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周宏騏:對出海全球化機遇與模式的深度思考

2024-05-05財經

機會到處都有,每家企業賣的東西不一樣,在各種經濟體,都有「對號入座」的機遇。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胡楠楠

編輯|米塔

頭圖來源|中企圖庫

4月26日~28日,由【中國企業家】雜誌社主辦的2024(第十六屆)中國商界木蘭年會在浙江省桐鄉市烏鎮召開。在26日的導師大課環節,新加坡國立大學兼任教授、新商業新行銷專家周宏騏作了分享。

周宏騏分享的精彩觀點如下:

1.大航海時代的開始,中國企業在各種經濟體都存在「對號入座」的機遇。

2.航海有風浪,出海企業要結構性地學習規避風險。

3.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市場情況對原有的商業模式進行調整。

4.采用合乎邏輯,循序漸進的市場進入方法。

5.到每個國家去都要有一套打法,你不了解當地是不行的。

以下為周宏騏的分享內容(有刪減):

過去,我們多半做的是將國外的資金、商品和技術「引進來」。今天,我們將自己的資金、商品和技術「走出去」,迎來了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時代。

我在禮來制藥的非洲區,通用汽車的美國、日本東京、中國上海等地,惠普科技的新加坡、東南亞、印度、南亞地區都工作過。22年來我一直做國際商務工作,所以國際業務也比較駕輕就熟。擔任教授後,長期在商學院開設「中國企業國際化與國際企業中國化戰略」這門課。今天就來分享我對中國企業出海(全球化)的思考與建議:

常見的企業出海,分為幾類主要的型別:

- 產品出海(外貿、跨境電商,如OEM貼牌代工或白牌跨境)

- 產業出海(海外工廠、海外供應鏈,如寧德時代在海外設廠)

- 品牌出海(從中國品牌到世界品牌,如安克創新在海外開設分公司)

- 資訊科技出海(如內容平台的TikTok,遊戲的米哈遊,多點的零售SaaS等)

- 資本出海(如企業自有資產赴海外並購,中國化工集團並購瑞士種子企業先正達,或企業赴境外上市等)

來源:中企圖庫

中國企業出海一定要談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們要共同建立起中國的品牌形象,它是一條通往印象的道路。我最喜歡說這句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市場推廣的經驗,是先販賣美好的生活方式,才能賣美好的產品給別人。所以要有從觀念上、情感上、心理上,影響別國消費市場,它是一種影響力。

過去這三年,大量的同學向我請教出海的各種問題,我把企業最關心的出海問題,整理成如下的出海系統性框架,供大家參考。

來源:受訪者

機會到處都有。每個企業掌握的關鍵資源與關鍵能力不同,在各種經濟體都有「對號入座」的機遇。各種不同的經濟體,發展階段不一樣。

那出海些什麽,有的企業是商品(與服務)出海,有的企業向海外輸出技術,更有的企業資金出海,四處投資設廠或購買優質資產。還有的企業是「商品+技術+資金」組合拳,例如提供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寧德時代,就是針對不同市場打不同拳。對日本市場的豐田與本田客戶都是輸出商品,對美國市場的福特,則是輸出技術,提供整廠方案與整廠建設,而對歐洲的寶馬與大眾等客戶,則是透過自有資金投資在歐洲本地設廠。

不過,航海有風浪,出海有風險,跨出國境進入陌生的市場,出海企業不止要理解語言與文化規範的差異,更要了解當地國政治經濟制度與產業開放度,采購行為,商業規範,法律稅務,非關稅障礙,資金的合法自由流動與匯率,當地國的勞工政策與勞工成本等一系列牽涉到風險的問題,我正在整理一個完整的「出海風險考量表」。

而在戰略市場與產品的選擇上,企業到底要用怎樣的判斷邏輯,從哪些維度,進入哪些區域市場,再進入到哪些國家市場。

例如我們回顧沃爾瑪1991年初在美國國外擴張時,無論是財務上,組織上還是管理上,當時都缺乏足夠的能力和資源,無法同時布局歐洲,亞洲與西半球的其他國家。沃爾瑪選擇3步走,把新興市場放在比發達市場(成熟市場)更高的位置上,在新興市場中,拉美地區的地位高於亞洲地區,在拉美地區,較大市場的地位高於較小市場。

在產品出海上,中國企業過去抄近路,門檻低的方式就是貼牌代工。而走遠路,則是自主創新做品牌,像海爾就是自主創牌,並根據不同地區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研發差異化的產品。

近期拜訪的韶音科技,是從工廠轉為自創品牌,實作成功出海的案例,在骨傳導耳機新品類上,主打專業運動人群,海外收入占總收入超過七成。先占據美日的勢能差,自己教育市場,線上以亞馬遜為主陣地,重視使用者好評,但重心在建設線下渠道,才能做體驗,分進合擊。接下來考慮開啟歐洲市場,再進入東南亞,資源有限,市場必須先後排序。

在海外的發展策略(商業模式)上,必須清晰地認識到當地市場的獨特性,了解總公司商業模式中,哪些方面無需改變,哪些方面需要因地制宜,哪些方面需要徹底改變。沒有一條不變的戰略可以適用於所有國家,必須根據不同市場情況做戰略調整。

比如Shein(希音),它是中國最大的出海獨立站app,最早以自有品牌銷售鞋服為主,現在家居、護膚品、各類生活用品一應俱全。它每100元的銷售收入裏,北美只貢獻了不到30%,歐洲25%,中東22%(具體數據變動中)。所以你會發現,它在進入這些市場時,是有布局的。而且,在北美及歐洲市場,它主打快時尚下的基本款,但在日本,它有更豐富的潮流款去迎合日本使用者對流行的需求。

由於日本使用者重視品牌是否有開設有自有門店,於是希音在日本設立了全球唯一的一家線下Showroom,使用者進店試穿,拍照上傳社群網站,就可以拿到額外的折扣(福利),但仍舊需要透過app下單,貨從中國白雲機場發。在「高豐富度」上,希音做到了因地制宜,但在使用者下單與物流上,希音仍保有全球一致的模式。

而在市場進入模式上,如果是產品,進入國外市場多半有階段性,從簡單的貿易向市場在地化營運與管理過渡,采用合乎邏輯,循序漸進的市場進入方法。在剛進入新市場,且對新市場非常不了解,存在大量隱性風險狀態下,企業多半會采用下圖左邊間接出口模式,找合作方經銷或代理的方式。在逐步了解市場後,會進入直接出口、授權,一直到當完全了解市場,采用下圖右邊直接投資模式。

來源:受訪者

不過,這仍舊是傳統的路徑,我們看到許多「生而全球化」的中國企業,他們不斷思考基於數位化,去建立「走出去」的新模式,用數位化平台作為全球化堅強的支撐。尤其是軟體,遊戲與線上教育這類行動網際網路相關行業,都可以在背靠總部數位化平台+AI技術下,將主要的人力布局在中國,進入的市場多半只需要少許的行銷推廣人員,在海外的部署很輕。

接下來講,全球化公司的主要特征跟能力建設。除了最常理解的市場份額的全球化,供應鏈布局的全球化,和資本金基礎的全球化之外。最核心的是企業要建立「集體思維方式的全球化」。

來源:受訪者

另外,企業還需要設定團隊綱領,包括團隊的組成、工作流程等。還有,每個能夠做大的出海企業,都會認真思考建立與移植公司DNA。簡言之,企業面對海外員工及各種合作夥伴時,總要有令人欽佩之處。這包含了公司的核心理念與行為規範,全球化的文化準則,清晰的效率要求與品質標準,還有品牌建設操作方式。 把這些移植到海外子公司與合作夥伴去,然後圍繞它周圍,不斷去建立我們的關鍵資源和關鍵人,不停去鞏固它。

至於怎樣去贏得「本土戰爭」?你到每個國家去都要有一套打法,你不了解當地是不行的,不生根、不紮堆,無以見到市場本質性的問題,

所以要在實踐當中動態去調整。

例如安克創新十年前進入日本,就請了日本本地CEO,10年來註重日本市場的服務細節,這也是安克能在日本市場站穩腳跟最重要的成功要素。安克日本一半的員工都是原生的客服人員,在各種客戶反饋上做好閉環,才建立起了今天在日本市場的品牌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