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觀察者網重磅推出季度性經濟觀察欄目——中國經濟季度觀察·圓桌縱橫談,邀請經濟界和金融界重量級專家學者,圍繞國家統計局釋出的季度經濟數據,解讀中國經濟形勢和政策,回應當下公眾最為關心的熱點話題,展望未來發展。
10月19日,2024年第三期中國經濟季度觀察·圓桌縱橫談在上海舉行。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盛松成,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廈門大學教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趙燕菁等嘉賓齊聚一堂,聚焦三季度經濟數據和近期出台的一攬子增量政策,共議中國經濟破局之道。
以下是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的發言全文: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
從前三個季度的外貿數據來看,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5.3%,出口同比增長6.2%,進口同比增長4.1%,雖然9月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都在下降,但總的來講,今年外需對中國經濟的貢獻還是比較大的。
而從外資的情況來看,1—8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下降31.5%。
中國今年經濟怎麽能實作預期的目標?我覺得,穩外貿、穩外資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素。
外貿、外資的增長環境發生了什麽變化?從歷史上看,我們可以看到外貿、外資有三個黃金期。第一個黃金期就是1870年到1913年,美國和德國把握住了這個黃金期;第二個黃金期就是1950年到1973年,日本和「亞洲四小龍」把握住了這個黃金期;第三個黃金期就是1991年到2008年,中國把握住了這個黃金期。
但是,我們有一個基本的結論——以金融危機為標誌,全球貿易投資的黃金期結束了。所以對於中國來講,外貿和外資未來的發展如何適應這麽一個完全變化了的國際環境,我覺得這可能是外貿、外資要從零重新審視和出發的一個基本點。
那麽1991年到2008年外貿、外資的黃金期,它的動力來自於何方?我想主要是三個:第一個動力就是關貿總協定和WTO,即經貿的多邊體系推動了全球貿易投資的開放。
第二個動力來自於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上一輪1991年的IT革命帶來的革命性影響,就是全球的綜合物流革命和全球供應鏈管理。產品內分工,就是一個產品可以到全球不同的地方生產,還可以做到零庫存、及時供貨。
第三個因素就是國際合作,無論中國、美國還是其他國家,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相互依存的地球村。
但是,這三個動因都發生了程度不同的變化,全球貿易投資減速恐怕是一個基本的事實。
中美地緣政治、大國競爭,也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今後會形成全球的關稅壁壘、全球的數量壁壘、全球的規則壁壘。因此,從全球貿易和投資來講,面對著這種非常高的關稅壁壘、數量壁壘和規則壁壘,我覺得在地化和區域化可能是一個大趨勢。
另一方面,我們說出口是外需的函式,進口是內需的函式。從今年前三個季度的外貿數據,我們能看到,內需是明顯弱於外需的。因此,順差明顯加大,摩擦明顯加劇。我想這可能也是我們現在面臨的一個基本的問題。
從我們貿易夥伴的情況可以看到,前三個季度東協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和東協的進出口增長是9.4%,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5.7%。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中國和東協區域的一體化明顯加深。因此,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在中國和東協、中國和RCEP地區的一體化布局,會是大趨勢。
但問題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是歐盟,第三大貿易夥伴是美國,第四大貿易夥伴是南韓,第五大貿易夥伴是日本。
我從來都講,有好顧客才有好企業,有好市場才有好的貿易和投資增長。因此,在這樣的格局下,怎麽能夠穩定住歐洲、美國、日本、南韓市場?尤其是現在的地緣政治因素,像半島形勢等等,我覺得可能也是我們下一步必須要考慮的一項作業。
我們還可以看到,今年前三個季度,民營企業的進出口增長是9.4%,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5.0%。其實從進出口數據,我們明顯能夠看到,民營企業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和國際交換的「主力軍」。外企的進出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而且是我們的「同盟軍」。國企的進出口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供應鏈安全的「主力軍」。
其實這三個不同的所有者主體在外貿中間的定位、使命和任務是不一樣的。民營企業怎麽能夠創造更有利於參與國際競爭交換的環境和條件,我覺得對我們下一步外貿的增長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從前三個季度的數據看,高端裝備出口增長是43.4%,積體電路的出口增長是22%,汽車的出口增長是22.5%,家用電器的出口增長是15.5%,風力發電機組出口增長是73.9%,電動汽車出口增長是22%。
我們的貿易產品結構確實發生了重要變化。有的時候我會問自己,「新三樣」算不算戰略性新興產業?「新三樣」算不算新能源革命、綠色革命的「新視窗」「新賽道」?「新三樣」在「雙碳」中究竟是個什麽樣的定位?我們的回答肯定是正面的,算!作為一個人口規模巨大的大國,「新三樣」這樣的高端裝備產品和新興產品的出口量是巨大的,它的價格競爭也是激烈的。
這樣一來的話,我們高端裝備出口的快速增長,會涉及到中國和世界的關系怎麽改變?中國和世界的關系怎麽保持和諧?答案就是不搞贏者通吃。這個問題是中國式現代化中一個大國的責任。
還有,今年前三個季度西部地區的進出口增長是8.9%,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比重提升至9%。
國家現在的大戰略,就是東部沿海地區的很多產業和外貿開始向西部地區轉移。我本人是1969年進入到三線的,當年三線建設的事歷歷在目。下一步我們怎麽看現在生產力的重新布局?我覺得也是和我們的外貿有關的。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
前三季度,中國對東協進出口中間品占對東協進出口總值的60%,其中中國電腦零部件和附件進出口增長是63.9%。這是什麽概念呢?當我們面臨著地緣政治、面臨著大國競爭、面臨著貿易摩擦,我們現在的外貿方式開始由過去嵌入國際工序分工體系轉向零部件出口,在第三地來進行加工組裝,然後再出口。中間產品的出口成為我們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外貿轉移方式。
但是值得我們警惕的地方就是,從2018年到現在,中國和美國的中間品貿易占比下降了7個點到8個點。什麽叫「脫鉤」?就是中間產品零部件、半成品、原料相互依存程度的下降。
另外一個國家就是日本,我們的鄰國。中國和日本的中間品貿易現在也出現下降。怎麽改變中國和美國、日本中間品貿易「脫鉤」的挑戰?我覺得這是我們下一步要做的一篇大文章。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跨境電商。今年前三個季度跨境電商進出口1.88萬億元,占我們整個外貿進出口的比重是5.8%。跨境電商出口是1.48萬億元,進口是3991.6億元。其中,對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的出口占跨境電商總出口的53%,我們自美國、澳洲和日本的進口占跨境電商總進口的38.6%。
跨境電商是一個新型的外貿方式,但我們最重要的跨境電商夥伴,像美國、歐洲開始要制定規則。比如對於800美元以下的小包裹,美國可能取消免關稅優待。
我們大貿定價模式是FOB(離岸價),我們跨境電商的定價模式CIF(到岸價),但是我們跨境電商現在面臨著大國的沖突,它有很大的不確定,一些風險怎麽轉移?怎麽應對?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穩外資,我們可能要在這上面做更多的工作。因為現在訂單、技術裝置人才、資金,面臨著「外遷」的挑戰。
在這個方面,我覺得用過去傳統的方式穩外資是穩不住的。經過對各國的調查,我的總結是:穩外資最好的策略就是把中國經濟搞好。把中國經濟搞好了,那麽這些外資自然就會留在中國。