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董明珠,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她與雷軍之間的知名賭約,雙方約定比較2018年的營收高低,賭註高達10億人民幣。
在這場公眾眼中頗具象征意義的PK中,董明珠代表著傳統家電制造行業,而雷軍則是互聯網企業的代表。
結果顯示雷軍在這次對決中敗下陣來,2018年格力電器的營收超過小米多達250億人民幣。
盡管雷軍未能勝出,他的成績也頗為耀眼。自2013年起,小米的營收從只有格力的四分之一增長至接近格力,增長速度遠超格力。
進入2019年以來,小米的營收逐年超越格力,無論是在營收、市值還是影響力等多個方面,小米都已超越格力。
從產品線來看,小米已跨足手機、家電、互聯網、汽車等多個領域,而格力則難以與之匹敵。
盡管如此,董明珠對於小米,特別是雷軍似乎仍有些不甘心。近期,她批評小米的空調技術不足,指其產品多為代工生產,顯示她仍然希望在競爭中勝過小米。
最新訊息稱,格力也決定進軍新能源汽車市場,成立了名為「格力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意圖明確表達了造車的決心。
其實,董明珠早在2016年就有意涉足造車行業,當時透過收購銀隆新能源切入新能源領域,該公司後更名為格力鈦新能源,專註於鈦酸鋰電池技術的開發。
然而,這一收購並未給格力帶來預期的增益,甚至成為了負擔,數據顯示,到2024年,格力鈦新能源的負債高達247.86億元。
與此同時,雷軍在汽車制造領域迅速取得成功,他的SU7車型一經推出便成為市場焦點,半年內交付近7萬輛,供不應求。
如果格力仍停留於過去的發展模式,恐怕只能跟隨小米的步伐,落後於汽車制造的快速發展。
也許是看到小米造車的成功,董明珠在其70高齡決定再次投身汽車制造領域,這可能是她掌管格力電器的最後一次重大舉措,現在不入局,以後可能就無機會了,成功與否,都體現了她的決心。
不過,造車的難度遠超造空調和手機,格力此前嘗試造手機未獲成功,其造車之路充滿挑戰,而市場是否會支持格力汽車,支持董明珠的決策,仍是未知。
不過,對於董明珠這樣永不言敗的精神,相信還是有許多人表示敬佩,她確實是名副其實的鐵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