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中國機床有多難?昔日世界第一如今跌落神壇,負債數百億處境危急

2024-05-07財經

百年滄桑,沈陽機床見證了中國工業的發展歷程,作為制造業的"母機",機床工業一度被視為國之重器。

而在這個領域,有一個響當當的名字——沈陽機床。

它是中國機床工業的傑出代表,新中國第一台車床、第一台數控機床諸多"國之首器"由此誕生。

2011年,它以27.83億美元的營業收入登頂全球機床企業之首,令世界矚目。

然而,就在它達到巔峰的短短8年後,這位昔日霸主卻已面臨破產重整的命運。

本文內信源來自(財經雜誌等),但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2019年,它不堪巨額債務重負而被法院裁定進入司法重整程式,沈重的歷史包袱壓在這個百年央企的肩頭。

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了這位行業巨擘的沒落呢?這背後又折射出怎樣的時代變遷?讓我們一起走進沈陽機床的興衰歷程,管窺中國機床工業的發展脈絡。

1、從"一窮二白"到"十八羅漢"之首:厚積薄發的歷史積澱

沈陽機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4年。

彼時,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東北修築南滿鐵路,在沈陽設立了南滿鐵道制作所,鐵路工廠就是沈陽機床的前身。

在那個炮火連天的年代,無數中國工人在這裏忍辱負重,受日本人的殘酷欺壓。

誰能想到,半個世紀後,這裏竟成為新中國工業崛起的搖籃。

1945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民主聯軍解放了沈陽,隨後接管的鐵路工廠,成為新中國機床工業的起點。

1953年,沈陽第一機床廠正式成立,這標誌著中國機床制造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工業基礎幾乎為零。

為了盡快改變這種狀況,黨中央制定了"一五"計劃,確定了156個重點建設計畫。

沈陽機床廠就是其中之一,肩負著為新中國工業化建設提供裝備的重任。

建設初期,條件十分艱苦。

許多車間都是臨時搭建的工棚,裝置十分簡陋,很多工序都要靠人力完成。

但在黨的感召下,廣大職工幹勁十足,發揚"三大作風",戰天鬥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1953年,新中國第一台車床在沈陽誕生,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技術封鎖;

1958年,第一台萬能銑床問世,填補了國內精密機床的空白;

1960年,第一台搖臂鉆床下線,重新整理了國產機床的精度紀錄;

1974年,第一台數控機床在沈陽問世,中國機床步入數控時代......

一個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第一",見證了新中國機床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

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沈陽機床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機床生產基地。

其間,一大批優秀的技術工人和工程師在這裏成長起來,成為中國機床工業的中堅力量。

1981年,國務院確定了18家機床行業的重點企業,沈陽機床廠就位列其中,成為中國機床工業的龍頭老大。

在接下來的計劃經濟時代,沈陽機床與其他十幾家國有機床企業一起,被譽為機床行業的"十八羅漢",占據著國內機床市場的半壁江山。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能分配到沈陽產的機床是各地方的榮耀。

2、輝煌與隱憂:市場化轉型中的盲目擴張

上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大幕的拉開,一股市場經濟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

曾經引以為豪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漸顯露出種種弊端。

安於現狀還是勇於變革?這是擺在包括沈陽機床在內的國有企業面前的一道時代命題。

彼時的沈陽機床廠,規模龐大,分工細致。

企業內部有多達二十多個車間,從鑄造、鍛造到熱處理、裝配,門類齊全,配套完善。

在計劃經濟時代,這種大而全的布局無疑是企業實力的象征。

然而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新形勢下,這種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已然成為企業發展的桎梏。

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透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國企改革。

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沈陽機床開啟了一場自我革新的偉大實踐。

1995年,沈陽機床廠改制為沈陽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開始向集團化、股份制的現代企業轉型。

集團從傳統的機床制造向機床及其工藝、數控系統等多元化方向發展。

進入新世紀後,在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的支持下,沈陽機床更是抓住機遇,開啟了一段輝煌而充滿挑戰的擴張歷程。

2002年,沈陽機床的營業收入突破50億元,一躍成為國內機床行業的領軍企業。

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企業大刀闊斧推進資產重組,先後兼並了沈陽第一機床廠、沈陽第三機床廠等多家國內同行。

2004年,沈陽機床又斥資1700萬歐元,收購了德國知名機床企業希斯公司,開啟了國際化擴張的步伐。

與此同時,企業加大投資力度,加快產能擴張。

2005年,沈陽機床在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拿地1000畝,總投資超過30億元,啟動建設占地面積70萬平方米的沈陽機床產業園計畫。

2007年,這座集研發、生產、貿易等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廠區建成投產,年產各類數控機床1萬台套,一舉躍升為亞洲單廠規模最大的數控機床生產基地。

產能的快速擴張,為沈陽機床贏得了輝煌的業績。

尤其是在本世紀初的黃金十年,中國經濟騰飛,下遊制造業蓬勃發展,帶動機床市場爆發式增長。

沈陽機床依托強大的生產能力,搶占了大量中低端機床市場,產銷量連創新高。

到2007年,沈陽機床的營業收入已突破100億元大關,穩居行業龍頭地位。

可在一片贊頌聲中,部份細心的觀察者已經嗅到了危機的苗頭。

表面的輝煌之下,隱憂正在逐漸積聚。

一方面,沈陽機床的快速擴張很大程度上是在地方政府的推動下實作的。

為追求政績,地方政府給企業下達了巨大的規模指標。

而在產能集中釋放的情況下,龐大的機床產量並沒有帶來相應的利潤,反而埋下了產能過剩的隱患。

另一方面,沈陽機床的產品結構並沒有及時最佳化升級。

在高速增長的黃金十年,沈陽機床大量生產中低端通用機床產品,以滿足下遊制造業的基礎需求。

然而隨著市場紅利的消退、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中高端數控機床的需求開始上升,而沈陽機床卻未能及時調整,錯失了轉型的視窗期。

2009年,沈陽機床的營業收入出現了近十年來的首次下滑。

而此時,企業500多億元的資產中,負債已占到400多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80%以上,一旦銀行抽貸、資金鏈斷裂,整個企業將陷入危局。

然而更大的危機,還在後頭。

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低端制造業開始大規模外遷,傳統的機床市場需求銳減。

而智慧制造、工業4.0等新興理念的興起,也引發了制造模式的革命性變革。

數控化、智慧化、網路化成為機床產品升級的新方向。

在這場變革中,沈陽機床並沒能抓住先機。

多年來形成的"通用機床"路徑依賴,以及體制機制的掣肘,使其難以及時調整戰略,錯失了轉型的視窗期。

於是乎,昔日輝煌的行業龍頭,在中國工業煥新之際落伍了。

3、轉型之困:核心技術受制與商業模式不清

面對復雜的內外部環境,沈陽機床開始謀求轉型。

2010年以來,企業決定在智慧制造和工業互聯網領域發力,希望以技術革新和模式創新實作彎道超車。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耗資30多億研發的i5數控系統。

i5系統整合了智慧、互聯、物聯等諸多前沿技術,被視為撬動產業變革的利器。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

作為一款全新的數控系統,i5在大規模產業化套用的道路上困難重重。

由於缺乏成熟的產業生態支撐,i5與主機廠商的適配性不足,導致產品叠代緩慢、穩定性不高,一度成為使用者詬病。

同時,國內高端市場仍被國外品牌所壟斷,沈陽機床想要撼動其地位談何容易。

除了i5系統,沈陽機床還力推"共享機床"的商業模式,希望透過產能共享盤活存量資產,化解產能過剩危機。

然而,這一模式在復雜的現實條件下也遭遇"水土不服"。

由於下遊制造業市場持續低迷,共享機床的開工率難以提高,難以實作盈利。

而持續的資金投入,又加劇了企業本已沈重的債務負擔。

4、破而後立?昔日霸主的自我革新

2019年8月,面對債台高築的危局,沈陽機床最終選擇司法重整這條"斷臂求生"的道路。

一時間,昔日行業龍頭的沒落,在業界引發廣泛關註和討論。

沈陽機床到底錯在哪裏?中國機床工業又該何去何從?這已經成為橫亙在這個行業面前的時代之問。

客觀而言,沈陽機床的困境是多重矛盾交織的結果。

宏觀層面,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制造業轉型升級,傳統的規模驅動模式難以為繼。

而微觀層面,企業在戰略決策、體制機制、人才激勵等方面也確實存在諸多問題,導致錯失了轉型的視窗期。

危機往往蘊含著轉機,透過此次重整,沈陽機床能否破繭重生?這不僅關乎一個企業的命運,也關乎民族工業的未來。

作為制造業的基礎,高端數控機床事關國家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在"工業母機"領域不能自主可控,"中國制造2025"戰略就難以落地生根。

破局之道,在於創新求變。

在政府層面,亟須加強頂層設計,聚焦戰略性產業領域,大力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企業層面,必須下定轉型決心,在智慧制造等新興領域搶占先機。

同時,還要深化國企改革,建立靈活高效的市場化機制,煥發企業生機活力。

風雨百年,潮起潮落,放眼未來,中國機床工業仍任重道遠。

參考資料

財經雜誌,拯救沈陽機床 中國機床龍頭破產來龍去脈

中國經營報,扣非凈利潤連續12年為負 沈陽機床盈利難題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