產品成本線,且價格還在繼續下行。
從最新披露的2023年儲能上市企業年度業績報告來看,雖然部份企業業績出現高增長,但營收、利潤雙降,或增收不增利呈普遍情況。這也與儲能系統、儲能電池價格快速下降趨勢相一致,企業在價格競爭的旋渦中越陷越深。
研究機構高工產業研究院分析,2024年,中國新型儲能市場整體供大於求,儲能系統整合環節較電芯環節競爭更為殘酷,50%以上的儲能系統企業(含大儲系統、工商儲系統、戶儲系統等企業)將被淘汰出局。
最終將由市場檢驗
「各商家儲能電芯粗看起來好像一樣,可細看存在差異,各指標相似卻又不太相同,但對使用者的使用並沒有本質的不同。」鄭華指出,同質化不等同於標準化,但往往是標準化、技術突破或新理念破局的前奏。因此,同質化並不一定是壞事,尤其是對於消費者或使用者而言,在安全的前提下,以更低成本購買更高效能的產品。商品生產是為了使用,持久創新是企業在同質化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武器」。
業內人士同樣指出,同質化是儲能產品競爭的表象,實際上,電芯良率、迴圈次數、固定成本等方面,每家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數據表現並不相同。隨著儲能真正用起來,更頻繁地參與電網排程,產品真實效能將得到市場的檢驗。
「隨著數智化技術不斷提升,產品叠代加速升級,同質化競爭沒有前途。」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套用分會秘書長劉勇向【中國能源報】記者指出,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最終憑借的還是高價效比的產品、領先的技術、豐富的國內外渠道資源和優質服務。儲能行業要開展良性競爭,相互賦能,龍頭企業應發揮引領和聚集效應,開拓創新,帶領上下遊產業鏈共同打造出滿足市場真正需求的高價效比產品。
「行業亟需出台系列準入標準,把‘護城河’築得再高一點。」天合儲能總裁孫偉分享了其競爭思路,所有產品一定要跟細分市場相對應。我們的做法是底層硬體產品盡可能做到統一,減少產品分類、種類,實作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配置上,尤其一些軟體的智慧化配置,根據使用者需求不斷開發,成為未來一個增配項或可選項,實作各個細分場景的最大經濟化價值。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能言善道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台提供資訊釋出及傳播服務。
ID:b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