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貨幣迅猛貶值,普通民眾該怎麽應對通貨膨脹?

2024-10-07財經

一、在貨幣貶值的情況下,普通人如何應對?

坦白說,普通人對抗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的手段相對有限,但並非無計可施。主要問題在於,很多人不理解這些方法的本質,以及這些方法往往與人們常識性的認知相悖。

1、歷史上,通貨膨脹在宏觀和微觀層面上對經濟社會都有嚴重的負面影響。

例如,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歷的滯脹危機期間,許多家庭和個人由於劇烈的通貨膨脹而財富大幅縮水,失業率創下歷史新高,居民生活陷入困境。金融體系功能低迷,國家經濟難以振興,資本運作的效益遠遠跟不上貨幣的過度發行,導致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經濟陷入衰退。

這次通貨膨脹的情況與過去有所不同,基於2008年金融危機後現代貨幣理論及其體系的廣泛套用,市場分割和貨幣供應與實體經濟需求之間的脫節,使得資源分配逐漸從勞動向資本傾斜,從而損害了社會的整體效益。

現代貨幣理論在解釋今天的金融世界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滯脹就是其直接產物。

後來,以哈耶克、沃爾克、弗瑞德曼、布坎南等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公共選擇理論、制度經濟學等新思想出現,成功將全球經濟從懸崖邊拉回。

但由於人性中的貪婪因素,這些理論並沒有持續下去,反而是重新回到了肯恩斯的理論,繼續透過權力的幌子進行利益的掠奪,直至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此後,全球各大央行開始大規模發行貨幣,租金收入被極大化,貨幣供應被扭曲,市場利率與自然利率的錯配加劇,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割裂越來越嚴重,經濟泡沫也日益增大。

只要現行的貨幣傳導機制不改變,金融系統的系統性風險將持續上升,金融投資與實體需求的錯位也將持續存在,風險因生產要素的流通而單向傳播,最終導致全社會的市場價格普遍上漲,疊加貨幣貶值即購買力下降,形成惡性迴圈,這就是由貨幣過度發行驅動的通貨膨脹。

2、本文所指的普通人是指那些依靠傳統社會定義的勞動性工作為生的人群,這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他們除了薪資收入外,幾乎沒有其他收入來源。

與普通人相區別的群體,是那些從事與資本運作和復利性工作相關的人,例如金融行業。

按資分配的社會模式雖可能符合自然規律,但不符合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

由於人類作為生物具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可以透過技術等手段促進市場經濟效率,實作帕累托改進。

但社會效用的損害和分配秩序的失衡,僅是因為個別主體實行壟斷以謀取超額利潤,使原本自由且充分競爭的市場變得非自由和競爭不足。

按資分配阻礙了社會效用達到帕累托改進,對社會公平觀念及各階層成員的個體效用都造成了傷害。

此外,實體經濟和影子經濟之間的區別也在於此。

實體經濟基於真實物理空間中人與人之間的實際交易行為,進行貿易和商業活動,而影子經濟則是依托實體經濟衍生出來的,利用時間和空間的拓撲行為,將實體經濟的價值即時實作,並透過資產證券化或信貸展期等復利手段進行價值最大化。

然而,這類價值的杠桿非常高,與實體經濟的價值相比可能高出很多倍,甚至不成比例,由此產生的溢價和泡沫風險雙重存在。

但基於人性的弱點,其對當前人類社會又將造成道德市場價格失靈或重估的消極作用,持續損害社會效用。

真正的普通工薪階層難以抵抗通脹,但也不是完全無策,只是能夠實作這一點的人非常少,因為他們僅靠薪資收入難以抗衡通脹。

因此,不能僅靠薪資收入,應將資金投入到具有持續收益性質的復利運作體系中,而非持續的純支出或收入,無凈收益的結果是收入增長永遠也趕不上通脹。

普通人必須轉變投資思維,例如針對現在房地產市場的「房住不炒」政策日益嚴格,炒房已不再可行。

二手房交易市場價格長期處於橫盤狀態,各種限購限售政策層出不窮,即使購入房產,也難以轉手。

房價不再是財富的象征,而是變成了虛無的記賬數位。在橫盤五至十年的情況下,隨著通貨膨脹的到來,房產的保值功能也難以保證。

3、對於按資分配的現狀,改善只能依靠公共權力,個人難以抗衡。

金融的本質是服務於實體經濟,問題在於其過度化的表現。面對當前的各種跡象,這表明了產業空心化和金融過度化的問題。作為普通人,我們該如何應對?

作者認為長期來看,應與公共權力協作改善現狀;短期內,則應盡可能讓自己準備好,投入到與金融相關的資本化運作行業中。畢竟,多年積攢的一點錢,比不上資本化運作行業從業者一年甚至一個月的收入。

對個人而言,最能抵抗通脹的是高品質的權益資產。

無論何時,最好的資產都是能長期增值或保值的,而非僅僅是短期增值的。

即使某些資產能為投資者帶來短期高報酬,也不能成為永續復利的優質資產。

由於人性中的貪婪,絕大多數投資者很難做到見好就收,一旦形成投機套利的模式,就難以結束資金。

當這些短期增值的資產暴露出其劣質本性時,投資者想要撤資也為時已晚,市場的踩踏效應已形成,規模性的拋售導致惡性迴圈,使市場上的每一個參與者都遭受損失,成為受害者。

那麽,哪些是優質的資產呢?

國債、貨幣基金、指數基金、上市公司的績優股、藍籌股等高品質權益資產,或者是購買海外的優質房產都是不錯的選擇。

這些資產需要長期持有,但由於人性的弱點,能做到這一點的人非常少,意誌不堅定者無法透過這些資產實作財富的增值到財務自由。

二、在貨幣貶值時期,哪些資產最佳?

無論在何時,最好的資產都是能長期增值或保值的,而非僅僅是短期增值的。

即使某些資產能為投資者帶來短期高報酬,也不能成為永續復利的優質資產。

由於人性的貪婪,絕大多數投資者不會在看到好轉時就及時收手,一旦形成投機套利的模式,就難以撤回資金。

當這些短期增值的資產最終暴露出其劣質本性時,投資者想要撤資也為時已晚,市場的踩踏效應已形成,規模性的拋售導致惡性迴圈,使市場上的每一個參與者都遭受損失,成為受害者。

1、貨幣貶值通常發生在金融危機期間,那麽在這一時期,最佳的資產其實是現金流。

現金及其流動性始終具有作為交易媒介的貨幣內容以及償債能力,但使其成為變量的唯一特性是其價值的穩定性,主要取決於其稀缺性。

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由於社會系統各環節的發展需求,貨幣供給是呈波動增長的。

也就是說,即使沒有大振幅的通脹,現金本身的價值也會因稀缺性的緩解而逐步降低,這反映在投資者的收益上是不盡人意的,例如儲蓄利息。

因此,與其僅持有現金,不如將其轉化為其他資產以增加持有價值。僅持有現金並不會對整體收益狀況帶來任何積極的改善。

另外,在金融危機期間持有現金並非明智之舉,但如果能精確預判經濟轉向金融危機的具體時間點,那麽在那時換入現金無疑是明智的。

2、為什麽要在此時增持資產和資金流呢?這是因為從整個經濟學和人類貨幣歷史來看,通脹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通脹時期增持資產是為了對抗未來可能帶來的金融危機造成的通脹,你此時增值的資產是為了抵消未來通脹帶來的負面影響,否則為什麽現在的投資界將資產增值稱為「資產保值」?

然而,在金融危機爆發時,由於社會各級市場上的交易物件價格普遍因通脹上漲,資本市場價格必然遭遇大幅下跌,這時增持資產將是極其不明智的行為,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或多或少會導致社會各主體或部門的資產負債表失衡,債務問題難以解決。

因此,穩定的現金流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使你平穩地度過這場危機,而不會成為市場清算的「犧牲品」或「代價的具體表現」。

金融危機過後,經濟復蘇開啟新一輪發展時期,市場清理消除了一批過時產能,新的生產能力即將興起,這時現金流將再次由貨幣穩定性主導,大量的發展需求迫使貨幣供給增長,從而回到金融危機前的場景。

金融危機前,現金流作為資本和投資資金的主要形式,體現了原始資本積累的外在表現,其對那個時期的經濟形勢非常重要。

金融危機期間,現金流作為緩解社會各主體債務和改善資產負債表的主要來源,其對那個時期的經濟形勢不可或缺。

金融危機後,現金流再次作為新型投資行為的主要來源,其對那個時期的經濟形勢至關重要。

三、在中國,哪些投資行為最能抵抗通貨膨脹?

在中國,最能對抗通貨膨脹的是那些能夠為未來經濟帶來效益的投資行為。

一些人可能認為是金銀等硬通貨,或者是那些可以代表貨幣信用的大類資產,但這些觀點都過於表面。真正的本質是與經濟周期相對應的前瞻性投資行為。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海外,大部份的投資行為都能反映出其真實的價值報酬,而在通脹時期如何保證手中財富的保值,則是一個復雜的問題。

1、對抗通貨膨脹的行為絕對是相對的。

從長期經濟周期來看,所有資產都會受到通脹的影響,要麽是其真實價值的縮水,要麽是由於貨幣購買力的下降導致這些資產的價格在短期內上漲後受到需求減少的影響而下跌。

通貨膨脹是人為增加貨幣供給的必然結果,與經濟周期的繁榮至衰退階段相對應,受到邊際效益遞減的規律支配,並與康波周期及技術創新周期的走勢相互影響。

2、作為一個開發中國家,中國的市場屬於新興市場範疇,經濟發展依賴於出口導向貿易和固定資產投資。

在國家層面,對抗通貨膨脹的最有效方法是投資於具有規模效益的制造業和工業服務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運輸網路等重工業領域。

例如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中國的四萬億財政刺激計劃主要投向了光纜、特高壓、高鐵等基礎設施計畫,為過去十多年的行動網際網路和其他高新技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