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科技賦能金融強國建設的三個抓手

2024-02-16財經
原標題:科技賦能金融強國建設的三個抓手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戰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強國應「具有領先世界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這為科技賦能金融強國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在當今資訊化、數位化時代,科技與金融的結合已成為推動金融強國建設的重要引擎。為了更好地發揮科技在金融強國建設中的作用,需要強化以下三個抓手。
強化科技創新能力,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服務實體經濟是一切金融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工智慧、大數據、雲端運算、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快速發展,金融服務更加智慧化、個人化和高效化,這為實體經濟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建設金融強國,需要借助科技力量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首先,以科技創新為引擎,破解金融行業瓶頸,疏通實體經濟資金渠道。政府應加強數據研究分析,找準阻礙實體經濟資金渠道的難點、痛點和堵點,培育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現代化金融市場,充分發揮不同型別金融機構優勢,暢通實體經濟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渠道。此外,還要加大對專精特新企業、小微企業等民營經濟金融支持力度,健全適應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的金融體系,加快形成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以金融創新體系建設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迴圈。其次,推動金融科技深度融合,提升金融服務普惠性,助力實體經濟公平發展。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套用新技術,推動金融業務向數位化、智慧化方向轉型,提升金融服務的普惠性和覆蓋面,加大實體經濟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融資支持力度,充分發揮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公平的金融機會。再次,強化科技引領作用,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激發實體經濟活力。金融機構要借助互聯網、移動金融等新興渠道,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創新金融產品,滿足多樣化的金融需求,提高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和個人化程度,以便更好滿足不同型別企業金融需求,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最後,構建智慧化風險防控體系,保障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穩健發展。金融機構要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構建智慧風控模型,實作對金融風險的精準評估和預測,提高風險管理水平,構建差異化的信貸審批策略,進而降低不良貸款率。此外,還要形成健全、高效、科學的風險化解機制,透過科技手段加強流程監測,及時關註風險處置進展,健全風險處置激勵制度,保障實體經濟平穩執行。
探索智慧監管新模式,提升金融監管有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強國要具備「強大的金融監管」,建立健全「完備有效的金融監管體系」。金融監管部門應當強化科技在監管中的套用,不斷探索智慧監管新模式,最佳化金融監管體系,提升金融監管智慧化水平。探索智慧監管新模式,需要推進科技賦能金融監管。首先,賦能金融監管法律庫,提升法規套用效能。法律法規是金融監管工作開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監管效能必須要加強金融法治建設,從制度層面將金融科技創新活動納入監管。因此,監管部門要運用科技手段,建立完善金融監管法律資料庫,動態更新各項制度施行狀態,智慧辨識與現實不符的相關條款,及時推動金融監管法律法規及相關規範性檔的制定、修訂、完善和清理,以提升監管制度的及時性、有效性。其次,賦能監管工具箱,提升智慧現場檢查質效。科技發展活躍了金融市場,也帶來了新的風險,金融監管手段也應跟隨金融創新不斷豐富。監管部門要引入新的監管工具和技術,提升智慧監管水平,提高金融監管的針對性。如提升監管智慧分析能力,持續推進智慧檢查實驗室建設,準確辨識金融機構違規線索,開展智慧化現場檢查等等。再次,賦能智慧監測平台建設,實作全方位智慧監控。監管部門要利用大數據、雲端運算等新興技術手段,加強金融市場風險監測力度,實作對金融機構的動態化監測和管理,合理確定風險早期預警指標,提升金融風險辨識度。同時,還應透過分析數據、辨識異常情況等方式,及時發現潛在風險,暴露已有風險,提高監管效率和精準度。監管部門還要根據金融機構的不同特質,搭建差異化監管框架,構建差異化監管指標和監測模型,進而推動各型別金融機構有效發揮專業化金融服務優勢。最後,賦能監管大數據建設,助力科學決策與精準管理。監管部門要統一監管數據框架,構建監管數據體系,提升金融數據視覺化水平。如借助科技手段,完善監管數據品質控制體系,保障數據真實性。此外,監管部門還要建立健全金融機構信用資訊共享機制,加強金融違法案例資訊共享,保持金融監管統一性,打造規則統一、監管協同的金融市場。
借助科技手段,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
金融業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其開放程度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胡國際競爭力。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背景下,國際金融環境日益復雜,借助科技手段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已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首先,運用科技創新力量,助力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是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政府應借助科技技術,最佳化金融生態環境和交易環境,建立健全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監管體系和法律法規,促進國際金融中心間的交流合作,吸引國際金融機構和資本聚集,共同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金融機構應透過大數據、雲端運算、人工智慧等技術的套用,精準匹配國際金融業務需求,提升金融服務效率,推動金融要素在國際間的自由流動。其次,借助科技資訊化手段,完善金融資訊基礎設施。政府部門要加大對金融資訊基礎設施的投入,建立高效、安全、穩定的資訊傳輸和處理系統,建立全面、準確、及時的金融資訊資料庫,透過數據的集中管理和標準化處理,提升金融數據的透明度和可靠性,為中國金融對外開放奠定資訊基礎。透過提高資訊基礎設施的現代化水平來不斷提升金融行業的整體執行效率。如推進金融服務平台的數位化轉型,加強境內外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從而提升跨境投融資的便利化水平。再次,發揮科技數據處理優勢,保障國家金融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守住開放條件下的金融安全底線」。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要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即時監測國際金融市場動態,加強對跨境資本流動、跨境網路金融等新型風險的監管和防範,建立多層次的國際金融風險防範機制。要運用科技手段保障金融數據安全,透過采用先進的加密技術和脫敏處理,確保金融數據在傳輸和儲存過程中的安全性,防止數據泄露和濫用。如建立嚴格的數據許可權管理機制,提高數據使用的可控性及數據安全的流動性,進而在安全環境中提升金融數據資源價值。最後,發揮科技傳播優勢,弘揚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在金融科技浪潮下,如何更有效地傳播金融知識,弘揚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是一項重要課題。要提高金融知識的傳播效率,提升公眾的金融文化素養和風險意識,進而增強公眾對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認同感。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是我們獨特的文化瑰寶,更需要我們加強國際媒體傳播渠道建設,在國際交流和合作中,加強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宣傳力度,積極參與國際金融事務和規則制定,在國際金融文化領域中彰顯中國特色,助力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份。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全面加強監管,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這不僅是建設金融強國、推進金融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抓手,更是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的關鍵所在。
【劉敏敏,作者為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師範大學基地研究員。本文為天津師範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項(52WT2241)成果。】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