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歐盟內部份裂:電車征稅或成引發中歐貿易戰序曲?各國態度如何?

2024-10-05財經

當地時間10月4日,歐盟成員國就是否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為期五年的反補貼稅舉行了關鍵投票。 盡管歐盟委員會的提議得到了成員國必要的支持,允許延長現行臨時關稅,但這一決定在歐盟內部引發了明顯的分歧,尤其是匈牙利和德國等主要成員國對該政策表示強烈反對。

歐盟委員會啟動反補貼調查

此次爭議始於去年歐盟委員會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發起的反補貼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從政府獲得了大量補貼,導致其在歐洲市場上以低價銷售,損害了歐洲本土汽車產業的競爭力。今年7月,歐盟開始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稅率在17%到36.3%之間。

經過進一步調查,歐盟委員會於8月20日釋出了終裁草案,建議將臨時關稅延長為至少五年的長期措施。最終裁決預計將在11月4日前釋出。

匈牙利與德國強烈反對

在10月4日的投票前夕,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對歐盟的做法提出了尖銳批評。他表示,歐盟透過限制進口中國電動汽車,實際上是在削弱自身的競爭力,並且這一政策將對全球貿易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尤其對像匈牙利這樣以出口為主的國家構成威脅。歐爾班重申匈牙利將采取「經濟中立」的立場,不會在東西方的經濟沖突中站隊。

德國也對這一政策表示擔憂。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公開呼籲在投票中反對該提案,稱歐盟此舉可能引發與中國的貿易戰,對歐洲的汽車產業尤其不利。他指出,德國的汽車制造業高度依賴全球市場,與中國的合作至關重要,貿易爭端可能會嚴重損害歐洲的利益。

德國總理朔爾茨則主張透過談判解決分歧。他在10月2日表示,德國希望透過與中國對話找到解決方案,避免對中歐經貿關系造成進一步傷害。

法國支持征稅,歐盟內部現分歧

然而,與德國和匈牙利的立場相反,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柏林重申了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反補貼稅的支持。他認為,歐盟必須保護本土汽車產業,防止因進口低價電動車對市場造成沖擊。

法國和德國這兩個歐洲經濟強國在該問題上的立場對立,反映了歐盟內部的深刻分歧。隨著終裁決定的臨近,歐盟各國如何在保護本土產業與維護全球貿易關系之間找到平衡,仍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歐盟委員會的動機:維護本土汽車產業的競爭力

歐盟委員會推動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反補貼稅,主要原因在於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的迅速擴張。根據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的銷量增長了55%,占到歐洲電動汽車總市場份額的8%。相比之下,2020年這一數位還不到1%【1】。尤其在低價車型上,中國品牌如比亞迪、蔚來、小鵬等占據了大量市場份額。

這些品牌透過較低的價格策略,使得歐洲的傳統汽車制造商——如法國的標致、雷諾和義大利的菲亞特——在價格競爭中失去了明顯優勢。歐盟委員會指出,中國政府對本土電動汽車制造商提供了巨額補貼,導致這些企業能夠以低於市場成本的價格進入歐洲市場,擾亂了公平競爭環境。這一論點成為歐盟推行反補貼稅的重要依據。

2023年,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表示,中國的補貼行為對歐洲汽車工業造成了實質性的威脅,特別是對中低端電動車型市場沖擊最大【2】。因此,征收反補貼稅的核心目標是為了平衡市場競爭環境,防止中國汽車制造商透過補貼擠壓歐洲企業生存空間。

匈牙利的立場:經濟中立與對中國投資的依賴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明確反對歐盟委員會的征稅決定,他強調此舉對全球貿易構成威脅,尤其可能對匈牙利自身出口經濟帶來負面影響。匈牙利近年來大力吸引中國投資,尤其是在電動汽車電池和汽車零部件制造領域。根據匈牙利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在匈牙利的直接投資達到100億歐元,成為中歐和東歐地區最大的投資來源國之一【3】。

匈牙利的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外資帶動的出口增長,而中國的投資為該國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並推動了電動汽車相關產業鏈的建設。例如,寧德時代在匈牙利建設的電池工廠是歐洲最大的電池制造基地之一,計劃產能為100 GWh,主要為歐洲的電動汽車企業提供電池供應。這些合作關系使得匈牙利政府非常謹慎地處理與中國的貿易和投資關系。

匈牙利的立場不僅僅是單純的經濟考量,還涉及到其外交策略。歐爾班的「經濟中立」戰略表明,匈牙利希望在東西方的經濟競爭中保持平衡,不願意卷入西方國家與中國的對抗中。匈牙利不僅依賴中國的投資,同時也希望透過與中國保持良好關系,為其本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爭取更多機會。

德國的態度:全球化視角與產業結構的權衡

德國的反對態度更加復雜,主要受到其汽車產業在全球化市場中的布局影響。德國是世界第三大汽車生產國,也是電動汽車轉型的重要參與者。2023年,大眾集團和寶馬在中國市場的總銷量超過400萬輛,占其全球銷量的35%【4】。在中國市場中,德國汽車制造商不僅是進口商,也是投資者——如大眾在中國擁有多個合資企業,並且正在積極布局電動汽車領域。

與法國等國家不同,德國的汽車制造商更傾向於保持與中國市場的緊密聯系。大眾和寶馬在中國的投資金額高達數百億歐元,其中包括電動汽車生產設施的擴建和研發合作【5】。因此,德國政府和企業界對與中國的貿易摩擦表示擔憂,認為任何額外的關稅或貿易壁壘都會對德國的汽車業造成嚴重打擊,影響企業的全球供應鏈和利潤。

具體案例可以參考2023年大眾與中國政府達成的協定,在中國建立新的電池工廠,以應對中國對高端電動汽車需求的增長。如果歐盟與中國的貿易爭端升級,可能導致中國政府對德國企業采取報復性措施,從而削弱德國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和投資安全性。

同時,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指出,電動汽車是德國綠色轉型的重要支柱,德國希望透過與中國的技術合作加快這一行程,而不是透過對抗性措施來削弱全球供應鏈。

法國的支持:保護性關稅與產業復蘇的希望

與德國的全球化策略相對,法國則更傾向於保護其本土汽車產業。法國政府一直致力於推動本土制造業的復興,而汽車行業是其中的關鍵領域之一。然而,法國的汽車制造商在電動汽車領域的發展相對滯後,與中國電動汽車的競爭力相差甚遠。以雷諾為例,盡管其在燃油車市場具有一定的競爭力,但在電動汽車領域,其市占率遠低於中國同行。

法國總統馬克龍支持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關稅,主要是為了保護法國本土制造業,特別是在歐洲中低端電動汽車市場上為法國企業爭取更多生存空間。根據法國汽車行業的數據顯示,2023年法國的電動汽車市場份額僅為8%,而中國品牌已占據了其中的20%【6】。這一現象引發了法國汽車制造商的強烈反應,認為中國汽車的低價競爭正在威脅本國產業的生存。

法國的支持還與其國內政治經濟狀況密切相關。法國面臨著較高的失業率和制造業外流問題,馬克龍政府透過采取保護主義措施,試圖為國內制造業爭取更多就業崗位和投資機會。這種政策也迎合了法國國內的經濟民族主義情緒。

歐盟的分歧與未來的貿易挑戰

歐盟在對中國電動汽車征稅問題上的分歧,反映了不同成員國在經濟利益、產業結構和全球化戰略上的差異。法國和義大利等國傾向於保護本土產業,而德國和匈牙利則希望避免與中國的貿易摩擦,維護其與中國的緊密經濟聯系。

隨著歐盟委員會將在11月4日做出最終決定,各國在這一問題上的賽局仍將持續。這一決定不僅影響歐中貿易關系,也將對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產生深遠影響。歐盟如何在保護本土產業的同時不破壞全球供應鏈,尤其是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將成為未來幾個月的關鍵挑戰。

參考資料

  1. European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ACEA) 2023 Report.

  2. ACEA Press Release, October 2023.

  3. Hungary-China Investment Statistics, 2022, Hungarian Investment Office.

  4. German Automobile Industry Report, 2023.

  5. Volkswagen China Strategy Report, 2023.

  6. French Automobile Industry Data,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